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寻找定位
- 来源:汽车观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1-22 10:55
一个拥有多个合资伙伴、布局清晰、并在自主道路上坚定不移的军工企业,在完成了重大并购重组后,如何在新平台上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并确立准确的市场定位,将成为考验长安轿车自主发展的关键。
如果说吉利熊猫取代长安志翔夺取2009年度“爱我中国车”年度最佳造型奖,是中国元素的胜利,那么长安悦翔在本届评选过程中的空手而归,恰恰证明了长安汽车在自主品牌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厢版悦翔是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亲自“督战”并决议“背水一战”的战略车型。在睫翔三厢发布会上,徐留平亲自驾驶该车出场亮相,并表示:“悦翔是长安自主品牌轿车的全球战略车型,是定位与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品。”
此时的说翔已经被长安赋予了重望,同时也在长安轿车发展战略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微车到乘用车的转变,标志着长安自主品牌朝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决心。
自主决心
对于过去的十年,除了喜悦之外,长安人还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10年前的长安汽车是以微车起家的企业。当年,尹家绪领导下的长安汽车是中国汽车连续多年的微车销量冠军。10年后,徐留平时代的长安更是延续了尹家绪的战略思想。2009年11月10日,长安集团顺利整台中航集团旗下哈飞、昌河以及东安动力等企业,徐留平的“大长安”战略梦想已然形成。
2001年,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合资组建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长安的合资之路也由此开始。率先推出的福克斯凭借宽大的车身、时尚的内饰以及适合的排量占据了当年市场的半壁江山。成功后的长安尝到了合资的甜头,2007年,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也相继成立。
在不断做大、做多的过程中,长安选择了合资与自主“两条路”同时发展的战略。2006年,长安第一辆自主品牌轿车“奔奔”上市时,徐留平刚刚接替尹家绪执掌长安集团。2007年,奔奔和福克斯的成功让这位新上任的总裁足足兴奋了一年。此时,长安自主品牌在奔奔的光环笼罩下显得愈发活跃。为了加大自主品牌的开发和推广,2008年4月,一款代表长安自主轿车最高水准的中级车“志翔”问世,并在同年获得《汽车观察》2008年度“爱我中国车”车型评选最佳外形奖。
2009年4月,“悦翔”的上市代表着长安的首款A0级轿车的司世。同时,这款车也被推到了背水一战的喉结。长安集团内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车间主任向《汽车观察》透露:“徐总每次来视察的时候都对悦翔这款车细致入微地过问,有时在流水线上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足以证明徐留平对悦翔的关心程度。正是基于此,身为长安集团掌舵人的徐留平才对这款车如此重视,凡是涉及悦翔的每一个规划、每一个进展都要亲自接触,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事实上,奔奔的成功代表了长安自主道路的首战告捷,但之后,中级车志翔的市场表现却差强人意,尽管此次参评的AO级轿车悦翔凭借月均近5000辆的销量挽回了面子,但长安仍然给人留下了战略模糊的印象。
考验整合能力
长安汽车的很多人都还记得,多年前,当长安与福特签订合资条款时,尹家绪坚持加上:“允许长安自主创新开发汽车”这一条。早在其接手长安汽车之时,“合资与自主”就是他为长安汽车规划的两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举自主品牌的大旗,长安汽车通过合纵连横,形成了极其有利的战略格局,通过大规模投入,在意大利、德国、上海、重庆成立了研发中心,建立了全球24小时无间断开发体系那时,人们对于这家自主发展路线的最坚定的执行者的未来,也充满期待。
之后,一汽轿车借助马自达6平台造就了奔腾;东风则充分利用了与之合作的标致雪铁龙技术平台;上汽则在MG的平台上开始了高起点的出发,三大集团不约而同走了一条资源整合、高起点发展的自主道路,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尹家绪“合资与自主”道路的正确性。但是,与“三大”相比,位于第四大的长安集团却在整合外方资源方面表现得捉襟见肘。
“一方面,长安的几个合资伙伴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是造成现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也表现出长安汽车在资源整合方面与“三大”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场测试中,有评委提出这样的担忧,在整合了哈飞和昌河之后,如今站在更高平台上的长安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寻找市场定位
如果说奇瑞的成功是因为QQ的热销,而F3成就了比亚迪的市场地位,那么长安恰恰缺乏一款得以支撑其持续发展的战略车型。
“奔奔的成功是否意味着微型轿车可以作为有着深厚微车基础的长安正确的市场突破口?这是长安汽车未能进行充分考虑的。”在这位评委看来,未能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才是长安汽车症结所在:“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做强自己的优势产品之后得以继续延伸产品线,这一点,长安的合作伙伴铃木是最好的老师。其多年致力于发展小型车,才在世界上得到充分的认可。”
对此,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周亚在接受《汽车观察》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长安始终坚持自主品牌的设计和研发,但微车出身的长安汽车技术部人员在操作一款中级车(比如志翔)就会显得经验不够丰富,但周亚认为:“虽然缺乏经验,但是我们正在不断进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依靠始终如一的精神,我们的自主品牌会越来越成熟。”
对此,评委提出建议,合并了昌河、哈飞之后,长安与铃木的合作将更加深入与顺畅,应借此机会,专注小型车领域,将能够有所收获。
历史遗留
长安集团在今年11月顺利拿下中航旗下的众多企业,已经与前“三大”实力相当,尤其是东安动力的加盟,无疑让长安如虎添翼。
但军工企业的独特历史轨迹,形成了企业特有的经验模板。这种模式上的制约导致了长安在产品营销中的放不开手脚,往往还表现在只停留在产品经营阶段,而没有进入实质资本营运阶段,资本对市场的渗透力不够,资源整合效率也不高的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弊病,成为长安现阶段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的中国汽车市场,有军工背景的汽车企业屈指可数。长安集团的前身就是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洋务局。140多年以来,长安从清政府的洋炮局,过渡成国民政府的金陵兵工厂、抗日战争时的21兵工厂,最后演变成新中国的长安机器厂。1995年长安机器厂和一墙之隔同属原兵器部的江陵机器厂合并组建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10月31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996年和1997年相继在B股和A股上市,1998年以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的长安汽车集团成立。从1862年“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上海洋炮局至今,长安集团几经磨难,见证了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太多的兴衰荣辱和跌宕起伏。
长安集团发展战略规划室主任陆道辉在接受《汽车观察》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们会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意识到军工企业存有的劣势,那就是对市场反应的速度比较慢、运行机制效率不高、体制改革不彻底、资本营运决策链条过长等一些军工企业的‘通病’,如何克服劣势、发扬优势,是长安集团发展的首要任务。”“长安集团正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在逐步开拓中寻找市场定位,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并寻求新的技术突破。”陆道辉激动地表述着长安最近几年发展的方向和轨迹。
长安的未来
2009年1—11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227万辆,同比增长60%,市场份额占30.4%,份额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在中国,虽然“合资”是中国汽车企业造车的主流方式,但与纯粹的自主相比,合资仅仅代表了各企业为了更好地表达自主的决心。一汽、上汽、东风、长安这四大汽车集团都有合资背景,属于自己的自主产品也已纷纷露出真容。
一汽奔腾采用的马6平台已经深入人心;上汽荣威和名爵技术平台引进可谓有目共睹;东风风神S30的爱丽舍构架也让人耳目一新,惟独长安的自主品牌没有共享或照搬与其技术合作的福特或马自达技术与平台,这样会不会使长安在整个中国自主品牌大潮中败下阵下,毕竟靠微车起步的长安在与中航的昌河、哈飞彻底成为一家人之后,微车烙印将更加浓烈。未来的长安有能力摆脱微车的困局,重新转回轿车生产领域吗?
针对疑问,长安集团发展规划部负责人告诉《汽车观察》:“长安会始终坚持纯自主不动摇,其实这并不是一种不识时务的表现,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前瞻性表现。看似长安在坚持纯自主发展道路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和时间问题。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多走弯路。”
重组后的长安同样被评委们寄予更多期望:充分发挥东安动力等强势企业的优势,以核心部件带动整车发展;在先做大做强微车业务的前提下,充分整合内部资源优势,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乘用车产品。
……
如果说吉利熊猫取代长安志翔夺取2009年度“爱我中国车”年度最佳造型奖,是中国元素的胜利,那么长安悦翔在本届评选过程中的空手而归,恰恰证明了长安汽车在自主品牌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厢版悦翔是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亲自“督战”并决议“背水一战”的战略车型。在睫翔三厢发布会上,徐留平亲自驾驶该车出场亮相,并表示:“悦翔是长安自主品牌轿车的全球战略车型,是定位与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品。”
此时的说翔已经被长安赋予了重望,同时也在长安轿车发展战略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微车到乘用车的转变,标志着长安自主品牌朝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决心。
自主决心
对于过去的十年,除了喜悦之外,长安人还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10年前的长安汽车是以微车起家的企业。当年,尹家绪领导下的长安汽车是中国汽车连续多年的微车销量冠军。10年后,徐留平时代的长安更是延续了尹家绪的战略思想。2009年11月10日,长安集团顺利整台中航集团旗下哈飞、昌河以及东安动力等企业,徐留平的“大长安”战略梦想已然形成。
2001年,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合资组建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长安的合资之路也由此开始。率先推出的福克斯凭借宽大的车身、时尚的内饰以及适合的排量占据了当年市场的半壁江山。成功后的长安尝到了合资的甜头,2007年,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也相继成立。
在不断做大、做多的过程中,长安选择了合资与自主“两条路”同时发展的战略。2006年,长安第一辆自主品牌轿车“奔奔”上市时,徐留平刚刚接替尹家绪执掌长安集团。2007年,奔奔和福克斯的成功让这位新上任的总裁足足兴奋了一年。此时,长安自主品牌在奔奔的光环笼罩下显得愈发活跃。为了加大自主品牌的开发和推广,2008年4月,一款代表长安自主轿车最高水准的中级车“志翔”问世,并在同年获得《汽车观察》2008年度“爱我中国车”车型评选最佳外形奖。
2009年4月,“悦翔”的上市代表着长安的首款A0级轿车的司世。同时,这款车也被推到了背水一战的喉结。长安集团内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车间主任向《汽车观察》透露:“徐总每次来视察的时候都对悦翔这款车细致入微地过问,有时在流水线上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足以证明徐留平对悦翔的关心程度。正是基于此,身为长安集团掌舵人的徐留平才对这款车如此重视,凡是涉及悦翔的每一个规划、每一个进展都要亲自接触,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事实上,奔奔的成功代表了长安自主道路的首战告捷,但之后,中级车志翔的市场表现却差强人意,尽管此次参评的AO级轿车悦翔凭借月均近5000辆的销量挽回了面子,但长安仍然给人留下了战略模糊的印象。
考验整合能力
长安汽车的很多人都还记得,多年前,当长安与福特签订合资条款时,尹家绪坚持加上:“允许长安自主创新开发汽车”这一条。早在其接手长安汽车之时,“合资与自主”就是他为长安汽车规划的两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举自主品牌的大旗,长安汽车通过合纵连横,形成了极其有利的战略格局,通过大规模投入,在意大利、德国、上海、重庆成立了研发中心,建立了全球24小时无间断开发体系那时,人们对于这家自主发展路线的最坚定的执行者的未来,也充满期待。
之后,一汽轿车借助马自达6平台造就了奔腾;东风则充分利用了与之合作的标致雪铁龙技术平台;上汽则在MG的平台上开始了高起点的出发,三大集团不约而同走了一条资源整合、高起点发展的自主道路,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尹家绪“合资与自主”道路的正确性。但是,与“三大”相比,位于第四大的长安集团却在整合外方资源方面表现得捉襟见肘。
“一方面,长安的几个合资伙伴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是造成现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也表现出长安汽车在资源整合方面与“三大”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场测试中,有评委提出这样的担忧,在整合了哈飞和昌河之后,如今站在更高平台上的长安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寻找市场定位
如果说奇瑞的成功是因为QQ的热销,而F3成就了比亚迪的市场地位,那么长安恰恰缺乏一款得以支撑其持续发展的战略车型。
“奔奔的成功是否意味着微型轿车可以作为有着深厚微车基础的长安正确的市场突破口?这是长安汽车未能进行充分考虑的。”在这位评委看来,未能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才是长安汽车症结所在:“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做强自己的优势产品之后得以继续延伸产品线,这一点,长安的合作伙伴铃木是最好的老师。其多年致力于发展小型车,才在世界上得到充分的认可。”
对此,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周亚在接受《汽车观察》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长安始终坚持自主品牌的设计和研发,但微车出身的长安汽车技术部人员在操作一款中级车(比如志翔)就会显得经验不够丰富,但周亚认为:“虽然缺乏经验,但是我们正在不断进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依靠始终如一的精神,我们的自主品牌会越来越成熟。”
对此,评委提出建议,合并了昌河、哈飞之后,长安与铃木的合作将更加深入与顺畅,应借此机会,专注小型车领域,将能够有所收获。
历史遗留
长安集团在今年11月顺利拿下中航旗下的众多企业,已经与前“三大”实力相当,尤其是东安动力的加盟,无疑让长安如虎添翼。
但军工企业的独特历史轨迹,形成了企业特有的经验模板。这种模式上的制约导致了长安在产品营销中的放不开手脚,往往还表现在只停留在产品经营阶段,而没有进入实质资本营运阶段,资本对市场的渗透力不够,资源整合效率也不高的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弊病,成为长安现阶段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的中国汽车市场,有军工背景的汽车企业屈指可数。长安集团的前身就是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洋务局。140多年以来,长安从清政府的洋炮局,过渡成国民政府的金陵兵工厂、抗日战争时的21兵工厂,最后演变成新中国的长安机器厂。1995年长安机器厂和一墙之隔同属原兵器部的江陵机器厂合并组建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10月31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996年和1997年相继在B股和A股上市,1998年以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的长安汽车集团成立。从1862年“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上海洋炮局至今,长安集团几经磨难,见证了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太多的兴衰荣辱和跌宕起伏。
长安集团发展战略规划室主任陆道辉在接受《汽车观察》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们会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意识到军工企业存有的劣势,那就是对市场反应的速度比较慢、运行机制效率不高、体制改革不彻底、资本营运决策链条过长等一些军工企业的‘通病’,如何克服劣势、发扬优势,是长安集团发展的首要任务。”“长安集团正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在逐步开拓中寻找市场定位,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并寻求新的技术突破。”陆道辉激动地表述着长安最近几年发展的方向和轨迹。
长安的未来
2009年1—11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227万辆,同比增长60%,市场份额占30.4%,份额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在中国,虽然“合资”是中国汽车企业造车的主流方式,但与纯粹的自主相比,合资仅仅代表了各企业为了更好地表达自主的决心。一汽、上汽、东风、长安这四大汽车集团都有合资背景,属于自己的自主产品也已纷纷露出真容。
一汽奔腾采用的马6平台已经深入人心;上汽荣威和名爵技术平台引进可谓有目共睹;东风风神S30的爱丽舍构架也让人耳目一新,惟独长安的自主品牌没有共享或照搬与其技术合作的福特或马自达技术与平台,这样会不会使长安在整个中国自主品牌大潮中败下阵下,毕竟靠微车起步的长安在与中航的昌河、哈飞彻底成为一家人之后,微车烙印将更加浓烈。未来的长安有能力摆脱微车的困局,重新转回轿车生产领域吗?
针对疑问,长安集团发展规划部负责人告诉《汽车观察》:“长安会始终坚持纯自主不动摇,其实这并不是一种不识时务的表现,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前瞻性表现。看似长安在坚持纯自主发展道路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和时间问题。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多走弯路。”
重组后的长安同样被评委们寄予更多期望:充分发挥东安动力等强势企业的优势,以核心部件带动整车发展;在先做大做强微车业务的前提下,充分整合内部资源优势,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乘用车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