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银行的“互联网基因”
- 来源:信息方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融360,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08 13:22
互联网金融越来越火,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数据、长尾效应似乎都可以在互联网金融当中找到身影。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越来越丰富,对此,《信息方略/CIOINSIGHT》杂志采访了融360(www.Rong360.com)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叶大清先生。
CIOI:“融360”名字的取义为何?
:“融360”的涵义是“全方位提供融资贷款的搜索与推荐服务”。这意味着,只要是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都可以纳入平台,甚至未来不排除“阿里金融”等合作伙伴。现在,宜信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之一。从用户构成来说融360将近70%是个人,30%是小微企业。从申请资金数量来说,由于企业额度较高,所以基本持平。所以,融360将自己定位在服务于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上面。
CIOI:提及银行“触网”,关闭网上商城的银行也不在少数。有说法是因为传统银行并不具有“互联网基因”,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您认为这当中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互联网和金融的共性,是大量的客户和数据。有这样一种说法为银行还没有“互联网化”,或者不具备“互联网基因”,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是银行自己没有找准定位,没有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位。银行本身就是一家IT公司,是一家基于新技术服务、提供金融产品的公司。
我的观点可能不太同于目前的主流,但是我认为现在银行应该认清自己的定位,唤起这样的觉醒意识。几大行都有上亿的客户数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还把自己定义为传统金融企业,就是没有找准定位,这将与国外银行业拉开差距。虽然他们没有叫做“花旗信息技术公司”,而是叫花旗银行,但是底层的数据库、决策系统、网络完全具备“互联网基因”。
互联网金融越来越火,也正是在提醒银行重视起自己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在美国于九十年代初兴起,由于本身就是以客户为导向,所以美国银行拥抱互联网非常快。
银行做电商,我觉得就好像是周大福捧着金碗去卖粥,这并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做的事情与主营业务相差太远。银行如果在它的商城提供其主要的金融服务,包括贷款、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等,这才是最恰当的。所以我认为银行电商不成功并不是所谓的“基因”问题,而是业务方向不正确。
现在的互联网金融非常火热,互联网企业都来提供金融服务,而银行的CIO应该自信。“互联网基因”就在银行的骨子里,只待唤醒。我认为现在很多银行的自动化已经开始成熟,我们常说阿里具有资金流、物流数据等等,但是不要小看银行自己的数据,其实银行的数据非常之广,只是缺乏整合。我看到一些困扰银行的问题是,当一个客户进来,它并不知道这个客户拥有他们哪些产品,是否拥有信用卡、借记卡,同时购买了贷款或者理财产品等等。问题在于信用卡是一个部门,存款是另一个部门。
现在银行普遍还是以业务为导向,而只有以用户为导向,才能通过分析了解到用户的需求,进而做风险信用评估,甚至预测客户未来的需求。我认为这也是银行CIO们、或者电子银行部应该关注的重点。其实技术实现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体制、思维。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银行业,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传统基因”,所以变革、改进也并不容易。
银行提供传统的金融业务,就好像一个超市、大卖场,同时配备食品部、服装部、杂货部,每个部门部署了自己的IT系统,而又不互通,当一个客户进来时,每个部门都无法对这个客户有更多了解,这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有问题的。
CIOI:涉及跨银行、跨平台的业务,人们对于信息的实时、精准性不免担忧,对此融360的应对方法是什么?融360在搜索技术方面具有哪些特色,实现的究竟是B2B的数据对接,还是通过数据采集当地搜索?
:信息的活跃度、准确度、全面性,在金融贷款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现在利率、额度各种信息在随时发生变化,空间上说地域不同也会不同。
融360的解决方式是,组建有银行业务经验的团队。我们的团队是在银行做过信贷产品、接触信贷流程的,只有这样具有专业特点,才能保证信息实时交互,并且保证一定的专业性和准确性。银行的产品信息例如利息变化、额度变化、条件变化以及用户反馈都给到我们。我们的平台开放给银行,当例如收入、地域、年龄等等信息出现变化时,就到我们系统中来改,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审核。我们内部专门负责与银行合作的团队叫“风险和产品控制团队”,专门负责对产品信息参数的把控,确保其准确性。
融360和银行保持合作态度,抱着服务于银行,给银行在客户与产品之间架起桥梁、使其更顺畅的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目的。越来越多的银行愿意与我们合作,其实相当于银行将这类寻找高质量低风险业务信息外包给我们。
融360具有垂直搜索的性质,就好像淘宝某种意义上也是先进行产品搜索再下订单。金融贷款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有一定的特点。金融贷款具有非标准化特性,例如“去哪网”的搜索结果是标准化的,然而同一个人在不同银行,甚至同一个人在同一个银行也会有不同的贷款产品,那么流程就会不同,需要的资料也会不同。我们就需要与银行做更深度的对接。所以我说融360的模式是“百度”+“天猫”的模式,前面是搜索,后面是一个产品的平台。
CIOI:资料显示融360月流量过千万,连接2千家金融机构,是否都实现了系统对接?对接预期效果和运维管理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与银行的系统对接,就像握手一样,需要五根手指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始终保持紧握,不能离开。如果是简单的信息搜索,例如爬虫抓取信息等等,准确性、专业性和全面性就远远不够,所以融360和银行是一个深度合作。
融360现在是实现了与2000余家金融机构平台对接,这其中也包括银行分行或者个人。提及系统对接,这就具有共性和差异性。共性包括例如收入、地域、职业等等基本信息,而差异性则是由于银行不同、产品不同造成的,总体来说差异性也非常大,所以我们会与包括业务部门、销售部门、市场部门等不同部门对接。
关于系统对接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通常发生在与银行第一次对接牵手的时候,此时需要找到可以合作的点,确定应该“如何牵手”。不同机构系统不同,有时同一机构不同部门间的系统也不同,此外还会涉及移动端的对接,我们通常是先上网页版再上移动版,这两方在跟踪、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后台接单系统方面又各不相同。
其实很多时候,握手本身是个很简单的事,但是此前要想好要不要握手、怎么握、时间地点握手方式等等,在这些方面花费的时间其实更多,而此后的握手就比较简单了。
关于运维管理,由于金融机构具有全国性差异化、多元性,需要接地气,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的互联网公司,所以我们配备团队在华东华南,提供当地服务。并且团队需要具备银行运营、信用审核等方面的背景,同时了解互联网、移动产品。
CIOI:对接过程遇到了哪些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由于融360服务遍及全国86个城市,2000多家金融机构,近9000个产品,系统对接起来非常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具备银行业务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做。他们首先要对金融产品非常了解,其次出于搜索的需求,还应了解互联网,要知道如何将产品标准化、结构化,以满足搜索条件。更深一步则是个性化,如何将个性化发挥到极致,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这也是互联网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体现。而如何找到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平衡点,就是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另一个挑战,来自于客户体验和数据积累。
数据非常重要,是所有服务的基础,数据包括用户的需求数据、产品自身的参数以及用户资质等等。但是为了追求详细的数据就让客户填写十几页的表单非常不现实,用户体验不佳。所以,用户体验和数据积累如何平衡,是另一个挑战。
现在的模式是个人到不同的机构,填写不同的表格,花费很多时间。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产品多纬度分类,结构化,通过数据手段来打破不同机构、不同产品之间差异,很多时候个性化需求是“长尾需求”,找到效率和成本的平衡点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CIOI:融360自称“风控技术能力领先”,具体体现在哪个环节?技术是如何支撑风控能力的?
:融360自己没有放贷业务,所以与银行的风控能力和要求也不同。特色之处在于一方面是数据的全面性,我们知道所有银行的数据,同时了解用户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哪些用户适合哪些产品,可以选取风险最低的。
另一方面是组建具备风控经验的团队。所谓风险,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又会发生多大,就好像抗洪抢险修筑大堤一样。
融360的风控能力,主要体现在预先的评估筛选环节。运营的这一年半时间积累了百万数据,通过系统、模型可以进行大规模筛选。风控一定是要建立在全面的数据积累之上的,同时由于互联网数据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银行还有一个信审部做最后判断,例如身份证信息的审核。关于技术方面,研发技术人员、风控人员、运营人员、市场人员共同组建了风险控制团队,通过建立反欺诈模型、反欺诈策略,辨析恶意申请,监控恶意行为。通过系统找出数据是否被改动,因而推断数据真实性,每天做审计。
帮助银行做信用筛选,是我们这类平台一个非常大的价值。
CIOI:不仅是贷款查询,融360还涉及关于信用卡的服务,有何意义?未来的领域拓展方向还会有哪些?融360提到未来可能向C2B模式探索,您对这类新模式的前景有哪些观点?
:关于信用卡的服务是今年7月上线的,目前中国有超过30亿张借记卡,而只有不到10亿张信用卡,具有很大空间。信用卡作为消费、借款工具,同时积分打折又贴近生活,这都与贷款有密切的相关性。这样可以契合人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诉求,我们今年的重点放在信用卡和移动端,关于理财方面也正在测试和考量中。
我们正在考虑向C2B方向发展。现在融360网站上有70%左右用户并没有银行的金融产品,而我们发现很多用户信用高、质量好,但是由于地域、收入等等原因,没有银行产品。例如湖南衡阳的用户可能当地没有银行,又或者有这样一批收入、抵押相似而没有适合的银行产品可提供的用户。没有金融产品,并不意味着没有需求,而且银行也非常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所以我们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银行来提供产品。不能因为C2B而C2B,应该因为产生了这样的用户需求而进行相关产品开发。这就好像最近广受关注的“定制公交”一样,某种程度上也是产生了大量的用户需求。
CIOI:有说法是“互联网金融也是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在用户体验、精准营销、风控方面很有意义,融360在此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互联网行业,正如我刚才说的。只是通过现在IT与大数据发挥更多优势。例如简单来说,一个卖家的评级,虽然看起来不像是信用数据,但是这类行为数据、交易和支付数据、在线反馈和评估,可以对于风险管理有补充作用。正如你提到的,大数据在精准营销、用户体验、风险控制方面都很重要,我们最关注的是在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用户是否愿意通过这样的平台进行搜索,查询结果又是否能满足他的需求,这些我们都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来观察和指导。
通过模型和系统我们分析出,用户更多时候是对产品的及时的关注,年轻人对利率不如老年人敏感,通过行为我们判断需求进而做相关产品推荐。数据的来源有自己网上统计,也有合作伙伴提供。每个月PV是3千万,搜索量是8百万。上周报表显示,每个月的申请金额是150亿。通常周一会出现高峰,但是分地域又会不同,网络版和移动版也有不同。就如华南智能手机比较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程度较高,所以手机的申请数量就会比较高。(见图地区贷款有差异)。这类数据分析都很有意思。
田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