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风情
- 来源:章回小说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风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3-25 09:59
胡一哥
也算是突发奇想,我出差路过邻省的青冈县,忽然想去看看胡一哥。组稿任务已经完成,还有几天空闲。多天的旅途奔波,说好话赔笑脸的去和名家约稿,从身体到精神都是一种折磨。青冈县山青水绿,心中不快的阴霾忽然间被过滤了一般,心中陡然间清澈了许多。于是,我决定下车去看看胡一哥。
胡一哥是我们杂志社的一位作者,住在青冈县最偏远的山村。搭上三轮摩托车,摇筛子一般地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山脚下。开摩托的师傅往前边指着说,你就沿着这条小路,它咋拐你就咋走,拐过八个弯就看见八拐村了。我这车也上不去,要不多送你一段路。
踏上山间小道,别有一番情趣。路程不算短,却没有感觉到疲乏,心情好的缘故吧。也不知道拐过了几道弯,看到绿树遮荫下的小山村时,太阳已经躲到山下。八拐村不大,也就十几户人家。我的到来称得上是小村里的盛大节日了,尤其是胡一哥,把我说的天那么大,好像我居住的那个城市就我一个人。想想也是,城市的人再多,与这里的村民有何干系,只有我与这里的村民有了联系。胡一哥是村里最有能耐的人,只有胡一哥才和大城市里的人有来往,胡一哥的能耐都是我这城里人给的,我就是大能耐。村里的人几乎都来到胡一哥家。小村的民风很淳朴,不管谁家来客人,都会送去家中最好的物品。胡一哥的家里就堆了些瓜果山菌之类的,还有一瓶矿泉水,我看看日期,早过了保质期。
胡一哥在我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不停地往我的跟前放食物,摊了一桌子。胡一哥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老师会不远千里来到穷山村看我。我有福啊,有大福哩。胡一哥在我们的杂志上发过两篇小说,都是我做的责任编辑。我是从自由来稿中发现胡一哥的。他的小说语言不华丽,技巧也不娴熟,可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山村逸事令人耳目一新,就像一位农村少女,虽然土气却掩不住她的天资风采,稍加装扮就会光彩耀人。我就给胡一哥写了信,提出了修改意见。联系了几次,觉得胡一哥的稿子还是改得不到位,就问他有没有电话,交流起来也方便些。胡一哥回信时,写给了我一个小灵通的号码,说是一个朋友的,只让他接,不让他打。我就照着号码拨过去了,接电话的人听说是找胡一哥的就让我等着。二十多分钟后,听到了胡一哥气喘吁吁的声音。我听出胡一哥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激动,我跟他讲了十分钟,最后问他听明白了么,他嘿嘿笑着说,没有记住。我只好又给他讲了一遍。
胡一哥对我毕恭毕敬,让我觉得不自在。其实现在谁还把文学当回事啊。我们这刊物靠财政拨款半死不活地养着,除了同行交流,几乎就没有订数,几千册的印数影响的范围比萤火虫的屁股也强不了多少。也就是糊弄糊弄文学青年了。名家的稿件是不愿意给我们的,每年组稿就成了中心任务。做市一级的文学期刊的编辑,没有什么人把你当回事,只有还做着文学梦的青年,就像胡一哥还把我们当神一样供着。胡一哥羞涩地告诉我,因为他发表了小说,已经加入了县作家协会。他说,自己去找县作协时,人家根本就不相信是胡一哥发表的小说。县作协的主席也才在市里的报纸上发表过几首小诗,就耀武扬威地到处给文学青年授课了。胡一哥拿出了他和我的通信,作协的人才相信,说这是青冈县第一次有人在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不但立即给他办了入会手续,连三十元的会费也给免了。县作协的人还承诺下次请胡一哥一起去给文学青年讲课。几篇文学作品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的事,搁在几年前还不算新鲜,也只有在这样的穷山僻壤的地方还会继续延续着美丽的童话。
晚饭十分丰盛,炖野兔野鸡,山菌野菜,玉米糁粥,自家菜地里摘采的小葱、生菜,自家做的香喷喷的豆瓣酱,喝的高粱酒也是农家自己酿制的,甘美醇香。我都回忆不起来此前我还是否吃过比这更让人垂涎欲滴的佳肴。用句文雅的词叫大快朵颐,痛快得淋漓尽致。胡一哥看到我的吃相,急促不安地说,山里拿不出啥好东西,老师别见怪。胡一哥以为我是装出来的吃相在安慰他呢。
山村的夜异常地寂静,不知名的草虫轻轻地鸣叫,偶尔夹杂着一两声晚归的鸟啼,把山村的静呼唤得更远。山村还没有通电,家家盏盏油灯摇曳,如同山间随意散落了一把星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情妇般扭捏做作的灯红酒绿,近乎原始状态下的山村的夜,竟然让我品味出阵阵的感动,如滑过肌肤的缕缕清风,让人周身都感受到惬意舒坦。我一直坐到身上感觉凉了,才回到屋里。油灯下,坐着一位姑娘,是胡一哥的妹妹胡二妹。我问二妹,怎么还不休息。二妹低着头,细声说,我是来陪老师休息的。我吃了—惊,这怎么可以,胡一哥也太不像话了。二妹说,哥不知道。老师是哥的恩人,也就是二妹的恩人。对恩人是要报答的。我被山村人的真诚感动了也吓着了,以身相许的报答还只是在文学作品里才有的事情。
我好说歹说才劝走了二妹。山村的夜入睡了,我却一夜未眠。
胡二妹
胡二妹是一位漂亮的山村姑娘。胡二妹的美是没有雕饰过的那种原生态的美,那种美会让你只专注于欣赏和呵护,而没有非分和邪念的蛊惑;不像城里的女人,美丽是现代化物资堆积出来的,男人对她的欣赏是情欲占了绝大部分。胡二妹的周身散发着令人痴迷的野花般的体香,与你说话时嘴巴散出的味道都是清新绿色,不像城里的女人,远远就能闻到让人窒息的香水味,满嘴巴都是用口香糖清理过的。
二妹是胡一哥的妹妹,胡一哥给我们杂志社写过小说,我是他的责任编辑。在僻壤的山村,报社和杂志社在农民心中是很神圣的地方,从神圣的地方来的人也都是很神圣的人。二妹晚上竟然要以身相许,报答我对她哥哥的恩情。虽然二妹被我劝走了,但二妹哭了。
山村的早晨和它的夜晚一样地幽静,增加了的是更多的鸟鸣。村子脚下,一条山溪玉带般弯弯曲曲流向山外。我来到山溪边,看到了正在溪边洗衣服的二妹。二妹穿着一件蓝底白花的夹袄,把长辫子盘在脑后,婀娜的身姿有节奏地轻盈晃动,莲藕般的手臂熟练地拧着衣物,衣物上的水珠珍珠般闪着光泽撒落溪水中,真美。二妹见到我,羞涩地笑笑,看得出,她还有些不高兴。我蹲下身子,捧起澄澈的溪水,痛痛快快地洗了脸。胡二妹被我看得不自然了,水灵灵的大眼睛忽闪着,说老师,干吗总看我啊。我笑了,说,我不是看你,我是看到了久违的美丽。胡二妹说,我不美,城里的女人才美哩。我告诉她,她的美是创造的美,城里女人的美是复制出来的。二妹听不明白,但是知道我是夸她,羞涩地笑了,白玉米一样的牙齿整洁饱满。
多么柔顺的一条小溪啊。我蹲在二妹的身边。二妹递给我一条毛巾,拢拢额前的刘海,说,要是遇到暴雨山洪,山溪跑起来吓人哩。二妹告诉我,她父母因病去世得早,她是跟着哥哥长大的。哥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妹妹身上了,快三十岁的人,还没有张罗娶媳妇。二妹说,她十岁那年夏天,山里下着暴雨,雷电满山的劈,她急病发烧,浑身烫得像刚烤出的山芋。哥背着她去镇上的医院,小溪已经变成了一条翻腾的青龙,木桥早被冲得没有了踪影。太危险了,她哭着劝哥哥不要去医院。哥哥把一根绳子系在腰间,另一头捆绑在溪边的一棵大树上,对妹妹说,呆在家里只有等死,要死咱也死一块儿。哥哥紧紧地抱着二妹,不知被洪水冲倒了多少次,身上不知被山石磕碰划伤了多少处,终于渡过了山溪,把妹妹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再晚一点,小姑娘的命就保不住了。
二妹说着还是显得激动,为了哥,我做什么都值。二妹是在说昨晚的事吧。
我说,就是为了报答哥哥,那样做也是不值得。
二妹认真起来,停下手中搓洗的衣物,说,值得,咋不值得?我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哥是那么的高兴。那天,哥拿着你们出的那本书,高兴得满村子跑,晚上请了全村的人到家里喝酒,哥给村里人读他写在书里的小说。哥从来不喝酒的,那天他喝得都吐了,说你就是他的大恩人。
我说,我是编辑,就是专门负责给人看书稿的,这是我的工作。小说是你哥写的,那是你哥哥的本事。
二妹说,我哥说了,没有你的帮助,他长不了本事。
我摸出手机,想给单位打个电话,一点信号都没有。
二妹瞥了一眼我的手机。用手指着远处说,那玩意在山下不好使,要打电话得到山头上去。
我说,那你哥是怎么接我的电话的?
也是要到山头接的。山顶有个看林的人,他的手里有你拿的那种电话。我哥说老师要在电话里辅导哥写小说,哥就扛着一袋核桃去找看林的人,哥给你留的号码就是看林子那人的。
是吗,怪不得每次给胡一哥打电话,都要等上好长时间。
我问,看林子的人怎么通知你哥去听电话呢?
二妹说,看林子的人有个铜锣,他敲锣,我哥就知道了。
我觉得挺有意思,把古老的击鼓传花的形式与现代化信息融合到一起,显示出山民的智慧呢。
正说着话,隐约听到了咣咣的敲锣声。我问,这是不是叫你哥哥呢?
二妹收拾起洗好的衣物,撅起红润的小嘴,说,不是。晌午,我给你做面条吃。
我回到院子里,看到蓝底白花的小袄在山间往山顶上移动。
二妹回到小院时,满脸的不高兴。
我故意逗她,二妹,是不是去会相好的了?
二妹杏眼一瞪,呸,他才不是我的相好呢。
不是相好,还跑那么远去看人家啊?
二妹用力地揉着面团,说,自从看林的人让我哥听电话,他就提条件,要我也去陪他说话,他说,整天一个人,连说话的人都没有。
我好像明白了,刚才那锣声是叫你的?
是,叫我哥和叫我的锣点不一样,你听不出来,哥也不知道。
这个看林人倒蛮有意思啊。
二妹脸红了,说,看林人,不老实,有时就搂住我亲我的脸,还动手摸我的胸脯。为了哥,我忍了。
吃过饭,我与胡家兄妹告别,又听到山头传来声声铜锣声。走出胡家兄妹的视线后,我拐道向山头盘走,我要去会会这个看林人。
看林人
爬上山头,我已经是汗流浃背,两腿就跟不是我的了,不听使唤,挪不动地方。我只好坐在一块石头上直喘粗气。
山下没有风,山上的风就大了,还凉。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风一过如贴了冰。从山顶向下望去,围在山脚下的不只是胡一哥他们的村子,还零星散落着七八个村子,村子的规模都不大,十几户人家的样子。过了晌午,山阴面的村子着了重彩一般,墨绿厚重;山阳的一面村子打了亮色,明媚娇艳。看林人每天有这般好风景陪伴,我心生羡慕了。
山顶红砖盖了两间简易的小瓦房,房子四周还扎上了围栏,围栏内种着好几样蔬菜,每块菜地都能看出是经过精心修整的,稠密稀疏,错落有致。
看林人是听到外面的动静了,推开木板拼凑的屋门,走出来。
你是谁啊,干吗?问话的人中等年纪,稍微有些秃顶,长得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恶劣,看去还蛮忠厚的。
我说,我是杂志社的记者,出差路过,来看看。
看林人有些生疑,到这大山沟里出差?
我拿出记者证给他看,他仔细地看过,递还给我,刘记者,屋里坐吧。
屋里的光线很好,收拾得也挺利落,看得出主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喝茶,我姓幺,叫我老幺就行。
这个姓很少见,老幺叫着也别扭。
我递给老幺一支烟,就你一个在这山上住?
老幺点燃了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又长长地吐出,说,原先还有媳妇,跑了。
生活条件艰苦了?我说。
不算艰苦。住在山上,四季可以种瓜种菜,林子里可以采蘑菇,采山珍。野兔山鸡有的是。白天看风景,晚上搂着女人摸着女人的奶子睡觉,公家给发钱,多自在。你说,能算艰苦?
我也点燃烟,听老幺说,一个人长年累月地在山上生活,最渴望的就是与人交流。我听老幺说,我那媳妇也是村里的美人坯子,跟了我也是她们家的福分,找个公家人,吃公家饭的,容易?她家连彩礼都没要,主动把姑娘嫁给我哩。你喝茶,喝茶。我端起豁了边的碗,抿了一口。清新微苦。
老幺说,这是山上自产的茶,清火去热,滋肝养肺的。前年,来了一个放蜂的南方人,说话蛮里疙瘩的,脸长得白。那小子还会做饭,能把野菜也炒得喷喷香。熟悉了,来往也就密了,那小子知道外面不少新鲜事,就把我媳妇听迷糊了。我下山去镇上办了两天生活,回到屋里,放蜂的人和我媳妇都不见了。给我的屋里留下了两罐蜂蜜。没有了女人的日子,还真他妈的不太好受。
我看到了墙上挂着的那面锅盖大小的铜锣。听村民说,你的锣敲得很地道。
老幺又警觉起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说啥了?
我说,八拐村的胡一哥说你敲锣告诉他听电话,他挺感谢你啊。
老幺笑了,说,这里八九个村子,就我这儿能有信号。
我看到木板拼成的桌子上,放着一部样式过时的手机和一堆电池。
我们这儿没有电,每次去镇上办生活,都要充好几块电池,够用十天半个月的。
胡一哥可是用我电话最多,通话时间最长的。
我说,胡一哥是我们杂志社重点培养的作者,是个业余的作家。
老幺说,是吗?怪不得每次来听电话都听他说什么情节啊,人物啊。敢情他还会写小说,不简单啊。
是啊,胡一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现在已经是你们县作家协会的会员了,将来总是要走出这个大山沟,成大事的人。你也算是为作家的成长,助了一臂之力的人啊。
是啊是啊,我最佩服有学问的人。你说,要是我也有学问,知道的事多,我媳妇会跟放蜂的跑了?
我又递给老幺一支烟,点上。老幺啊,听群众反映,你的锣声好像还招呼其他的事啊。
老幺怔了一下,说,记者同志,你不会是来采访这个的吧?
我说不是,胡一哥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作者,对他家里的情况我们比较关心和了解。听到些反映,来了解了解。
老幺说,我看胡二妹对她哥真是尽了心,就对二妹说,我可以让她哥来听电话,但是二妹有空也要来陪我说说话。我是敲锣招呼过几次胡二妹,可我就是让她陪我说说话,没有别的意思。
真的吗,老幺,好像还不只是聊聊天说说话啊。
老幺脸红了,那天我是多喝了点酒,对二妹动手动脚的,那也是酒性。我哪敢犯邪心啊,人家是黄花大姑娘。我再也不招呼她了。
我把老幺忽悠得差不多了,说,老幺,我代表杂志社对您给予业余作者胡一哥提供的方便表示感谢,希望你以后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我们文学事业的发展。
老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记者领导的鼓励,我一定做好,一定做好。
老幺送我出屋,我又环顾了四周的小山村,说,老幺,你的锣一定还招呼自己的相好吧?
老幺狡黠地嘿嘿笑了,山里的婆娘,爱到林子里拾点便宜,有时我就睁只眼闭只眼,互相帮助,互相帮助。
我走到山脚下时,又听到老幺的锣声,又在招呼哪个相好的吧?
责任编辑咏红
插图高兴奇
……
也算是突发奇想,我出差路过邻省的青冈县,忽然想去看看胡一哥。组稿任务已经完成,还有几天空闲。多天的旅途奔波,说好话赔笑脸的去和名家约稿,从身体到精神都是一种折磨。青冈县山青水绿,心中不快的阴霾忽然间被过滤了一般,心中陡然间清澈了许多。于是,我决定下车去看看胡一哥。
胡一哥是我们杂志社的一位作者,住在青冈县最偏远的山村。搭上三轮摩托车,摇筛子一般地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山脚下。开摩托的师傅往前边指着说,你就沿着这条小路,它咋拐你就咋走,拐过八个弯就看见八拐村了。我这车也上不去,要不多送你一段路。
踏上山间小道,别有一番情趣。路程不算短,却没有感觉到疲乏,心情好的缘故吧。也不知道拐过了几道弯,看到绿树遮荫下的小山村时,太阳已经躲到山下。八拐村不大,也就十几户人家。我的到来称得上是小村里的盛大节日了,尤其是胡一哥,把我说的天那么大,好像我居住的那个城市就我一个人。想想也是,城市的人再多,与这里的村民有何干系,只有我与这里的村民有了联系。胡一哥是村里最有能耐的人,只有胡一哥才和大城市里的人有来往,胡一哥的能耐都是我这城里人给的,我就是大能耐。村里的人几乎都来到胡一哥家。小村的民风很淳朴,不管谁家来客人,都会送去家中最好的物品。胡一哥的家里就堆了些瓜果山菌之类的,还有一瓶矿泉水,我看看日期,早过了保质期。
胡一哥在我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不停地往我的跟前放食物,摊了一桌子。胡一哥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老师会不远千里来到穷山村看我。我有福啊,有大福哩。胡一哥在我们的杂志上发过两篇小说,都是我做的责任编辑。我是从自由来稿中发现胡一哥的。他的小说语言不华丽,技巧也不娴熟,可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山村逸事令人耳目一新,就像一位农村少女,虽然土气却掩不住她的天资风采,稍加装扮就会光彩耀人。我就给胡一哥写了信,提出了修改意见。联系了几次,觉得胡一哥的稿子还是改得不到位,就问他有没有电话,交流起来也方便些。胡一哥回信时,写给了我一个小灵通的号码,说是一个朋友的,只让他接,不让他打。我就照着号码拨过去了,接电话的人听说是找胡一哥的就让我等着。二十多分钟后,听到了胡一哥气喘吁吁的声音。我听出胡一哥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激动,我跟他讲了十分钟,最后问他听明白了么,他嘿嘿笑着说,没有记住。我只好又给他讲了一遍。
胡一哥对我毕恭毕敬,让我觉得不自在。其实现在谁还把文学当回事啊。我们这刊物靠财政拨款半死不活地养着,除了同行交流,几乎就没有订数,几千册的印数影响的范围比萤火虫的屁股也强不了多少。也就是糊弄糊弄文学青年了。名家的稿件是不愿意给我们的,每年组稿就成了中心任务。做市一级的文学期刊的编辑,没有什么人把你当回事,只有还做着文学梦的青年,就像胡一哥还把我们当神一样供着。胡一哥羞涩地告诉我,因为他发表了小说,已经加入了县作家协会。他说,自己去找县作协时,人家根本就不相信是胡一哥发表的小说。县作协的主席也才在市里的报纸上发表过几首小诗,就耀武扬威地到处给文学青年授课了。胡一哥拿出了他和我的通信,作协的人才相信,说这是青冈县第一次有人在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不但立即给他办了入会手续,连三十元的会费也给免了。县作协的人还承诺下次请胡一哥一起去给文学青年讲课。几篇文学作品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的事,搁在几年前还不算新鲜,也只有在这样的穷山僻壤的地方还会继续延续着美丽的童话。
晚饭十分丰盛,炖野兔野鸡,山菌野菜,玉米糁粥,自家菜地里摘采的小葱、生菜,自家做的香喷喷的豆瓣酱,喝的高粱酒也是农家自己酿制的,甘美醇香。我都回忆不起来此前我还是否吃过比这更让人垂涎欲滴的佳肴。用句文雅的词叫大快朵颐,痛快得淋漓尽致。胡一哥看到我的吃相,急促不安地说,山里拿不出啥好东西,老师别见怪。胡一哥以为我是装出来的吃相在安慰他呢。
山村的夜异常地寂静,不知名的草虫轻轻地鸣叫,偶尔夹杂着一两声晚归的鸟啼,把山村的静呼唤得更远。山村还没有通电,家家盏盏油灯摇曳,如同山间随意散落了一把星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情妇般扭捏做作的灯红酒绿,近乎原始状态下的山村的夜,竟然让我品味出阵阵的感动,如滑过肌肤的缕缕清风,让人周身都感受到惬意舒坦。我一直坐到身上感觉凉了,才回到屋里。油灯下,坐着一位姑娘,是胡一哥的妹妹胡二妹。我问二妹,怎么还不休息。二妹低着头,细声说,我是来陪老师休息的。我吃了—惊,这怎么可以,胡一哥也太不像话了。二妹说,哥不知道。老师是哥的恩人,也就是二妹的恩人。对恩人是要报答的。我被山村人的真诚感动了也吓着了,以身相许的报答还只是在文学作品里才有的事情。
我好说歹说才劝走了二妹。山村的夜入睡了,我却一夜未眠。
胡二妹
胡二妹是一位漂亮的山村姑娘。胡二妹的美是没有雕饰过的那种原生态的美,那种美会让你只专注于欣赏和呵护,而没有非分和邪念的蛊惑;不像城里的女人,美丽是现代化物资堆积出来的,男人对她的欣赏是情欲占了绝大部分。胡二妹的周身散发着令人痴迷的野花般的体香,与你说话时嘴巴散出的味道都是清新绿色,不像城里的女人,远远就能闻到让人窒息的香水味,满嘴巴都是用口香糖清理过的。
二妹是胡一哥的妹妹,胡一哥给我们杂志社写过小说,我是他的责任编辑。在僻壤的山村,报社和杂志社在农民心中是很神圣的地方,从神圣的地方来的人也都是很神圣的人。二妹晚上竟然要以身相许,报答我对她哥哥的恩情。虽然二妹被我劝走了,但二妹哭了。
山村的早晨和它的夜晚一样地幽静,增加了的是更多的鸟鸣。村子脚下,一条山溪玉带般弯弯曲曲流向山外。我来到山溪边,看到了正在溪边洗衣服的二妹。二妹穿着一件蓝底白花的夹袄,把长辫子盘在脑后,婀娜的身姿有节奏地轻盈晃动,莲藕般的手臂熟练地拧着衣物,衣物上的水珠珍珠般闪着光泽撒落溪水中,真美。二妹见到我,羞涩地笑笑,看得出,她还有些不高兴。我蹲下身子,捧起澄澈的溪水,痛痛快快地洗了脸。胡二妹被我看得不自然了,水灵灵的大眼睛忽闪着,说老师,干吗总看我啊。我笑了,说,我不是看你,我是看到了久违的美丽。胡二妹说,我不美,城里的女人才美哩。我告诉她,她的美是创造的美,城里女人的美是复制出来的。二妹听不明白,但是知道我是夸她,羞涩地笑了,白玉米一样的牙齿整洁饱满。
多么柔顺的一条小溪啊。我蹲在二妹的身边。二妹递给我一条毛巾,拢拢额前的刘海,说,要是遇到暴雨山洪,山溪跑起来吓人哩。二妹告诉我,她父母因病去世得早,她是跟着哥哥长大的。哥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妹妹身上了,快三十岁的人,还没有张罗娶媳妇。二妹说,她十岁那年夏天,山里下着暴雨,雷电满山的劈,她急病发烧,浑身烫得像刚烤出的山芋。哥背着她去镇上的医院,小溪已经变成了一条翻腾的青龙,木桥早被冲得没有了踪影。太危险了,她哭着劝哥哥不要去医院。哥哥把一根绳子系在腰间,另一头捆绑在溪边的一棵大树上,对妹妹说,呆在家里只有等死,要死咱也死一块儿。哥哥紧紧地抱着二妹,不知被洪水冲倒了多少次,身上不知被山石磕碰划伤了多少处,终于渡过了山溪,把妹妹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再晚一点,小姑娘的命就保不住了。
二妹说着还是显得激动,为了哥,我做什么都值。二妹是在说昨晚的事吧。
我说,就是为了报答哥哥,那样做也是不值得。
二妹认真起来,停下手中搓洗的衣物,说,值得,咋不值得?我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哥是那么的高兴。那天,哥拿着你们出的那本书,高兴得满村子跑,晚上请了全村的人到家里喝酒,哥给村里人读他写在书里的小说。哥从来不喝酒的,那天他喝得都吐了,说你就是他的大恩人。
我说,我是编辑,就是专门负责给人看书稿的,这是我的工作。小说是你哥写的,那是你哥哥的本事。
二妹说,我哥说了,没有你的帮助,他长不了本事。
我摸出手机,想给单位打个电话,一点信号都没有。
二妹瞥了一眼我的手机。用手指着远处说,那玩意在山下不好使,要打电话得到山头上去。
我说,那你哥是怎么接我的电话的?
也是要到山头接的。山顶有个看林的人,他的手里有你拿的那种电话。我哥说老师要在电话里辅导哥写小说,哥就扛着一袋核桃去找看林的人,哥给你留的号码就是看林子那人的。
是吗,怪不得每次给胡一哥打电话,都要等上好长时间。
我问,看林子的人怎么通知你哥去听电话呢?
二妹说,看林子的人有个铜锣,他敲锣,我哥就知道了。
我觉得挺有意思,把古老的击鼓传花的形式与现代化信息融合到一起,显示出山民的智慧呢。
正说着话,隐约听到了咣咣的敲锣声。我问,这是不是叫你哥哥呢?
二妹收拾起洗好的衣物,撅起红润的小嘴,说,不是。晌午,我给你做面条吃。
我回到院子里,看到蓝底白花的小袄在山间往山顶上移动。
二妹回到小院时,满脸的不高兴。
我故意逗她,二妹,是不是去会相好的了?
二妹杏眼一瞪,呸,他才不是我的相好呢。
不是相好,还跑那么远去看人家啊?
二妹用力地揉着面团,说,自从看林的人让我哥听电话,他就提条件,要我也去陪他说话,他说,整天一个人,连说话的人都没有。
我好像明白了,刚才那锣声是叫你的?
是,叫我哥和叫我的锣点不一样,你听不出来,哥也不知道。
这个看林人倒蛮有意思啊。
二妹脸红了,说,看林人,不老实,有时就搂住我亲我的脸,还动手摸我的胸脯。为了哥,我忍了。
吃过饭,我与胡家兄妹告别,又听到山头传来声声铜锣声。走出胡家兄妹的视线后,我拐道向山头盘走,我要去会会这个看林人。
看林人
爬上山头,我已经是汗流浃背,两腿就跟不是我的了,不听使唤,挪不动地方。我只好坐在一块石头上直喘粗气。
山下没有风,山上的风就大了,还凉。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风一过如贴了冰。从山顶向下望去,围在山脚下的不只是胡一哥他们的村子,还零星散落着七八个村子,村子的规模都不大,十几户人家的样子。过了晌午,山阴面的村子着了重彩一般,墨绿厚重;山阳的一面村子打了亮色,明媚娇艳。看林人每天有这般好风景陪伴,我心生羡慕了。
山顶红砖盖了两间简易的小瓦房,房子四周还扎上了围栏,围栏内种着好几样蔬菜,每块菜地都能看出是经过精心修整的,稠密稀疏,错落有致。
看林人是听到外面的动静了,推开木板拼凑的屋门,走出来。
你是谁啊,干吗?问话的人中等年纪,稍微有些秃顶,长得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恶劣,看去还蛮忠厚的。
我说,我是杂志社的记者,出差路过,来看看。
看林人有些生疑,到这大山沟里出差?
我拿出记者证给他看,他仔细地看过,递还给我,刘记者,屋里坐吧。
屋里的光线很好,收拾得也挺利落,看得出主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喝茶,我姓幺,叫我老幺就行。
这个姓很少见,老幺叫着也别扭。
我递给老幺一支烟,就你一个在这山上住?
老幺点燃了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又长长地吐出,说,原先还有媳妇,跑了。
生活条件艰苦了?我说。
不算艰苦。住在山上,四季可以种瓜种菜,林子里可以采蘑菇,采山珍。野兔山鸡有的是。白天看风景,晚上搂着女人摸着女人的奶子睡觉,公家给发钱,多自在。你说,能算艰苦?
我也点燃烟,听老幺说,一个人长年累月地在山上生活,最渴望的就是与人交流。我听老幺说,我那媳妇也是村里的美人坯子,跟了我也是她们家的福分,找个公家人,吃公家饭的,容易?她家连彩礼都没要,主动把姑娘嫁给我哩。你喝茶,喝茶。我端起豁了边的碗,抿了一口。清新微苦。
老幺说,这是山上自产的茶,清火去热,滋肝养肺的。前年,来了一个放蜂的南方人,说话蛮里疙瘩的,脸长得白。那小子还会做饭,能把野菜也炒得喷喷香。熟悉了,来往也就密了,那小子知道外面不少新鲜事,就把我媳妇听迷糊了。我下山去镇上办了两天生活,回到屋里,放蜂的人和我媳妇都不见了。给我的屋里留下了两罐蜂蜜。没有了女人的日子,还真他妈的不太好受。
我看到了墙上挂着的那面锅盖大小的铜锣。听村民说,你的锣敲得很地道。
老幺又警觉起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说啥了?
我说,八拐村的胡一哥说你敲锣告诉他听电话,他挺感谢你啊。
老幺笑了,说,这里八九个村子,就我这儿能有信号。
我看到木板拼成的桌子上,放着一部样式过时的手机和一堆电池。
我们这儿没有电,每次去镇上办生活,都要充好几块电池,够用十天半个月的。
胡一哥可是用我电话最多,通话时间最长的。
我说,胡一哥是我们杂志社重点培养的作者,是个业余的作家。
老幺说,是吗?怪不得每次来听电话都听他说什么情节啊,人物啊。敢情他还会写小说,不简单啊。
是啊,胡一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现在已经是你们县作家协会的会员了,将来总是要走出这个大山沟,成大事的人。你也算是为作家的成长,助了一臂之力的人啊。
是啊是啊,我最佩服有学问的人。你说,要是我也有学问,知道的事多,我媳妇会跟放蜂的跑了?
我又递给老幺一支烟,点上。老幺啊,听群众反映,你的锣声好像还招呼其他的事啊。
老幺怔了一下,说,记者同志,你不会是来采访这个的吧?
我说不是,胡一哥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作者,对他家里的情况我们比较关心和了解。听到些反映,来了解了解。
老幺说,我看胡二妹对她哥真是尽了心,就对二妹说,我可以让她哥来听电话,但是二妹有空也要来陪我说说话。我是敲锣招呼过几次胡二妹,可我就是让她陪我说说话,没有别的意思。
真的吗,老幺,好像还不只是聊聊天说说话啊。
老幺脸红了,那天我是多喝了点酒,对二妹动手动脚的,那也是酒性。我哪敢犯邪心啊,人家是黄花大姑娘。我再也不招呼她了。
我把老幺忽悠得差不多了,说,老幺,我代表杂志社对您给予业余作者胡一哥提供的方便表示感谢,希望你以后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我们文学事业的发展。
老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记者领导的鼓励,我一定做好,一定做好。
老幺送我出屋,我又环顾了四周的小山村,说,老幺,你的锣一定还招呼自己的相好吧?
老幺狡黠地嘿嘿笑了,山里的婆娘,爱到林子里拾点便宜,有时我就睁只眼闭只眼,互相帮助,互相帮助。
我走到山脚下时,又听到老幺的锣声,又在招呼哪个相好的吧?
责任编辑咏红
插图高兴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