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学生,语文
  • 发布时间:2013-08-21 10:15

  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们抱怨:语文太难学了,做了很多习题,参加了几个补课班,语文成绩却还是忽上忽下的。学语文的味道越来越苦,语文似乎跟沉重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语文学作品、看报纸杂志都是使人愉悦的事,那么,怎样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乐在其中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天地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做好预习,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就要交给学生一些方法。对于一般的课文,预习方法是:初读课文①解释不懂的词语或优美词语。②概括主要内容。③理清写作思路。④查找作者及背景资料。再读课文⑤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⑦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精读课文⑧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在写预习笔记时有章可循,既可以在书上进行标注,也可以把思考后的结果写在笔记上。

  二、及时检查预习成果

  每次上课前,最好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充分发挥预习笔记的功效,通过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互相补充、小组讨论等形式弄懂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学生一段时间来更正预习笔记中不准确的地方。时间长了,学生独创了许多写预习笔记的窍门,如对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用铅笔写,以便及时修改,也有的用彩笔把其错误的地方加以重点强调。老师对于预习汇报中的独到见解或提出的有价值问题要大加赞扬,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班同学写预习笔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预习笔记越写越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的背景资料或作者简介连我也是第一次听说,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课堂上同学们的预习成果哪怕有一点点可取的地方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杜绝了写预习笔记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三、让学生自己提出思考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习以为常,学生也习惯成自然,上课,就等着老师提出问题,自己就等着解决问题。有位名人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只要你相信学生,学生们完全能够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一般来说,揭示课题或初读课文之后,学生会有许多的问题,但这时的问题都较浅,大多是关于课文内容或情节的,这时只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便可迎刃而解了。再读课文时,往往会产生更多更深的问题,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①作家者为什么把蟋蟀当做人来写?②蟋蟀为什么会有这种建筑本领?③“我一连看了两个多钟头,有些不耐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了问题,比围着老师转有劲多了,学生们往往为有新的发现而兴高采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