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音艺术散论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杨福音,艺术,散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3-26 17:04
本文以杨福音中国画作品为样本,用百年以来文人画创新的梳子梳一遍,摸索彼此之间的“源流、脉络、虚实、起止、死活”(黄宾虹谈章法),向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大师致敬!
大水墨
中国画,一言以蔽之曰:笔墨。对纸说得不多,说也说其种类年代,都拿宣纸当白纸用。国画家以白(纸的底色)为天、云、江、瀑。黄宾虹墨色昏瞑,也留存纸质的白,作为虚处或画面分割,像太极图那样。不留白纸之白的国画,古今看不到,此处无革命。
除去纸,水在国画中的作用也无人革命。古人留言“丹青隐墨墨隐水”。传统里的水只在淡墨中跻身一点点,再用笔(齐白石画蜜蜂翅膀蘸清水)晕染一点点。此为小水而非大水,被笔墨压制许多年。
看一下杨福音的纸和水。他作画前,纸一律被淡墨或淡色浸过,不保留造纸厂造出的白。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浸满画面的水或淡色变成了大墨,或大水墨。
杨福音把画变成了“水在墨先,墨在笔先”,势必要改变笔法、墨法和位置经营,以及中国画的空间观念。
小孩子体验过墨汁在清水里扩散的妙幻效果,但它不是绘画,是物理学现象。落笔湿宣,半在水里半纸上,把不可控制与可控制结合一体,打开新天地。
满纸之水或水色,在杨福音这里还属于“墨”,不是设色,是写上去的。这个墨是什么?(前面问过,连续问下去方知墨何以不朽)是纸上一切造型和表现。表现比造型更高级,它是画家的心迹,包括情绪、情绪的色调与色阶,包括潜意识,这是墨的最高功能。故,大墨胜小墨。虽然大墨密易繁冗,小墨疏易寡白。这个矛盾被杨福音用水化解,他于水色汪洋,恣意于最简的笔,实现大有大无。上善若水,水孕大墨。传统上,墨无论浓、淡、破、泼、渍、焦、宿(黄宾虹总结七种),妙境均在写心,而不止是画山势背阴处的交接。山水画无背景,背景就是白纸,画出来作水作天。黄宾虹的创造是把山与树合在一起皴擦,山作树的背景,树施点法代皴。杨福音水纸造出的背景,比点染更阔大,开口见喉咙,笔笔见分明。这个背景不是泥金扇面画白茶花,不是底色的问题。
以杨福音《潇潇雨》和《秋凉又是读书时》两幅作品为例。前一幅,苍黛其天,间含江帆,如中国画之染,却不是染的笔法,是浸的又是变化的。既是物体,又是结构。譬如被嫩绿破开的赭黄,可看作调子,也可看成岸,类似平山郁夫的雾。此画由线条统摄全局,线的美人和生花之杂树告诉想知道画什么的人曰:南天旷远,遗落楚女于高丘。几丛生树杂花也是反透视的,只是线好看,枝干长得不合天理合窑理,如瓷器炸开的冰纹。后一幅,美人变成了两个,比几个更可看的是黑树(樟树雨后)映目,弄不清长在水里还是土上,全画调子如金质的靛花、藤黄与松烟的融合,不是一种味道,是几种味道。此意来自纸与水。水色有平涂、有晕染,更多是写上的,画面未留白,美人之白也自敷粉。树的重墨像拖泥带水皴,但不是。树隙灵媚的叶子像民间木版画又像小篆。两幅画意绪宛似屈原《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大美含于哀痛之间,经年飘散山水,化为悲凉,遍被华林。
一线天
杨福音的笔法,第一眼谁都看出一个简,第二眼看出一个变。简和变的灵魂是他的线,如荆浩说“不质不华,如飞如动”,达到“一片神行”之境。观杨福音《兰花册页》一至十,寥寥几根线完全“押得住纸”又“留得住纸”。在《兰花册页》里,见到线的书法之美,布势分割之美,笔渴笔润之美,妙逸横生。黄宾虹称,笔一落纸,“锋有八面”,见出线的自由,线的无限可能性。这在《兰花册页》中看得清清楚楚。册页之一,一线平分画面;之二,一线上下贯通;之三繁笔;之四势如悬梅;之五之六为酒觚倒三角结构。线条飞逸驰骋,章法随笔天成。用笔或曰使线达到前所未有的萧散自由。齐白石不画竹是不喜欢“纵横气”,反对平行直立的笔势。石鲁格局大都以方包圆。吴昌硕独爱“女”字而非“井”字结线。杨福音横竖都不管,一挥得美,让就虚涵,线条造就了格局,又超越了格局,点划都是风声雨意,最终仍作兰叶观。他用笔好比越狱者,纸幅被墨色浸满,白没了,层出不穷的皴法没了,只剩线。他靠线入地钻天。如果说墨色是中国画最深的秘密,线条则是中国画最开诚布公的技艺。
杨福音绘画艺术可谓“一线天”,此线成则通天,不成就憋死了。看杨福音的山水人物,其荷其鹤,兰叶蛙雀,都在线上活着。这些线无论圆笔方笔,外柔内劲,既讲究又随便,如黄宾虹说“笔笔有古人,笔笔有自己”。他兰花的叶与花,仿佛怎么画都可以,叶之俯仰摇曳,朝哪个方向均无不可。但画面这个样子,确乎最妙的构成。这些叶子与花与他笔下的荷花游鱼,都长在了先天那个位置。好比关良戏曲人物的站位,偏一点都不好看,虽然他们没站在一个透视空间。杨福音的力量线条,条条不可轻视。画里抗得起虚空的线条,比现实的桥梁还能担当。
以他的鱼来讲话。杨福音的鱼,神色宛如老子天下第一,有话欲说又夫复何言,冷流从它背上腹下穿过,宛然冷逸,像八大的鸟,又带乡巴佬的倔劲。他的莲梗一笔而成,上通下达,莲花欲开又合,如梦方醒。这般效果,只是几笔而已。《波声》上,莲梗于浓墨中凸出,出神入化。雨意何止纸上出?荷云混沌,见得一个大洞庭。当今有如此线条功力的人,拿出五根手指来数,也许余一根搔痒用。
情 深
杨福音的画,每幅都担得起“情深”这个高贵的称谓,即使流露八大的笔意,王维的禅意,也掩不住情深。他画的《国色天香》,有青花有苗饰,也有唐庄严宋疏放的意态。更深是对美的眷恋。此眷恋还潜入《丽人行》、《春天里》、《母·子》三幅、《怀着》四幅之中。线里有金石、碑版,不乱之乱,齐又不齐,大美处是对女人之美和性之美的赞颂。敦煌式的大线浩荡圆润,洋溢惠特曼的诗情——繁育、膨胀、孕结,把土地当作情人与母亲。此情之深,挥洒不尽。杨福音像孙悟空拔毛变小孙悟空那样变成众多的鹤、荷、鱼、鸟、逸士和美人,独霸自己的湘水楚天。他反复画同一类题材,并不是重复,而在积累语言的语法和句法,以臻富有。杨福音的同乡黎锦晖作歌曰:“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桃花从来以数量取胜,多到一条江,美人们才去做窝,如一批好画。
杨福音情深,从他的文字里也看得出。散文集《长岭上》写他所爱的一切,得味处似金冬心一圈圈白梅。杨福音是老长沙,寓居羊城。长沙对他是什么?先是声音,“麻石路加木板房。雨半夜落下来,敲打木板门窗,街上有木屐弹过麻石路面发出的声响清脆而悠远”。再是食物,“从南门口的结麻花开始,接下来是盖了章的德茂隆香干子,再就是德园包子,火宫殿臭豆腐,收尾是杨裕兴的面。一条街上,衣食住行,样样俱全”。这样文字,新陈兼半,“圆而健”。
心 似
艺术,美居于第一位,比似与不似更重要。石鲁说“以神写形”,“造型的造字最重要”。黄宾虹说:“有人造出来天造不出来的,有天造出来人造不出来的。”齐白石相信“丹青胜天工”,都摆脱了“形似神似说”和先形似后神似的递进说。白石画螳螂,翅上细筋十九根,前足大刺四个,由观察得来,形似。他六十六岁画虾,后腿由十只减到八只;六十八岁,虾腿减到六只;七十八岁只剩下五只,形不似。齐白石作为大艺术家享有创作的自由,有把青虾之头放在白虾身子上的自由。说几句画语录当然是自由的一部分。齐白石没错,是权高位重的人,如周扬,把此话变成了教条,说“忠实于事物的真实,也忠于事物的理想”。虾有什么理想?美,在文人画中体现于个性襟抱,当然也含造型能力。好作品是天(造化)地(绘者)人(观众)三者神思际会、电火迸光,从不在似与不似里扯皮。蒋兆和《流民图》似而不俗,悲鸿奔马不似却俗。怎么讲?这不是问题的核心,媚俗欺世都出在画家人格上。黄宾虹山水似还不似?无法答,只能说他浑厚华滋,说的还是笔墨而非造型。
拐回来讲杨福音作品,余谓之“心似”。看他作品里的花鸟鱼蛙人物,古人今人里面都找不到。他用可造型可不造型的线造出别样的美,非形似,亦非神似,只似杨福音,故称心似。他鸟的笔墨是八大一路,而我看它却像天真的儿童,又像寒舍的猫,勇猛而胆怯,并怀一腔心事。杨福音《春天里》、《花岸》、《春光》、《问雀图》、《暖风》里面的女人体,味道深得安格尔之味,把女人身体百样活动之中最美的一瞬抓进线里,结构精确,一瞬抓的尤惊人,涵盖人类养育之美和土地丰饶之美。我觉得它们每幅都可以传世。这些画不是抄来的(今人),摹来的(古人),写生来的(造化),是他自己创造的,又曰“心似”。杨福音觉得女人体就应该这样美法,安格尔觉得浴女应该那样美法,提香画完女人肌肤不禁想用手摸一摸,又是一样美法。石涛称“至人无法”,好画不干形似神似的事,更不会无端地太似或不似。
味 厚
无趣味的法官或可是人民的好法官,无趣味的国画家注定无前途。有人把先贤画一遍,着同样的明人衣冠,像一个妈生的。笔墨生硬不说,败在无趣。李白天真且跋扈,杜甫悲抑又幽默,全见不到,无由地在松树下掀髯结愁,放在一起如多格连环画。蒋兆和照自己岳父——名中医萧龙友——样子画了一张邮票的李时珍,亲切纯朴胜过百幅“多格连环画”。
趣味在国画里可以逸、可以憨、可以朴、可以媚,是文人画的精髓。关良戏曲人物拔刀舞剑,却无杀伐气,因为趣味在。那些人物的立足点全在画面重心,载承身段,比亮相那一瞬还精彩,藏味。他画每只握刀攥拳的手,看上去掰都掰不开,却画得糊里糊涂。齐白石画藤满纸繁密,乱如蛇行,不似藤,似书法。他说:“画藤若真,不成藤矣。”齐、关都是得味之人。
杨福音的画,线就有厚味,《双棲图》之双荷双鹤,势张意敛,穿插逢迎,趣味在逸。《藤荫之一》见不到一根藤,叶子笔笔断,素花笔笔连,一只光屁股青蛙与华贵的水禽对望,趣味在闲。好画让人感到自然之美全在趣味上。只有无趣的人,从来没有无趣的大自然。杨福音最有味的笔墨是鱼,墨色辨出鱼之远近,水色半澄半浓,衬出鱼游的不动声色。这是水里的鱼,非标本画。齐白石说:“画眼睛最难的是看东西的动物,要画出它真看到了东西。”杨福音的鱼睛相反,眼里一付睥睨态,有点敌意,多的是茫然。鱼睛传神恰在这里。这点墨可比关良人物的眼神。杨福音的荷叶广大弥散,如水底墨云,携花巡游。宋代词人姜夔《诗说》讲:“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高妙即趣味。
趣味,说两方面意思,趣如齐白石,纯真怜见,以小见大。味形容全局的味道,如石涛之“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杨福音《清荷滴翠》、《三乐图》、《引鹤图》都有厚味,画活了。关良说“画画一定把画画活,画死就没意思了”。画死了,意思也死了。意思就是味。
气 静
气静,非指画面静止。杨福音《黄山归来图之三》,画上只有山、树、亭、人,可以静,然其亭如莲花迎日,其树似美人舞蹈,静的只有手谈的逸士。气静说的是绘画者凝神去虑,画面反带出生气。关良的画面红绿青蓝,热闹中却得到静气。舞台上的“崩登仓”都不扰其静。说白了,是关良心里静。夏加尔画白马驮新娘在夜空飞翔,也静谧,但没有中国画更为空灵。画者如果对画期望太多,跑步进入功名利禄,气返画上是躁与戾,憋得像白条猪一样。《庄子·达生篇》说一个工匠雕刻乐器前,“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天忘名利,斋五天忘巧拙,斋七天忘掉自己胳膊腿,“心志专一,然后成”。说的正是气静的功用。
杨福音《洗尽功名》、《白云乡里》都施加大笔浓墨,虽画面繁满却可听闻松果落地,感觉“闲逸原是富贵,山水即为亲人”。气静使然。用笔和用墨的繁简疏密都不碍“气”的流动。“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疏;元人二笔三笔,无笔不繁”。气在中国画中最好的表达便是“静”,如太极拳演示的那种动中之静,在心念。
气是养出来的。晋人风神,先养气后得韵。如果天天搞笔会,他们写不出那样的小楷。故,气为因,讲用笔和处世态度;韵是果,是用墨和做人趣味。杨福音的画里流动着饱满的时间,看出比别人更闲,因而更逸,还原了生活本真面目。
气静先要心平。心之一物最难平,一念甫尽,一念复生。人活不到一百二十岁,主要受心念拖累。心放平,平到平常心,甚至忘掉八大石涛,静气始来。黄宾虹说运笔不平,翻过纸看只露几个点,难透纸背,安心亦作如是观。黄说笔平(着力均匀)之后,墨全透纸,平而不平——线条一波三折。此意放到画上谓画格。《易》曰:富有谓之大业、日新谓之盛德。怀抱谦冲,身段勤奋,该有的都会有。
……
大水墨
中国画,一言以蔽之曰:笔墨。对纸说得不多,说也说其种类年代,都拿宣纸当白纸用。国画家以白(纸的底色)为天、云、江、瀑。黄宾虹墨色昏瞑,也留存纸质的白,作为虚处或画面分割,像太极图那样。不留白纸之白的国画,古今看不到,此处无革命。
除去纸,水在国画中的作用也无人革命。古人留言“丹青隐墨墨隐水”。传统里的水只在淡墨中跻身一点点,再用笔(齐白石画蜜蜂翅膀蘸清水)晕染一点点。此为小水而非大水,被笔墨压制许多年。
看一下杨福音的纸和水。他作画前,纸一律被淡墨或淡色浸过,不保留造纸厂造出的白。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浸满画面的水或淡色变成了大墨,或大水墨。
杨福音把画变成了“水在墨先,墨在笔先”,势必要改变笔法、墨法和位置经营,以及中国画的空间观念。
小孩子体验过墨汁在清水里扩散的妙幻效果,但它不是绘画,是物理学现象。落笔湿宣,半在水里半纸上,把不可控制与可控制结合一体,打开新天地。
满纸之水或水色,在杨福音这里还属于“墨”,不是设色,是写上去的。这个墨是什么?(前面问过,连续问下去方知墨何以不朽)是纸上一切造型和表现。表现比造型更高级,它是画家的心迹,包括情绪、情绪的色调与色阶,包括潜意识,这是墨的最高功能。故,大墨胜小墨。虽然大墨密易繁冗,小墨疏易寡白。这个矛盾被杨福音用水化解,他于水色汪洋,恣意于最简的笔,实现大有大无。上善若水,水孕大墨。传统上,墨无论浓、淡、破、泼、渍、焦、宿(黄宾虹总结七种),妙境均在写心,而不止是画山势背阴处的交接。山水画无背景,背景就是白纸,画出来作水作天。黄宾虹的创造是把山与树合在一起皴擦,山作树的背景,树施点法代皴。杨福音水纸造出的背景,比点染更阔大,开口见喉咙,笔笔见分明。这个背景不是泥金扇面画白茶花,不是底色的问题。
以杨福音《潇潇雨》和《秋凉又是读书时》两幅作品为例。前一幅,苍黛其天,间含江帆,如中国画之染,却不是染的笔法,是浸的又是变化的。既是物体,又是结构。譬如被嫩绿破开的赭黄,可看作调子,也可看成岸,类似平山郁夫的雾。此画由线条统摄全局,线的美人和生花之杂树告诉想知道画什么的人曰:南天旷远,遗落楚女于高丘。几丛生树杂花也是反透视的,只是线好看,枝干长得不合天理合窑理,如瓷器炸开的冰纹。后一幅,美人变成了两个,比几个更可看的是黑树(樟树雨后)映目,弄不清长在水里还是土上,全画调子如金质的靛花、藤黄与松烟的融合,不是一种味道,是几种味道。此意来自纸与水。水色有平涂、有晕染,更多是写上的,画面未留白,美人之白也自敷粉。树的重墨像拖泥带水皴,但不是。树隙灵媚的叶子像民间木版画又像小篆。两幅画意绪宛似屈原《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大美含于哀痛之间,经年飘散山水,化为悲凉,遍被华林。
一线天
杨福音的笔法,第一眼谁都看出一个简,第二眼看出一个变。简和变的灵魂是他的线,如荆浩说“不质不华,如飞如动”,达到“一片神行”之境。观杨福音《兰花册页》一至十,寥寥几根线完全“押得住纸”又“留得住纸”。在《兰花册页》里,见到线的书法之美,布势分割之美,笔渴笔润之美,妙逸横生。黄宾虹称,笔一落纸,“锋有八面”,见出线的自由,线的无限可能性。这在《兰花册页》中看得清清楚楚。册页之一,一线平分画面;之二,一线上下贯通;之三繁笔;之四势如悬梅;之五之六为酒觚倒三角结构。线条飞逸驰骋,章法随笔天成。用笔或曰使线达到前所未有的萧散自由。齐白石不画竹是不喜欢“纵横气”,反对平行直立的笔势。石鲁格局大都以方包圆。吴昌硕独爱“女”字而非“井”字结线。杨福音横竖都不管,一挥得美,让就虚涵,线条造就了格局,又超越了格局,点划都是风声雨意,最终仍作兰叶观。他用笔好比越狱者,纸幅被墨色浸满,白没了,层出不穷的皴法没了,只剩线。他靠线入地钻天。如果说墨色是中国画最深的秘密,线条则是中国画最开诚布公的技艺。
杨福音绘画艺术可谓“一线天”,此线成则通天,不成就憋死了。看杨福音的山水人物,其荷其鹤,兰叶蛙雀,都在线上活着。这些线无论圆笔方笔,外柔内劲,既讲究又随便,如黄宾虹说“笔笔有古人,笔笔有自己”。他兰花的叶与花,仿佛怎么画都可以,叶之俯仰摇曳,朝哪个方向均无不可。但画面这个样子,确乎最妙的构成。这些叶子与花与他笔下的荷花游鱼,都长在了先天那个位置。好比关良戏曲人物的站位,偏一点都不好看,虽然他们没站在一个透视空间。杨福音的力量线条,条条不可轻视。画里抗得起虚空的线条,比现实的桥梁还能担当。
以他的鱼来讲话。杨福音的鱼,神色宛如老子天下第一,有话欲说又夫复何言,冷流从它背上腹下穿过,宛然冷逸,像八大的鸟,又带乡巴佬的倔劲。他的莲梗一笔而成,上通下达,莲花欲开又合,如梦方醒。这般效果,只是几笔而已。《波声》上,莲梗于浓墨中凸出,出神入化。雨意何止纸上出?荷云混沌,见得一个大洞庭。当今有如此线条功力的人,拿出五根手指来数,也许余一根搔痒用。
情 深
杨福音的画,每幅都担得起“情深”这个高贵的称谓,即使流露八大的笔意,王维的禅意,也掩不住情深。他画的《国色天香》,有青花有苗饰,也有唐庄严宋疏放的意态。更深是对美的眷恋。此眷恋还潜入《丽人行》、《春天里》、《母·子》三幅、《怀着》四幅之中。线里有金石、碑版,不乱之乱,齐又不齐,大美处是对女人之美和性之美的赞颂。敦煌式的大线浩荡圆润,洋溢惠特曼的诗情——繁育、膨胀、孕结,把土地当作情人与母亲。此情之深,挥洒不尽。杨福音像孙悟空拔毛变小孙悟空那样变成众多的鹤、荷、鱼、鸟、逸士和美人,独霸自己的湘水楚天。他反复画同一类题材,并不是重复,而在积累语言的语法和句法,以臻富有。杨福音的同乡黎锦晖作歌曰:“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桃花从来以数量取胜,多到一条江,美人们才去做窝,如一批好画。
杨福音情深,从他的文字里也看得出。散文集《长岭上》写他所爱的一切,得味处似金冬心一圈圈白梅。杨福音是老长沙,寓居羊城。长沙对他是什么?先是声音,“麻石路加木板房。雨半夜落下来,敲打木板门窗,街上有木屐弹过麻石路面发出的声响清脆而悠远”。再是食物,“从南门口的结麻花开始,接下来是盖了章的德茂隆香干子,再就是德园包子,火宫殿臭豆腐,收尾是杨裕兴的面。一条街上,衣食住行,样样俱全”。这样文字,新陈兼半,“圆而健”。
心 似
艺术,美居于第一位,比似与不似更重要。石鲁说“以神写形”,“造型的造字最重要”。黄宾虹说:“有人造出来天造不出来的,有天造出来人造不出来的。”齐白石相信“丹青胜天工”,都摆脱了“形似神似说”和先形似后神似的递进说。白石画螳螂,翅上细筋十九根,前足大刺四个,由观察得来,形似。他六十六岁画虾,后腿由十只减到八只;六十八岁,虾腿减到六只;七十八岁只剩下五只,形不似。齐白石作为大艺术家享有创作的自由,有把青虾之头放在白虾身子上的自由。说几句画语录当然是自由的一部分。齐白石没错,是权高位重的人,如周扬,把此话变成了教条,说“忠实于事物的真实,也忠于事物的理想”。虾有什么理想?美,在文人画中体现于个性襟抱,当然也含造型能力。好作品是天(造化)地(绘者)人(观众)三者神思际会、电火迸光,从不在似与不似里扯皮。蒋兆和《流民图》似而不俗,悲鸿奔马不似却俗。怎么讲?这不是问题的核心,媚俗欺世都出在画家人格上。黄宾虹山水似还不似?无法答,只能说他浑厚华滋,说的还是笔墨而非造型。
拐回来讲杨福音作品,余谓之“心似”。看他作品里的花鸟鱼蛙人物,古人今人里面都找不到。他用可造型可不造型的线造出别样的美,非形似,亦非神似,只似杨福音,故称心似。他鸟的笔墨是八大一路,而我看它却像天真的儿童,又像寒舍的猫,勇猛而胆怯,并怀一腔心事。杨福音《春天里》、《花岸》、《春光》、《问雀图》、《暖风》里面的女人体,味道深得安格尔之味,把女人身体百样活动之中最美的一瞬抓进线里,结构精确,一瞬抓的尤惊人,涵盖人类养育之美和土地丰饶之美。我觉得它们每幅都可以传世。这些画不是抄来的(今人),摹来的(古人),写生来的(造化),是他自己创造的,又曰“心似”。杨福音觉得女人体就应该这样美法,安格尔觉得浴女应该那样美法,提香画完女人肌肤不禁想用手摸一摸,又是一样美法。石涛称“至人无法”,好画不干形似神似的事,更不会无端地太似或不似。
味 厚
无趣味的法官或可是人民的好法官,无趣味的国画家注定无前途。有人把先贤画一遍,着同样的明人衣冠,像一个妈生的。笔墨生硬不说,败在无趣。李白天真且跋扈,杜甫悲抑又幽默,全见不到,无由地在松树下掀髯结愁,放在一起如多格连环画。蒋兆和照自己岳父——名中医萧龙友——样子画了一张邮票的李时珍,亲切纯朴胜过百幅“多格连环画”。
趣味在国画里可以逸、可以憨、可以朴、可以媚,是文人画的精髓。关良戏曲人物拔刀舞剑,却无杀伐气,因为趣味在。那些人物的立足点全在画面重心,载承身段,比亮相那一瞬还精彩,藏味。他画每只握刀攥拳的手,看上去掰都掰不开,却画得糊里糊涂。齐白石画藤满纸繁密,乱如蛇行,不似藤,似书法。他说:“画藤若真,不成藤矣。”齐、关都是得味之人。
杨福音的画,线就有厚味,《双棲图》之双荷双鹤,势张意敛,穿插逢迎,趣味在逸。《藤荫之一》见不到一根藤,叶子笔笔断,素花笔笔连,一只光屁股青蛙与华贵的水禽对望,趣味在闲。好画让人感到自然之美全在趣味上。只有无趣的人,从来没有无趣的大自然。杨福音最有味的笔墨是鱼,墨色辨出鱼之远近,水色半澄半浓,衬出鱼游的不动声色。这是水里的鱼,非标本画。齐白石说:“画眼睛最难的是看东西的动物,要画出它真看到了东西。”杨福音的鱼睛相反,眼里一付睥睨态,有点敌意,多的是茫然。鱼睛传神恰在这里。这点墨可比关良人物的眼神。杨福音的荷叶广大弥散,如水底墨云,携花巡游。宋代词人姜夔《诗说》讲:“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高妙即趣味。
趣味,说两方面意思,趣如齐白石,纯真怜见,以小见大。味形容全局的味道,如石涛之“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杨福音《清荷滴翠》、《三乐图》、《引鹤图》都有厚味,画活了。关良说“画画一定把画画活,画死就没意思了”。画死了,意思也死了。意思就是味。
气 静
气静,非指画面静止。杨福音《黄山归来图之三》,画上只有山、树、亭、人,可以静,然其亭如莲花迎日,其树似美人舞蹈,静的只有手谈的逸士。气静说的是绘画者凝神去虑,画面反带出生气。关良的画面红绿青蓝,热闹中却得到静气。舞台上的“崩登仓”都不扰其静。说白了,是关良心里静。夏加尔画白马驮新娘在夜空飞翔,也静谧,但没有中国画更为空灵。画者如果对画期望太多,跑步进入功名利禄,气返画上是躁与戾,憋得像白条猪一样。《庄子·达生篇》说一个工匠雕刻乐器前,“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天忘名利,斋五天忘巧拙,斋七天忘掉自己胳膊腿,“心志专一,然后成”。说的正是气静的功用。
杨福音《洗尽功名》、《白云乡里》都施加大笔浓墨,虽画面繁满却可听闻松果落地,感觉“闲逸原是富贵,山水即为亲人”。气静使然。用笔和用墨的繁简疏密都不碍“气”的流动。“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疏;元人二笔三笔,无笔不繁”。气在中国画中最好的表达便是“静”,如太极拳演示的那种动中之静,在心念。
气是养出来的。晋人风神,先养气后得韵。如果天天搞笔会,他们写不出那样的小楷。故,气为因,讲用笔和处世态度;韵是果,是用墨和做人趣味。杨福音的画里流动着饱满的时间,看出比别人更闲,因而更逸,还原了生活本真面目。
气静先要心平。心之一物最难平,一念甫尽,一念复生。人活不到一百二十岁,主要受心念拖累。心放平,平到平常心,甚至忘掉八大石涛,静气始来。黄宾虹说运笔不平,翻过纸看只露几个点,难透纸背,安心亦作如是观。黄说笔平(着力均匀)之后,墨全透纸,平而不平——线条一波三折。此意放到画上谓画格。《易》曰:富有谓之大业、日新谓之盛德。怀抱谦冲,身段勤奋,该有的都会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