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与传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对比研究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脊柱结核,微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04 10:55
【摘要】目的:探究脊柱结核在临床治疗中的手术方法,对比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8例采用微创手术治疗,B组21例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再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16例复杂脊柱结核患者作为C组,并采用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将A组和B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相比较有创伤小,费用低,治愈率高的特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复杂性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中,需将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结合,能更好的帮助患者达到治愈,恢复健康。结论:微创手术方法在治疗脊柱结核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是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治疗方案选择的首选。在治疗复杂性脊柱结核过程中,在采取传统开放性手术的基础上,再采用微创手术加以辅助,从而能使患者得到康复。
【关键词】脊柱结核;微创;传统;对比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它对年龄限制较小,发病年龄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是伴随人类历史最长的疾病之一。脊柱结核是由结核菌引起的破坏性、慢性、进行性疾病,是一种继发性的结核菌感染。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位居首位,可导致骨破坏、瘫痪、畸形,耐药菌的增加使脊柱结核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给患者自身及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和负担。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A组28例,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0例,病程6个月~24个月。腰椎3例,胸椎7例,胸腰段6例,颈椎12例。B组21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7例,病程为4个月~28个月。颈椎4例,腰椎7例,胸椎4例,胸腰段6例。A组和B组患者入组条件为:(1)身体情况差,不能接受根治手术;(2)形成死骨;(3)窦道形成和术后复发;(4)后凸畸形小于40度。再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16例复杂脊柱结核患者作为C组,其中男患者9例,女患者7例,病程为9个月~30个月。颈椎2例,腰椎5例,胸腰段7例,胸椎2例。C组患者均有以下情况:(1)后凸畸形大于40°;(2)神经压迫时明显有下肢症状;(3)脊柱严重不稳。A、B、C三组患者均有呼吸困难,局部疼痛,寒性脓肿、腰背痛、食欲差、低热、乏力、消瘦、盗汗等结核病症状。颈椎结核病人有斜颈畸形等表现。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于A组脊柱结核的28例患者采取的治疗手术方式是微创置管手术。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手术采用俯卧位,用CT进行定位,确定发生病变表现的椎体,再用薄层对椎体部位进行扫描,分析与椎弓根的联系。通过CT对病灶的定位扫描,确定进针点的位置,研究原发病灶和激发脓肿部位的深度和角度。将扩张管置入病变椎体部位,再置入工作套管,保证CT确定穿刺无误后,用髓核钳清除肉芽、坏死组织和死骨。手术后立即进行对病变椎体的清洗,等到冲洗液变清亮后,置入内管进行21-72天持续的局部化疗。
B组采用传统的前路或后路开放手术,或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开放手术方式,对21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在手术前2—3周,对21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和抗结核药物三联治疗,在确保患者体温正常,中毒症状明显减轻,血沉下降后,方可进行手术。手术采取病灶清除和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单纯病变椎体部位清除。由于21例患者脊柱结核部位不一致,应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后全身化疗1年~2年。
C组16例患者后凸畸形都大于40度,属于复杂脊柱结核患者,对该组采取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手术前2~3周也应当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和抗结核药物三联治疗。在患者测试体温正常、中毒症状减轻、血沉下降之后,进行手术治疗。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然后进行病灶清除和内固定术,并于每日在病灶区局部置管1-2次,冲洗引流。手术后局部化疗13~26个月。
1.3疗效标准
痊愈:(1)患者的体征和表现消失,食欲正常,没有发热情况,局部没有疼痛,经检查全身状况良好。(2)患者的血沉值通过检查显示正常。(3)结核病变区有清晰轮廓、无阴影,病变椎体骨性愈合完成,病变椎体信号与正常椎体相同。(4)患者在术后能正常活动和进行轻工作,半年内无复发情况。显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变。有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发生不明显的变化。无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症状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A组和B组治愈率对比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A组和B组两种手术方案均能对脊柱结核患者有效地治愈,治愈率都高于90%,其中A组总计28例脊柱结核患者,痊愈27例,1例手术后复发。B组共21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19例痊愈,2例术后复发。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A组和B组术前术后血沉对比
血沉就是红细胞沉降率,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在脊柱结核诊治中。血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在A组28例和B组21例脊柱结核患者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沉测试。A组28例脊柱结核患者平均血沉值为(58.7±20.6)mm/h,其中最高者达123mm/ h,B组21例脊柱结核患者平均血沉值为(61.8±19.1)mm/h,血沉最高者达92mm/ h。在对两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之后,再对两组患者血沉值进行重复测量比较。发现A组28例术后一个月脊柱结核患者平均血沉值为(18.4±4.6)mm/h,B组平均为(21.4±8.8)mm/h;术后三个月A组脊柱结核患者平均血沉值为(14.3±3.9)mm/h,B组21例患者平均值为(16.5±7.6)mm/h。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A组和B组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对比
脊柱后凸就是脊柱凸向后方,造成后背隆起,使躯干产生向前倾斜。脊柱后凸就是平常说的驼背。A组28例脊柱结核患者和B组21例患者的脊柱后凸程度均小于40度,后凸程度不同。在手术前对A组28例脊柱结核患者脊柱后凸情况进行检查,最小的为6度,最大为30度, 28例患者的平均脊柱后凸角度为(13.6±7.0)°,经手术后多次检测,28例患者平均脊柱后凸角度减小到(8.7±5.9)°,矫正率为34.7%。B组21例脊柱结核患者经术前检查,后凸角度最小者为5度,最大为35度,平均值为(16.6±7.8)°,术后平均为(6.7±3.2)°,矫正率达61%。经比较,B组患者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优于A组矫正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C组复杂性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分析
由于C组患者均有以下情况:(1)后凸畸形大于40°;(2)神经压迫时明显有下肢症状;(3)脊柱严重不稳。因此对C组16例较严重的复杂脊柱结核,采用微创置管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结合的临床治疗方式,根据术后16例患者的Fankel分级,研究手术后临床治疗效果。
C组复杂脊柱结核患者共16例,男患者9例,女患者7例。经微创置管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结合的临床治疗后,1例未进行内固定术,其余患者全部治愈。术前Fankel分级为A级的患者有1例,手术后检测达到C级;术前分级达B级的4例患者,术后3例达到D级,1例达到E级;其他的10例患者在术前检测都为C级,术后检测为E级。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脊柱结核的发病对年龄没有限制,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如果不及时诊治,患者会因为脊髓、神经的压迫不能正常工作,或有不同程度的致残,给患者本身及家庭带来较大影响。及时有效地选择治疗手段,可以降低脊柱结核的致残率,延长患者生命,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从而达到治愈[2]。
3.1微创手术过程的注意事项
(1)一定严格要求CT室内的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2)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照CT指导的方向进行。对于需要改变方向的情况,避免盲目操作,防止结核范围扩大。(3)严格登记术后冲洗过程中的出入量,一旦发现冲洗管堵塞情况,要及时对坏死物正确处理。(4)手术后如果发生意外情况,立即对相关科室上报并会诊,为防止病情加重,应共同研讨治疗方案。
3.2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
(1)能有效提高药物在病灶内的浓度;(2)手术前不需要进行营养支持和抗结核药物三联治疗,节约时间;(3)术后化疗具有持续性[3]。
3.3复杂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方式
复杂脊柱结核患者比一般脊柱结核患者脊柱畸形更严重,脊柱严重不稳,在对神经的严重压迫下患者会出现明显下肢症状。
单独采取微创手术或传统开放手术不能控制患者病情,也达不到治愈效果。应将两者结合,先采用传统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然后配合微创置管术,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4]。
参考文献
[1]张西峰,夏志敏,王岩等.探讨微创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治疗脊柱结核的 适应证和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45(34):76-77.
[2]张光铂,吴启秋,关骅等.脊柱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50(30) :65-67.
[3]吴启秋.脊柱结核病诊断与治疗的几个问题[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46(39):71-73 .
[4]张之栋.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2013,27(43):53-55.
丛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