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美剧——6位影视从业者的“美剧观”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美剧
  • 发布时间:2013-10-18 16:49

  秋季对美剧来说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时段。这个档期是北美新剧集中亮相的时间,各主要电视台、制作公司都会将一些重点“苗子”放在秋季档试水。制作方若想得到播出方的续订合同,新剧不仅需要不错的媒体评论和观众口碑支持,在收视率等硬数据上同样要拿得出手。当然,旧的不去,新的也不来。今年秋季,北美也有不少绵延多季的老剧即将作别观众,其中不乏一些叱咤多年的名剧,例如Show time的王牌《嗜血法医》以及AMC旗下的一代神剧《绝命毒师》。这使得今秋的美剧市场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虽然在电视台等国内传统渠道中的推进相对有限,但凭借在新媒体渠道的广泛传播,美剧已成为内地观众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极受本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欢迎的内容舶来品,美剧正在悄悄改变着内地影视传媒业的生态。

  美剧当前对国内的影响,有点类似于十几年前的好莱坞大片。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中美电视剧制作体系和商业模式有很大区别,但美剧在制作、创作方面的成功经验至少能为本地的影视产业提供某些借鉴。

  实际上,美剧的影响已能从不少国产影视产品中看到端倪,例如时下正在热映的《全民目击》,而《非常幸运》的导演邓尼·戈登(Dennie Gordon)本人即是一位美剧老手。未来中美双方在这方面也会有直接联手的可能,例如之前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掌门黎瑞刚就透露,其和时代华纳的一系列战略合作包括电视剧方面的合拍。

  眼下,美剧对于内地新媒体尤其是视频网站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几大视频网都在砸重金购买美剧。相比刚刚开始的内容自制,购买品质有高度保障的美剧无疑是增强内容建设的快车道。事实证明:成功的购买的确能为平台品牌添砖加瓦,搜狐今年运作的《纸牌屋》即是一例。既然重金买了剧,网站们自然会更积极地维护其版权利益。故就整体而言,目前美剧在国内的正版化水平已超过了好莱坞电影。这在客观上推进了内地市场与国际的接轨。

  除了产品本身与内地市场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剧在国内的细分受众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细分的受众、社交化的传播、美剧不仅在影响普通受众、制造大众话题,还对国内的从业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本期特别策划采访了一些国内的创作和制作人,以及行业资深人士。他们的“追美剧”故事,为对比观察中美电视剧产业提供了一个别样视角。

  全勇先——“美剧比我们更讲究‘三观’”

  对美剧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加里森敢死队》,这是一部经典美剧,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个时候,电视是惟一的传播媒介。现在,美剧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平台已经由电视、DVD转移到了视频网站。电视是被动的,而网络是主动的,所以追剧的心情不再会像以前那样紧迫。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是通过网络接触美剧。

  近来我关注的美剧比较少,看过的有《24小时》《美国谍梦》和《合伙人》等。《美国谍梦》编撰的痕迹有点重,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合伙人》(The Company)。

  《合伙人》是美国Tandem Communication在2007年出品的一部仅有三集的迷你剧,每集一个半小时,总计4个半小时。制作水准上,拍得像电影一样,非常精致,用胶片拍摄。内容也很有情怀,讲述的是中情局和克格勃斗法40年中,一个时代的没落。通过故事侧面讲述苏联极权制度的沉沦和解体,讲了那一代的美苏两国情报人员的命运和情愫。故事的讲述者站在一个历史高度,讲述冷战时期两个制度的搏弈。

  电视剧是一个综合艺术,一部好的电视剧给予人们的观赏体验是综合的、全方位的。一方面,美剧制作精良,专业程度高,工业化生产流程成熟。在创作技巧上,类型丰富而有创意,故事讲述巧妙,剧情紧凑有致。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剧还是美国电影,都可以看到美国式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的情怀。其实,比较现在的国产电视剧而言,美剧比我们更讲究“三观”,精神层面的含金量也比较大。他们在剧情中巧妙地植入了美国式的思想及价值观,从人性角度的挖掘,更容易被当今世界的主流所接受。

  当前美剧的一个发展趋向是电影化,无论是投入规模,还是制作的精细化上,都是如此。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小屏幕概念。好多电视剧都是“胶转磁”,拍出的感觉很像电影。他们追求品质、细节。单纯靠对白,表演来讲故事的电视剧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视觉上,他们也有更高品质的要求。

  从编剧角度来说,美剧的剧本创作多由编剧团队完成,国内大部分还是单兵作战。这么说,并不是要说哪一种方式更好,而是看哪一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美剧之所以可以由一个编剧团队来完成,并且保证风格、质量的一致性,是因为美剧制作的专业化程度高,彼此之间可以很好地协作。而国内专业化程度还没那么高,这种团队创作的方式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编剧个人风格和水准的把握在剧作中还是相当重要。国内好像还没有一部真正完全用美剧模式创作出来的剧集获得巨大成功的案例,经典的优秀电视剧,更多依赖于编剧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修养。

  道听途说,从制作成本上说,无论是美国编剧的酬劳,还是国内编剧的酬劳,在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中占比例可能都是百分之十左右,比例上应该差不多。但美剧投资大,所以同比之下,美国编剧的收入当然要高很多。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美国编剧的权益有比较完善的保障。同时,行业诚信和完善的机制也为制片方和编剧同时提供了利益保障。

  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带有普世性的,真正好的作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除却文化和政策环境的差异,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仍然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的剧集制作市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工业机制,思想观念,艺术审美上都和美剧有很大的差距。

  高群书——“我们是小学生,美剧是博士”

  美剧是基于美国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状况而产生的高质量的电视剧。

  美剧吸引人的原因在于它从创意、策划、制作到表演,都符合一个优质电视剧应有的标准,符合一个影视文化产品的各种指标。美剧的制作方式的核心是策划、编剧、制片人,反而是导演随时有可能换人。

  我比较偏好情节性比较强的美剧,《24小时》第一季是我最早关注的美剧,剧情抓人是我最基本的要求。如《国土安全》《生活大爆炸》等。这些作品从选题、叙事、剧本、表演等都非常完整,追求大众口味的适应性。

  我的创作是对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学习。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延伸到电影和电视剧两个方面。除了一些肥皂剧,大多数美剧都是符合好莱坞经典叙事的。

  美剧多年来也一直在发展创新,任何东西都要创新,但创新的基础很重要,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好莱坞有一个模式化的东西,相当于公式或真理,在此基础之上,各种各样的内容放在这个土壤上都会开花。

  每部剧的创作方式都把握三个方面,一边是观众,另一边是创作规律,中间是创作者的变化。剧作符合人类的情感,力求通俗、有趣、真实,夸张也是真实的,符合人的欣赏习惯。每一个创作团队找出与其他项目的不同点,然后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标准就是让观众在享受的状态下欣赏。

  包括制片人、投资人在内,很多人都认为,美剧放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没有收视率。这种说法有偏颇之处,但并非毫无道理。中国人还没有守着电视去看美剧的习惯和社会环境,美剧之所以在网上受到追捧,是因为网络观看方式对时间的选择性比较自由。而且网上已经先行放映,电视上的收视势必受到影响。此外,电视台的“剪刀手”也无法保证作品的完整性。

  在电视剧创作上,我们是小学生,美剧是博士。美剧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一个最高标准,是我们成长的目标。目前,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状况和体制,使得两者还不具备可比性。

  魏明——主旋律+正能量

  《国土安全》由《24小时》制作人霍华德·高登和阿历克斯·冈萨联手炮制,两位主演克莱尔·丹恩斯和戴米恩·刘易斯的演技非常精湛,去年夺得艾美奖视帝视后不是没有理由。

  这部剧非常“主旋律”,但故事又非常精彩刺激。故事开篇即揭开悬念,故事的进展更超出了看惯了反恐剧的观众预计。第一季结尾更升华了《国土安全》的现实意义: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谁都可能成为恐怖分子,那些手握兵权的大国首脑,也一样。第二季的结尾却跟第一季的结尾对位反转,一场爆炸几乎将所有主要角色“谋杀”,悬念重重,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

  奥巴马曾说过,有两部剧是他“宁愿不看体育比赛也非看不可的”,一部是《国土安全》,另一部是《大西洋帝国》。

  《破产姐妹》中的姐儿俩在美国和中国都大受欢迎,获得过美国民选奖最受欢迎电视新喜剧,两位主演在美国身价也水涨船高,现在国内都有了她们的粉丝团,优酷也曾经办过主演之一Beth(饰演Caroline)的粉丝见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除了妙语连珠的Max和落魄的阳光白富美Caroline获得追捧,剧中配角Han、Sophie,甚至Caroline的马“栗宝”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团。

  《破产姐妹》是底层纽约人的梦想,言语犀利的Max是全剧最大的看点,Caroline则承担了全剧的精神内核,她一直为实现自己和Max的甜品事业而奋斗。这是充满正能量的梦想之剧。

  《穹顶之下》由“现代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和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斯皮尔伯格携手打造。对科幻迷来说,本剧极具吸引力。该剧在优酷网独播,第一季已于9月17日终结,除了让CBS拿下13年来夏季档首播最好成绩,该剧在世界范围内也广获成功,连破优酷美剧的播放纪录。《穹顶之下》首播三集便破千万,超过美剧《纸牌屋》全季的播放量。现在,《穹顶之下》不仅在优酷上得到网友8.9的综合评分(满分10分),在国外35家挑剔的媒体评论中,同样收获了广泛好评,《TV Guide》更是认为《穹顶之下》掀开了电视史新篇章。

  滕华涛——“一切根源在创作力”

  我对美剧的喜爱非常单纯,完全是观赏性的心态,而且没有特别的偏好。比如喜剧类的《摩登家庭》、刑侦系列的《CSI》、反恐动作片《24小时》等。前一段时间看了《国土安全》《权力的游戏》,最近在看《新闻编辑室》。

  《国土安全》属于间谍类型片,人物设置和演员的表演都非常亮眼,特别是创作思路比较独特。美剧以往有很多像《24小时》这样,塑造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英雄形象。而《国土安全》却反其道而行,写一个美国人在战争中皈依异教之后,又反美国的故事。《新闻编辑室》就比较小众,观众群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群体。

  美剧给我的一个印象是,怎么会有这么多优秀的演员?他们大多数名不见经传,但表演很到位,选角也非常精准。像克莱尔·丹恩斯,之前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作品,但在《国土安全》中的表演很有颠覆性。

  美剧从制作、选材、剧情、拍摄手法到情感表达,都有让人惊叹的地方。一般来说,我认为美剧的剧本创作质量要比美国电影好。因为美国最好的编剧和作家是集中在美剧创作领域的,而美剧的制作量和季播的制播模式也给予编剧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近些年,美剧的创作势头不减,每年都会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所以说美剧的生命力比电影旺盛。

  2003年,《24小时》第一季推出,这是我第一次看美剧,印象非常深刻。我们还曾学习它的拍摄方式仿拍了一部电视剧《危情24小时》。后来国内很多电视剧的拍摄方式都有美剧的影子。对我们来说,美剧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就目前国内的制作环境和制作方向来说,影响并不大。这是由国内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化水平所决定的。此外,我们对美国影视行业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认为是美国的生产模式或数据模式更强,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创作力,创作力匮乏是什么先进的模式都无法拯救的。

  华少——受众群非常清晰的文化产品

  我是一个忠实的美剧追随者,尽管剧龄只有两年多。

  最初让我爱上美剧的是《生活大爆炸》。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剧中四个主人公和他们身边的人发生的故事非常吸引我。《生活大爆炸》之后,我开始恶补美剧,如《冷血法医》《傲骨贤妻》《无耻家庭》《终极审判》和《纸牌屋》,以及英、美新版《福尔摩斯》系列。

  《生活大爆炸》体现了美剧和国内电视剧创作思路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它的戏剧性在于让一群不正常的人遇到一堆正常的事情,让人欲罢不能。人物的不正常与事件的正常之间的矛盾激发出的戏味非常有趣、但正常的事情,又会让我们在现实找到很多共鸣。而国内整体的创作思路是,一群正常的人遇到了一些不正常的事情,但正常的人恒有,不正常的事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常有。

  最近两部国产剧《小爸爸》和《辣妈正传》比较有美剧的色彩,就是两个不太正常的人,一开始就把人物的关系和戏剧的矛盾放大,然后去经历正常事。我觉得这种观念和方式也可以尝试运用到电视节目的创作中。

  《纸牌屋》是非常独特的一部美剧。首先它的创作过程非常特别,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美国观众的喜好,然后创作了这部电视剧。它的独特镜头语言并非原创,但运用很好,在主角与观众之间形成交流的气场。几乎是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把观众带到主人公的身边,成为他一言一行的见证者,甚至是间接的参与者。当主角已经把他的目的告诉观众,但观众还是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行动的时候,观众对这个戏的解码能力和剧情发展与观众的互动感就非常充沛。

  《纸牌屋》涉及的话题也非常热门,很多有关美国政治。它把现实生活融入到剧情中,让观众在剧中能读到真实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名词、时代现象和特征,从而产生代入感。以往观众的代入感大多来自于一个旁观者想象自己是戏中的一个人物或戏的一个部分而产生,但这部剧却是让时代共鸣取代想象。

  美剧创作模式非常强调戏剧的变化和节奏,严格地遵循着3分钟一个小悬念,5分钟一个大悬念的规则。比如《傲骨贤妻》《纸牌屋》和《新闻编辑室》。可以说,美剧在工业设计上比我们精准,对生活细节和人物性格、命运的放大手法干净利落。

  美剧最吸引我的还是剧情和节奏,好的表演也很重要。在看过之后,我也会做一些思考,比如像这样的制作观念是不是可以用到节目当中,它们的镜头语言可不可以用在我的节目当中。

  美剧还会传递很多有趣的价值观,从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获得一些独特的观点判断。最近看《新闻编辑室》,可以了解美国人对于新闻的态度,对世界的态度,以及他们以这种态度面对公众后,公众的反应。

  美剧演员对职业的专注度也令人钦佩。吉姆·帕森斯在《生活大爆炸》之后,就很少出演其他角色。9月23日,第65届艾美奖颁奖,他是第三次获得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很多美剧演员多年只专注于一两个角色,很少在其他剧集或电影上露面,而且演美剧的演员与电影演员几乎是两个圈子,他们都非常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我觉得专注地做一件事非常好。

  美剧在国内市场上是受众群非常清晰的文化产品,在限定的受众群里很容易形成社交话题。但美剧对国内影视的发展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较早的《神探亨特》和《成长的烦恼》。国内是在《成长的烦恼》之后,才开始有情景喜剧的创作。

  另外,美剧终究还是美国人的戏,未必每一部都符合中国人的收视口味。像在美国有高收视的《穹顶之下》和新版《侠胆雄狮》,在我看来就没有那么好。包括美国的电视节目或真人秀搬到中国来也未必都合适,如果从产业移植来说,仍然需要进行本土化。

  秦雯——向美剧学习

  近几年我追的美剧很多,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无论是从专业角度还是个人而言,这都是我最近五年来最喜欢的美剧。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本剧女主人公的设置,还是整个剧女权主义的定位都非常吸引我。女主人公的人生与选择,无论是与市长丈夫的离异和复合,还是与情人的关系,都处理得合情合理。作为女性,我对这个角色很有共鸣。

  另一方面,从编剧的角度来说,美剧的编剧水平很高。《傲骨贤妻》全剧的编剧近乎滴水不漏,情节的编排与各类人物的处理上都极有层次和效率,几乎每一个出场的人物,无论大小都能在故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有时在前面部分惊鸿一瞥的角色,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可能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整套剧的编排显得非常完整,季与季之间的水准也保持得相当稳定。我希望未来也能创作出这样兼具表面可视性与一定内涵深度的电视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