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之美

  中国人常说“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未尝是没有道理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早已不只是简单的功能性需要,而是成为一种生活的质地,一种情感的含蓄表达。而在穿衣和吃饭这两件事中,衣服又因其更具私密性、个人性而显得尤为郑重。它不仅时刻贴合着我们的身体,带来最直接的温暖和慰藉,而且传达出每个人的身份个性、当下的状态,成为每个人穿在身上的“表情”。

  古中国积累了厚重的服饰美学。在漫长的年代里,那些繁复的镶滚、绣花、织锦、飘带,密密麻麻的针线和精致的花边、盘扣,往往承载着岁月的温度和家族的记忆,随着一年四季的流转,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的循环,给平淡日常的人生赋予了郑重的仪式感。

  古典诗词中,多有对穿衣细节和服饰状态的描写,“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都是通过穿衣来寄写相思之情。可见,衣着对一个委婉而又多情的民族而言,扮演了何其微妙而又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典服饰之美,大半见之于细节,哪怕是无人观看的衣服衬里和鞋底,也不厌其烦地布满细密花纹和繁复图案。而古人对服饰色彩的精细品味,更是令后人望尘莫及。这一点从《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就可以窥见一斑。比如红色有杏红、银红、桃红、水红、海棠红、石榴红、碧玉红、茜红、绛红、玫瑰红、血点般的大红,绿色有葱绿、水绿、柳绿、豆绿、翡翠色、松花绿、秋香色,黄色则有葱黄、鹅黄、金黄、柳黄、蜜合色,等等。现代作家张爱玲对服饰穿着殊为喜好,对传统的服饰配色也特别心仪,在她看来,古人用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这种参差对照、婉妙复杂的调和,正体现了色彩搭配的高妙之境。

  不仅仅是中国,自人类有史以来,衣着一事就随顺着文明发展、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衣着的历史是人类存在历史之投影,衣着的状态更是每个人当下状态之呈现。正如张爱玲所言: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而我们如今所处的这个时代,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交汇,我们对衣着品味的选择,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丰富和自由。

  在人生这一场大戏里,你或许不得不扮演他人给予的角色。在衣着这一自制的戏剧气氛中,你有没有活出自己,活出喜悦和热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