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80后:前苏联的最后一代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俄罗斯,前苏联,80后,纳什
  • 发布时间:2014-04-16 14:17

  他们生于前苏联,在俄罗斯长大,上初中的时候穿苏联校服,上高中的时候把校服换成了牛仔裤。他们是喝可乐、嚼口香糖长大的第一代,也是最后一代少先队员。他们是俄罗斯的80后,在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改革背景下长大的一代人。

  目前俄罗斯大约有3300万人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大学毕业,到了适婚年龄,有的已经为人父母。这些人是俄罗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俄罗斯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在动荡中成长

  俄罗斯80后虽然出生在前苏联解体前,却没有享受到前苏联国力强盛时期的好时光;他们在俄罗斯社会新旧更替之际成长起来,亲眼目睹了一个国家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大多是在经济危机、物价飞涨和社会动荡中度过的。

  大多数俄罗斯80后还来不及好好享受童年,他们的家庭就在1991年的俄罗斯经济危机中变得一贫如洗。他们大多都曾有过相似的记忆:为了抢购价格飞涨的食品,上小学的时候就曾帮父母排队购物;父母还在他们的房间里囤积过大米。

  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每天在电视上目睹的是叶利钦站在坦克上慷慨激昂地讲话,是车臣战争中同龄人的浴血奋战。俄罗斯的男生都要服兵役,在车臣战场上倒下的基本都是80后。

  由于当时社会不稳定,很多俄罗斯80后有一种受挫感。他们的焦虑大部分与家庭和工作有关,并且他们十分关心职业生涯的问题。很多俄罗斯80后把他们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他们觉得应该先攒钱后结婚。

  如果不是被逼,很多俄罗斯80后并不关心国家大事。他们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莫斯科大学的80后学生,课间休息时扎堆在吸烟室内吞云吐雾的不在少数,这在前苏联时期是不能想象的。

  他们还经常受到60、70后的抨击,被说成是“缺乏信仰的一代”。而在80后的眼中,这一切都很正常,因为他们经历了更多的社会逆境,他们没有受到共产主义信仰的熏陶,生长在一个民族价值认同体系崩溃、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的年代,没有人跟他们说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是”与“非”。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都处在一个信仰缺失的“价值真空”地带,这对于80后的影响尤其深刻。

  普京的“青年近卫军”

  当然,俄罗斯也不乏充满政治热情的80后,青年爱国激进团体“纳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005年,在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后3个月,以80后为主的团体“纳什”成立了,它很快发展成一个10余万人的大型青年组织。“纳什”在俄语中是“我们”的意思,莫斯科大学教授马斯林认为,“纳什”这样一个提倡爱国主义的组织,在命名上恰恰反映了俄罗斯80后对自我认同的迫切需求。

  “纳什”借鉴了“Pora”的训练技术,强调组织纪律观念,规定组织成员不能饮酒、不能说脏话、夜里不能大声喧哗;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连帐篷和自行车上也绘有“纳什”的红白标志;此外,也训练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处理公共关系的技巧。

  为了做好“纳什”青年成员的思想工作,组织者找来了一大批国内知名政治家和专家给他们上课。夏令营活动带有明显的前苏联印记。无论大雨倾盆还是烈日炎炎,一整天都有两名志愿者守卫着纪念前苏联英雄的火焰,播放的音乐也是前苏联时期的。夏令营中的政治讲师不断强调前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光辉历史,暗示现在的俄罗斯正面临同样的威胁。

  这些伴随着互联网以及嘻哈歌曲成长起来的俄罗斯80后,成为了普京对外强硬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2007年4月底,爱沙尼亚因拆除首都塔林市中心苏联战士公墓中的铜制苏联红军雕像,与俄罗斯产生分歧。随后,“纳什”成员出现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抗议,在爱沙尼亚大使馆外,他们举行绝食示威。随后爱沙尼亚驻俄罗斯大使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遭到数十名“纳什”成员的围攻。他们还抗议代表西方利益的“欧安组织”试图抹黑俄杜马选举,决定起诉该组织并提出索赔3亿卢布。

  2008年3月3日,俄罗斯大选这一天,支持普京政府的3000名“纳什”青年运动组织的年轻人,聚集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门外示威,这些年轻人说:“我们想以这种方式让西方人明白,不要对俄罗斯政治指手划脚。”他们把一个汤锅放在了美国大使馆门前,因为此前普京在大型记者招待会上回应西方总是习惯于给俄罗斯政治开菜谱时说:“让他们还是回家多教教自己的老婆该如何做汤吧。”

  据俄罗斯媒体称,普京政府对“纳什”十分支持,普京本人还曾出席过“纳什”举办的夏令营活动。

  俄罗斯的自由一代

  也有不少80后是坚定的普京反对者。他们成立了“12月10日联盟”——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2011年12月10日举行的反对国家杜马选举舞弊的大游行,一些年轻人甚至提出要成立自己的党派。

  但显然这些反对普京的80后力量还不够强大,普京最终还是在2012年的总统大选中拔得头筹。一名俄罗斯80后声称自己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同龄人要反对普京,“1990年代初人们居然还要排队抢购生活物资,是普京扭转了这一切,他还帮俄罗斯清偿了外债。俄罗斯不像英美,民主发展了几百年。我们才20年,还是得慢慢来。”

  更多的同龄人则认为,普京虽然并不完美,但其他领导人更不可依靠,至少他是目前俄罗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选择普京代表了一种稳定的倾向,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喜欢改变。

  这是不能彼此赞同的一代,也是彻底多元化的一代俄罗斯人。成长于俄罗斯独立时期的他们,不仅记得叶利钦统治时期糟糕的国家经济,也知道普京的政绩,但是对专制的天然不亲近又使他们对普京有所警惕。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总监迪米特里·特里宁在他的一本名叫《极权之后》的书扉页上写着:给我30岁的儿子彼得,俄罗斯自由的第一代。

  特里宁30岁的时候还是驻守东柏林的一名苏军士兵,他的职位允许他每天通过手头的十几份西方报纸感受西方文化的具体形象,这在当时是一种隐秘的特权。而现在,他的80后儿子,正和其他俄罗斯年轻人一样,活在西方的商业化氛围里,并思考着要支持哪一个政党的哪一位领导人。

  事实上,俄罗斯的自由一代已经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了。其中呼声最高的阿列克谢·那瓦尼是一名年轻的律师和博客作者,从2009年起,他通过在博客持续揭露俄罗斯大型国企的腐败而声名鹊起。

  纳瓦尼代表了互联网一代介入政治的力量。他甚至建立多个网站发动网民来揭露腐败,比如其中一个网站让网民用手机拍摄那些失修破损的公路,来让当地政府感到难堪。在这个习惯自上而下的国家,他响应了庞大的草根民意。

  俄罗斯新经济学院教授谢尔盖·古里耶夫认为,莫斯科的中产阶级已经形成,他们在经济上无忧,开始介入到政治事务,普京钻宪法空子寻求第三个总统任期使其中一些人觉得他们的尊严受到损害,所以他们也开始团结在纳瓦尼的周围共同抗议。

  经历过俄罗斯5次总统大选的特里宁说过一个故事。1999年他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回莫斯科时,拿着一本苏联护照(俄罗斯到2000年才换发新护照)登机,年轻的边检员不明就里,跑去问询她的主管。过一会儿,主管过来了,微笑着说:“对不起,这位小姐太年轻了,记不起苏联了。”

  无论如何,前苏联已经开始被这一代人逐渐淡忘,而俄罗斯的未来,将由他们继续谱写。

  文_宗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