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之地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8-11-06 17:09
白雪皑皑的山峰、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莨菪花……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有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一切都如人们梦想中的田园。
如果说独克宗古老,是因为这座昔日的茶马古道重镇,收藏了1300多年时光雕刻的历史沧桑痕迹;如果说独克宗活着,是因为它属于普通百姓,是一个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古城,人们在古城里生活、工作,生生不息。
早晨,当我走下夜班车,站在香格里拉县街头时,出乎想象之外的情景出现在眼前: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稀疏的人群。我的心中一阵惊呼:藏区呢?雪域高原哪里去了?这里似乎是内地一个小县城的样子。又是惊讶,又是失落,内心不再平静。黄昏,我向当地人打探,如何进入独克宗古城(古名建塘镇),的士司机听说我要到古城,就把我载到一片古旧的房屋前,随手指着一条伸向街道深处的七高八低的石板路告诉我,沿着路走,就可到了。
沿着街道深深浅浅的石板路,我走进了独克宗古城,街边古朴的木屋一幢接一幢,房屋基本都是藏式风格建筑。阳光透过木屋,把斑驳的阴影投射在小巷深处。有些木屋铁锁把门,显然已废弃;有的木门木窗紧闭,灰蒙蒙的;有的墙院内传出孩子的嬉笑声和狗吠声。街上不时有穿藏服的人们三五成群地从身边经过。说不上人潮,但是我却满怀好奇地随着大家涌向一个地方——四方街。无论你是刚下车的游客,还是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的藏民,都在这里起舞,没有激昂的音乐声、没有纷繁的舞蹈动作,一切都简约而古老。
是夜,找一家小资情调的酒吧,静静地看着窗外屋里的景致,其间古城尘封的岁月便伴着千年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渐渐涌来。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庆地区)为吐蕃王朝所属之地。公元676~679年,吐蕃在维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龟山建立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古城的兴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黏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月夜,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 “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明代,中甸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其地即是原来的大龟山“独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语名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其寨堡已经没有了,原址上只有一座白塔。两寨遥相呼应,构成中甸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区有名的“日月城”。独克宗古城历来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俄国人顾彼得先生在他那著名的著作《被遗忘的王国》中这样叙述到:据估计,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被阻时,这场“马帮运输”曾使用了八千匹骡子和两万头牦牛。
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独克宗古城的石板街就仿佛是一首从一千多年前唱过来的悠长谣曲,接着又要往无限岁月中唱过去。滇藏茶马古道的线路从云南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察隅、左贡、拉萨、 里拉)、德钦、察隅、左贡、拉萨、亚东、日喀则、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沿途经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雅鲁藏布江,还要翻越5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对于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来说,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这算是相当舒服的一段路。到了这里,石板街上的马蹄子是放松的,人也是放松的,马帮们可以住进藏人温暖的木板房里,把马关进牛棚,喝上一碗喷香热乎的酥油茶,还可以和自己看上的女人嬉笑怒骂。在如今的皮匠坡上,个性迥异的各色酒吧、客栈继承了它古老的传统,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驻足。
夜已深,而我却还在读着香格里拉、独克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