在沁州村里咂舌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8-11-06 16:46
在沁州遇见极致,那是村名的极致、村名里的故事的极致。
村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凭吊历史是我们今天出游的理由。沁县村镇的名字,几乎都浓缩着沁州水城的人文历史,比如“故县镇”“古城村”等等。旅游所讲究的纵深层次,是说我们的心灵需要在“故”里走访。
1.带打油诗的兴文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你可能很熟悉这首打油诗,先有电视剧把它安在微服私访的清朝帝王身上,杂志和网上又有争论说这打油诗出自郑板桥、出自刘墉、出自张英,等等。无论出处怎样众说纷纭,但讲的都是圣贤如何以一首打油诗解开邻里地界纠纷的佳话。
而我们听说,这打油诗真正的作者是山西沁县徐村人——清朝康熙年间刑部尚书兼保和殿大学士吴琠。并且,这打油诗的来龙去脉还被山西妇孺广为流传成地方典故,名字叫《三尺巷》。
说的是吴琠任右都御史时,家由徐村搬到县城南街西侧,修建的沁州式土房门不阔、墙不高,1697年即康熙三十六年吴琠升任刑部尚书,家人在官绅与亲友的撺掇下,想把与尚书身份不匹配、比照当地一般土财主都显寒碜的院墙增高,新建的大门超过原地三尺。东巷人多势众的刘姓乡绅也就高把自家院墙向外扩出五尺。这样一争,使街面缩水为窄巷,州县官吏既畏权又怕势,都当缩头乌龟。
与吴琠同窗共读的一个本家兄长,气愤刘家挑衅行为,就往京城捎去家书一封,实质上是封指望朝廷刑律部尚书治罪刘乡绅的“控告信”,想出的是“通天大气”。这让刘家个个预感压顶。
不久,刑部尚书吴琠的信递到,吴家欢天喜地、聚众开读。不念便罢,念后在场所有肃然。原来那正是上边说到的人生眼界、处事原则、世态哲理尽含其间的4句打油诗。
吴家品诗怒气、冤气顿消,刘家窃听后面带愧色。翌日,吴家把新建街厅拆除,临街院墙倒退5尺。刘家见后已成感动,拆掉扩墙并自动退后七尺立门。这样,邻街各家也都照吴、刘大户的样子自动让街,形成了一条很宽阔的巷子,村里人就把这条通道叫“三尺巷”,沁县城也被誉为上党最有名的“阔街县城”。
现在,这“三尺巷”就在沁县公安局旁边,街名叫兴文街,地名叫铁炉院。让墙的地方还在,吴琠亲属和刘乡绅发生争执的房子早已毁于文革期间。没有毁掉的是吴琠为人的口碑。
仿佛应了这“兴文”二字,在老街徜徉,尤值回味的是吴琠的家族教育。
吴琠父亲吴道默是当时沁洲一带的著名教师,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可想而知。可以说,他凭借正统的耕读文化,步入当时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层,在清初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官作用,也由此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然而,也正由于这种耕读文化的影响,吴琠祖孙四辈虽都是进士,却个个能淡泊高官厚禄,以耕读为乐、人文为本。
比如,吴琠的孙子吴正,从小跟吴琠在京城生活,6岁学经文,秉烛读书达旦,从年少的举人到乾隆年间癸丑科进士,按部就班,谋得一官半职水到渠成,可他选择的不是仕途,而是以10年时间帮助地方完成了一部乾隆版的《沁州志》。
吴琠一生廉洁公正,没追求官爵的世袭,却营造了清廉风气,爷爷辈简朴,孙子辈已经称得上是清贫了。
2.有铜川书院的徐村
造化总是与自然山水的养育成正比的。
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有座月岭山,如今的月岭山水库北岸,坐落的故县镇所辖的行政村就叫徐村。此村始建年代失考,人说村名因有唐代徐茂公庙而得,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有一个情况是事实:吴氏是这个距故县镇4公里的村庄中的名门望族,素有“科举世家”之誉。据不完全统计,从五世到十三世,吴氏中进士、举人、贡生、生员者近30人,官赐大学士、孝廉者各有3人,此外,良吏乡贤不胜枚举。更因吴氏七世孙吴琠,让徐村闻名三晋,是历史上的文化名村。
1717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故县镇、徐村等13社村民募捐,在徐村成立了铜川书院,由于吴琠的声名,又以其别名被称为“吴文端”书院。
铜川书院在清代声名远播,13村村民子弟都享近水楼台之“月”,在这里延续“四书”“五经”的朗朗读书声,目标是培养生员,参加科举。
到了1912年即民国元年,比之更古老的铜鞮书院停办后,名望后起的铜川书院简直成了当年沁州的最高学府,邻州各县学者慕名前来,各地学子桃李天下,把个高山常青、绿水常流的徐村呼应成人文的风水宝地。
今天,站在月亮岭,可以以人文风水为轴,形成一条自然风光与人文华彩交相辉映的村落访古线路:
月亮岭水库北岸,137户,574人的徐村,至今吴姓居多,走进哪一家都仿佛与吴琠的亲人面对面。淘历史人物的过往痕迹,又怎能不是一种“淘宝”旅程呢!
星辰划过,可去山上看鹅鸭成群、碧波荡漾的库水。那时,别忘了去看月岭山水库南侧的吴琠老坟古迹。
吴琠去世后葬在那里,当时还叫尚庄,但由于吴氏家族的人为守墓到那里定居,人们更愿意把那里约定俗成为“坟上村”。它和徐村在月岭山间形成“风水沁州”的两个点,“直俯玉河,北枕虎岭,东接大夫城、羊舌叔向墓,西与对峙者紫金山文中子读书处在焉,以山形如初月,故名月岭山。丹壑参差,盘结郁积,为铜鞮胜地。”
紫金山上,还有一座“凌云亭”,那是革命纪念碑。革命的年代很多人用不是很多的想法构架这里的未来,那就是百姓幸福。如今,徐村前的柏油大道,西可通故县镇东可直达沁州城,在和平年代成为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80个劳力在1100亩耕地上演绎着耕读文化的故事。
故县镇,顾名思义,故去的和故事性的内涵交相盘根,加之月亮岭水库的阴柔之美,实在具备寻访的神秘与神圣感。沁县人民政府,也正在以文兴街的三尺巷、老屋,徐村的吴氏后人生活,坟上村的墓与碑,月岭山水库的文化遗存以及紫金山的文中子读书处、凌云亭为人文闪光点,打造“吴阁老观光农业园区”。
3.留历史遗址的古城村
有人文的遗存就是自然的造化。
比月亮岭山脚下徐村更老的文化遗址,是徐村向东相接的古城村,那里曾是羊舌氏的食邑。
古城村是位于沁县城西南30公里处的新店镇行政村,人家不多,历史悠长,可上溯3000多年,潜藏着遗址凭吊旅游的价值。
据《沁县志》记载,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晋景公在这里置铜鞮邑。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后,晋平公置铜鞮邑为晋国的陪都,并在古城村南建铜鞮宫。周灵王十二年(前560),晋悼公将铜鞮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周敬王六年(前514),晋大夫魏献子执政,灭羊舌氏家族,建立了晋铜鞮县,这大概是我国早期行政置县之一 。而村南曾经的春秋晋国行宫铜鞮宫、汉代铜鞮县城遗址,给了古城村名字的由来。
羊舌氏三贤,指的是春秋时期羊舌职及他的儿子羊舌赤、羊舌肸。羊舌赤的思想和治国方略深受孔子称赞,因此,羊舌氏族食邑之地和设县 1213年的历史,也就应该让古城村在现代访古游中身价百倍。
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曾是闻名四方的八朝县城。到近代历史时期,这个古城村成了共产党冀豫晋省委机关驻扎地。1938年5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机关在这里指挥了北方数省中共党组织的建设及抗日救亡运动。6月4日,在古城村召开的中共冀豫晋省委扩大会议,有朱德、彭德怀等出席,通过了《新形势下省委工作的新任务》,在党史上被称为“六月会议”,会议旧址古城村又是红色革命纪念地之一。
4.连狗都咬三字经的乌苏村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沁州水城,乌苏村又是一个有真水和风水的宝地。
它在县西南25华里的地方,依九连山南端,靠圪芦河右岸,村名起源于神话传说。远古时代,灭顶大洪灾袭来,退水留下凄凉四野,只有乌鸦凄惶的啼叫使落荒的村民逐渐复苏心智,重返故土,把村落叫做“乌苏”。
乌苏村曾经家家户户都姓王。在他们的王氏家谱上记载,明朝弘治年间,王氏从清徐迁来定居,至今达二十三世。清朝末年,乌苏王家发展鼎盛,人称“三多”:富裕户多、读书人多、知名人士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几乎家家是四合院,有大门、二门,门脑和楼檐都挂金字匾;明清两代,村里就有私塾。光绪年间,正式有了公立学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一所公立学校外,还有7所私塾;文风之盛中,两朝取得举人以上资历的达135人,按清代考制1万人中3年考取生员1人,沁县定额为15人,乌苏每百人中就考取1人,为当时国家定额的100倍,这还是不完全统计。所以,方圆几百里都戏言“乌苏的狗咬的还是三字经”。
“狗咬的还是三字经”的村你能见过几个?知名人士多的盛况你又能猜到几分?王省山的《菜根轩诗抄》将“铜鞮八景”流传至今,王懋昭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保和殿钦点京官……检察官、校长、教授、我国最早的作物育种专家、处在世界前沿的著名科学家等等,清末以来,乌苏村出的人才遍布历史过程的各方各面。
的确令人咂舌。沁县的村镇,或是薪火相传的华夏古址,或是闪耀光芒的革命圣地,让我们挂怀与向往。珍惜它就像珍惜中国的名字;爱戴它,更仿佛把一张中国的名片揣在怀里,有朝一日,可以把它捧在手里,邀请世人跟我来——来赏析这里带人文华彩的自然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