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世界等六则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王菲,BBC,唐涤生
  • 发布时间:2013-10-24 09:53

  【徐江抡娱】传奇世界

  这是一个追捧并随时期待着“传奇”的世界,但真正的传奇,是大家的嘴角都尽量少些自己的唾液,和他人的血腥。

  王菲一离婚,全华语圈的媒体人都成了“标题党”。从摘抄和评点微博,到罗列情脉关系图,到“劈腿”嫌疑大起底,再到对“模范离婚”羡慕、嫉妒、损……总之离婚压倒一切,别的新闻再狗血,也休想降低大家对此的热度。微博上,任何一个自作聪明的达人和衰人,都可能对这一场“媒体离婚盛典”振振有辞,但也有正义些的气不过,会骂:“人家离婚,关你屁事”??道理本是对的,可放到公众人物身上,就未免有些天真和“不通”。

  公众人物打个喷嚏,都可能是影响世界心情的大事——这样的表述,用来说娱乐界人士绝对不是夸张。明星们挣钱,除了自身在演艺上的苦拼外,牺牲个人空间和遭受围观显然也都是分内的代价,更何况摊上“离婚”这样的大事。王菲是谁?“天后”啊!知道这个连慈禧太后都没敢用的词,古代人是用来喊谁的?武则天和神话中的“妈祖娘娘”!

  这几十年来,连艺人也敢称“天后”“天王”,显见演艺人士在现代社会地位的日益尊崇。艺人们趁机想向公众和媒体要回“自由”和“空间”,却屡屡被狗仔队的镜头与人们的八卦好奇心粉碎。世人以膜拜来“绑架”艺人,艺人以率性和“私密空间”来吊足大家胃口,可谓双赢双失,各说各有理、各看各无辜。面对这样一对颇具“罗生门”色彩、互为主次的共生关系,当下的演艺界人士以及众媒体,似乎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合理的对待方式。所以记者们的笔下屡屡出现艺人抓狂现象,有的艺人又屡屡被媒体抨击“耍大牌”,也就不足为怪了。

  需要面对公共危机的,有时不仅仅是当事人,还包括了媒体人。当事人随机应变或许可以脱困,但同时也需要媒体在紧张情境下的默契与凑趣。早些年,德国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曝出私生子事件,足坛狗仔队的兴奋劲儿不亚于娱记。可是当他们问贝皇怎么看这桩丑闻时,贝皇轻松一句话就逆转了:“这是个天大的喜事。”是啊,换了普通人,凭空添了个大胖小子还能不算喜事?很显然,足球皇帝跟晚清的辜鸿铭一样,玩起了偷换概念的急智。也许是考虑到贝肯鲍尔对德国体育的辉煌贡献,德国的记者当时没好意思再进一步追问了。我当时看到这则新闻时就想:如果贝皇面对的是我们香港或内地的记者呢?

  所有的传媒学院里,肯定没有一门课程叫“得饶人处且饶人”,否则当初偶尔喜欢使嘉宾狼狈的张绍刚,也就不会偶尔遭遇“昏倒门”和天津司机了。我不认为这些事件之间构成因果,但它们至少在冥冥中有种因缘——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心的善意与和气吧。这是一个追捧并随时期待着“传奇”的世界,但真正的传奇,是大家的嘴角都尽量少些自己的唾液,和他人的血腥。

  文/徐江

  【电影说书人】唐哥涤生

  唐涤生初学编剧时遇到一个叫南海十三郎的“神经病”老师,在半岛酒店吐了口痰到他的茶杯里,据说如果他喝下就同意拜师……

  我在今年6月时,换了一份工,由“电影宣传”向“编剧”小碎步挪动。生活里再也没有接不完的电话和吵不完的架,作息调整为健康不已的老年人模式,清晨6点钟起床,早茶后到公园散步,8点钟回到家里或去咖啡厅写作。每天处理的事情只有两件——写不出来和写得不够好。

  处理不好的时候,我会胡乱饮下大量苏打水、普洱茶、伯爵红茶和黑咖啡,再不行就向唐涤生的鬼魂祈祷,他是去世近60年前的粤剧编剧,代表作是《帝女花》,也喜欢胡乱喝东西。第一次知道他,我才不过11岁,一部电影里穿着白衬衫饰演他的男演员目光炯炯:“再过三五十年,没有人记得那些股票,黄金股票、世界大事都只是过眼烟云;可是一个好的剧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就算我死了,我的名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这就叫做文章有价!”

  我的编剧梦在那时得到启蒙延续至今。彼时并不知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只是说说而已。由于编剧是电影工业里不多的人和产品分离的工种,所以大家喜欢好剧本,但对编剧如何要看运气,买椟还珠者居多。

  唐涤生的运气好,生在黑龙江长在广州,初学编剧时遇到一个叫南海十三郎的“神经病”老师,在半岛酒店吐了口痰到他的茶杯里,据说如果他喝下就同意拜师,唐涤生是个好脾气的年轻人,没有喝也没有生气,沉默地沦为抄剧本的小喽啰。

  抗战时,他随粤剧团四处漂泊,夜里有一著名女演员来借棉被,但他也不富裕只有一条,于是两人就睡在一起。结了婚,他的姐夫是一代名伶薛觉先,而姐夫的御用词人就是那位神经病老师。战后,唐涤生的“小宇宙爆发”,成了风光无限的名编剧,但因为“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臭脾气,沦为香港中环一代的名乞丐。好在够有才华,两餐都在莲香楼用,总有人为他掏腰包。

  “哦,唐哥!白兰地酒撞咖啡再难喝,也会去尝试,请不要抛弃我们这些没有天赋的年轻人!”向唐涤生借灵感时,我的祷词近乎撒娇,也许是心理作用,写作时无法集中的注意力便稍稍凝聚。白兰地酒撞咖啡,是唐涤生处理写作瓶颈的“魔法药水”。他在酒精和咖啡因的双重刺激下奋笔疾书,42年的短暂一生创作了粤剧剧本446个,电影剧本31个,导演了其中10部,又配乐了8部。我喝过两次他的“魔法药水”,让人神采奕奕也许是因为太像……藿香正气水的味道?

  也许是用力过猛吧,他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再世红梅记》的首演当晚,女主角破棺而出的复活情节时,突发脑溢血死在戏院。作为工作狂以这样的方式终结一生,他大概会觉得很幸福吧?

  我把唐涤生看做最要好的朋友,他半白半言的剧本,只要能找到的都精心地读过,有阵子也会每天花好几个钟头来想“如果他还活着,会给什么样的年轻人机会?”当然没有答案,只能默默背诵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的一段话聊以自慰——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

  文/迈子

  【媒资暸望】BBC的改革

  “最好的电视始于精彩创意,但是当前的组织机构却将个人能量和创意扼杀了。”

  BBC电视正在改革,以改变其无力创造世界最棒电视节目模式的现实。

  39岁的新任BBC电视负责人Danny Cohen在9月宣布,BBC将在内部实行创新机制。

  作为电视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Cohen的计划注定会被其他电视台近距离关注。这次他最引人注目的改革举措是创建了一个叫做“创意企业家”的高级职位。这个“企业家”将领导一个小组,在两年时间里创新视频内容。这个“创意标签”式的职位可以跨领域工作、并且自成体系品牌。现在Cohen还没有说明针对“创意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是什么样的,但就整个计划他已明确表示会投入200万英镑。其实,如果这是个高级别职位,在BBC的薪酬应该不会低。“创意企业家”的出现可以视为对现有BBC管理文化的某种冲击。显然,BBC的行政管理职责不会成为“创意企业家”的负担。

  在过去40年左右时间里,BBC的管理层拥有至高权限。BBC和几乎所有大型机构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管理者都不愿冒险,他们升至高位就是凭借他们将组织机构的风险降至最低的能力。然而,创新必须要有冒险精神。有趣的是,上世纪60年代BBC的创新高峰时期,正是BBC管理者权力、影响力不大的时候。当时BBC的管理层基本上就是做行政管理,而财务、创新和组织决定几乎都由高层的创意管理者决定。

  Cohen声明他的计划就是“改变BBC电视中创新与职位和资历的关系。以往,成为管理者才能赢得职位和资历。但‘创意标签’将打破这个传统,给创新者以更高地位。”Cohen似乎希望他的“创意企业家”计划,促成如同强大的独立制片公司高级创意人员的工作方式。大部分大型独立制作公司都有高级创意人员,他们通常薪水较高,职位较高(常常是股东之一),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内容的创新——尤其是那些可以跨平台、跨市场的全球化的创意内容上。独立制作公司领域的创新机制,折射的是新创意对于这些公司的重要性。他们的商业模式依赖于新的节目创意和节目模式。

  在Cohen17年的职业生涯里,前12年就是在独立制作公司做调研和发展总监,之后在第四频道做定制业务编辑和频道总监。

  Cohen知道,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将极具创意的人才留在BBC。他在开展改革计划时说:“最好的电视始于精彩创意,但是当前的组织机构却将个人能量和创意扼杀了。”扼杀富于创意的个性意味着BBC很难留住成功的创意人才。就在Cohen成为BBC电视负责人的当月,美国电视网NBC的国际分支机构,任命了BBC最流行的娱乐节目模式“Strictly Come Dancing”的关键创意人员之一为他们的高级副总裁。

  为了寻求那些有好创意的员工,BBC电视制作部门也展开了一个在线活动——iCreate,来帮助员工分享和发展他们的节目创意。9个月来,已经有一个创意被定制。也许Cohen想做的难度最大的改革是“回到地面”活动,目的是让高层管理者更多地了解普通制作人员面临的挑战。他希望高管能与制作人员一起工作一天。为此,Cohen表示,他将作为制作团队里最初级的“杂工”(runner)工作一天,不过,还不清楚BBC电视的其他高管会不会以他们年轻的老板为榜样。

  文/Kim Gordon

  【视界评弹】电视“好了歌”

  不管什么环境什么平台,只要不超越边界和自身条件,都可以把事情干得好。当然,前提是系统配置要兼容,团队合作要和谐。

  电视是“遗憾的艺术”,更是“遗憾的技术”。

  最深的感触,来自最近的制作经历:我们第一次在地面频道尝试运作一档大型的季播益智节目,电视的前后期系统磨合,足以支撑一篇论文了,绝对比节目内容本身更刺激,比节目的叙事结构更让人揪心——第一场:舞美好了,造型好了,伴奏好了,选手好了,主持人好了,灯光不好;第二场,灯光好了,选手表现力差了,题库编辑失控了,主持人慌了;第三场,选手好了,灯光出状况了,硬盘收录有故障了,主持人急了;第四场,灯光好了,录音又出问题了,主持人发烧了??最后一场:灯光好了,选手好了,主持人也好了,第一季节目录制完成了。

  想起《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甄士隐路遇一跛足疯道人口念《好了歌》,士隐听了问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有人要说,你的电视“好了歌”,提出的其实是环境和平台的问题吧:在西藏,再努力水也烧不到100℃,环境很重要;骑自行车,再努力也追不上宝马,平台很重要。这话没错,但是,不管什么环境什么平台,只要不超越边界和自身条件,都可以把事情干得好。当然,前提是系统配置要兼容,团队合作要和谐。

  网传一道著名的数学题:90%×90%×90%×90%×90%=?结果是:59%。好多人脑子里都有这样的概念:把工作做到60%太危险,会被公司炒鱿鱼;做到100%太辛苦,也不太现实;把工作做到90%就不错了。可是要知道,每项具体的工作往往都是环环相扣的,各个环节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是以乘法为基准最终产生结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所以,自以为“不错了”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有朋友说,这就是管

  理学上的过程控制效应。这个名词我不懂,我粗略知道一点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电视的内容生产是个系统工程,有空研究一下每档节目最后的片尾字幕,你就知道一档节目的牵涉面有多广,电视制作有多复杂。一个环节打了折扣,拽了后腿,都会影响到节目效果的最后呈现。国内的电视业,不只是地面频道体制存在制约因素、摩擦系数,看到业界人士的一个微博:不得不说一声,和韩国团队合作,从工作到生活,你想发火都没机会;和中国团队合作,你不想发火都没机会。这就是工业的差距——看来,有切肤之痛的,不是某一个工种,也不是某一群人。

  电视界有“片比”一说,就是实际拍片所用的时间与剪辑之后播出时间的比例。人们过去讲求效率,“片比”当然适中最好。不过,现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卫星频道“剧透”,某档90分钟的节目,实际录制五六个小时,更有节目长达10多个小时,有的一期节目素材就达1000分钟,甚至有著名节目主持人,因为录制时间太长,当众下跪以求观众理解。我想,他们每个细节都在“扣”,每道工序都在“磨”,许多环节都尽可能投入120%,只是为了最终有100%的完美呈现——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文/周云龙

  【干炒牛河加咖啡】《一代宗师》的美国版

  美国版本的《一代宗师》,将影片聚焦于“一个人的‘一代宗师’,而不是焦点模糊甚至是‘失焦’的‘一群宗师’”。

  8月中旬,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在美国上映。据悉,这是特地为美国观众剪辑的版本,片长120分钟,比起在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公映的版本短了约10分钟,且将重点人物“回归到”梁朝伟饰演的叶问身上,而非章子怡饰演的宫二。该片被作为小众电影在美国影院发行上映,最初只有八家影院愿意放映,但因映后观众口碑爆棚,扩展至近800块银幕上映,票累计近600万美元。

  有在美国的华人朋友看过该片中文版,也看过美国版,觉得美国版要更好看些——影片聚焦于“一个人的‘一代宗师’,而不是焦点模糊甚至是‘失焦’的‘一群宗师’”。这位朋友还有一个新发现:美国版《一代宗师》中梁朝伟饰演的叶问说的是地道的“香港话”,而不是“广州口音”的“粤语”。这位朋友的发现,让笔者第一次注意到“香港话”这一概念。

  所谓粤语,即广州话、广府话或白话。香港著名粤剧研究专家唐建垣(也是甲骨文研究专家和古琴古筝演奏家)认为,广州话曾以西关话为标准,特别“骨子”(精雅)并有拖长的尾音。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生活的变化,过去的西关广州话如今只会在1950年或之前的粤语影片中出现,即吴楚帆、白燕、张活游、张瑛、容小意等著名粤语片明星主演的影片。如今,无论广州或香港等地的粤语,已很少拖长尾音,说话节奏较之那时候也快了很多。

  笔者看的是《一代宗师》的中文版,没觉得梁朝伟在影片中(包括他过去曾出演的影片)所说的粤语与广州人所说的粤语有什么本质区别。同在《一代宗师》中出演金楼教头之一的卢海鹏,是地道的广州“西关少爷”,毕业于西关名校广州29中,人们不可能分辩出他和梁朝伟之间同操粤语时会有何区别。但他们与如今相当一部份广州人、香港人所说的粤语,还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说“行路”“行过去”,香港人会说成“走路”“走过去”;部份广州人会将“闩门”“闩窗”说成“关门”“关窗”;广州人说的“一台车”,香港人则说成“一部车”;香港人说“熄灯”,但部分广州人会说成“关灯”。

  最叫人意外的是,粤语中对通道因有物件阻塞需要抬腿跨过时说“槛过”,但广州会有人说成“跨过”——诸如此类,只能说内地在推行普通话过程中,人们把某些书面语言不自觉地用到日常生活用语中去了。相反,香港人的粤语却无此改变。其实,现在香港人保留的粤语习惯,在有些人听起来,比广州人更正宗、更顺耳。因此,无论梁朝伟还是卢海鹏,他们在影片中所说的才是最地道的粤语,而不是“香港话”。

  《一代宗师》所讲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无论佛山、广州或香港,里面的南派武“宗师”们所讲的都是地道的粤语,即地道的广东话。如此说来,本没有所谓的“地道香港话”,正如不存在“地道香港歌”一样。

  文/列孚

  【江山如画】电影的产品力

  电影的产品力直指市场,直指观众。脱离市场,不研究市场的制片企业,不配谈电影的产品力。

  当我们要开发或营销一种产品的时候,首先关心的不是未来的市场在哪里,而是该产品的产品力如何。以电影为例,今年国庆档是一个惨烈的“英雄档”,大部分影片将成为炮灰,只有少数几部会脱颖而出,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影片的产品力如何。

  什么是产品力?产品力是指企业开发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电影的产品力就是制片公司生产满足观众需求的影片的能力。不排除有的制片方不追求这样的产品力——他们不是面向观众,只是面向领导。这里,我们所说的电影特指那些面向普通观众的影片。

  在市场化环境下,一部影片的产品力由价值力、技术力和质量力构成。电影的产品力直指市场,直指观众。脱离市场,不研究市场的制片企业不配谈电影产品力。中国电影要占据超过50%的国内市场份额,就必须重视和分析市场,然后制定电影产品力开发方略和基本模板。

  优秀的电影导演会把电影市场想得很复杂,他们的艺术追求常常超越一般人对电影的要求。比如《人再囧途之泰囧》,怎能否认其对市场的穿透力——这也许是第一部启动中国三四线市场的电影,从此这一个被很多片方和业界忽视的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该片的市场穿透力。

  一部影片有多少市场穿透力就有多少产品力。认识电影的产品力不需要添加很多复杂的概念。相对高科技产品,电影的产品力相对简单直接。今年在市场上赢得成功的影片,绝大部分显得简单直接,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还有饱受诟病的两部《小时代》,市场成功均源于直接简单。

  当然,今年也有很多“简单的影片”在市场上惨遭失败。电影产品力的秘密就在其中。现在还不能说国产电影质量已经很高。但它们锐不可当地闯进了市场,搅动了市场,让进口大片措手不及。它们所呈现的多元价值观,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观众是电影价值力的判决者。价值观优秀的电影自然会拥有更多观众支持。有的影片也许价值力很好,但后两力较差。有的影片价值力不够,但技术力、质量力较强,一样会成功。提出电影产品力,是为了让大家注意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而非自以为是。

  影片好不等于有产品力。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的一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的需求。人心思变,精神产品应运而生,其产品力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在当下,观众需要娱乐,因此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的喜剧电影受欢迎;观众对非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感兴趣,所以人物性格丰富饱满又与现实生活有高度关联的影片受欢迎;观众需要正能量,所以结局回归真善美的电影受欢迎。产品力的研究,包括前述“三力”的深究都需要时间和苦功,需要从相关性的角度找出基本的规律。

  我国社会正处在复杂的转型期,多种价值诉求都会进入电影创作。我们要宽容地对待争论,宽容地对待分歧。产品力的核心部分就在这里。

  文/赵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