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曾国藩的不同家教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陶渊明,曾国藩,家教
  • 发布时间:2014-05-14 09:24

  成功的人背后一定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而曾国藩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完人,他们两人的教子之道或许能给予我们一点启示。

  东晋义熙四年秋天,陶渊明离家去彭泽任县令。陶大人是典型的中国式官员父亲,生怕自己孩子受苦受累,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特意派了一个佣人帮家里做杂事,为此,还专门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此亦人子,可善遇之。”陶公子们有没有善待这位佣人,谁也不知道,不过陶大人在百忙之中提醒儿子们要善待佣人,可见陶公子们平时对佣人真不怎么样。

  陶渊明对儿子们是非常宠爱的,有一次,他还因为没有给儿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专门写了一封信,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信的大意是这样的:爸爸一辈子心高气傲,不适合在官场里混,所以几次三番辞官,做官的日子还没务农的日子长,搞得家里很穷,自己倒无所谓,就是苦了你们这五个孩子。古人常说“既使之生,则使之可”。我生了你们,却没有养好你们,一想到这些,做爸爸的就特别难受。

  从陶渊明的两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溺爱。这种溺爱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上进心。后果就是,“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同样是在朝中做官的曾国藩,对孩子可以说是苛刻了,他在家书里这样写道:“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些,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逸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国藩留给儿子的是两楼的书,在他的教导之下,儿子曾纪泽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四国的钦差大臣。曾纪鸿自学成才,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留金不如留经”。意思是说,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会子孙一本经书。意在告诉后人,与其给孩子置下万贯家财,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存。陶渊明与曾国藩教子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关爱孩子,不是给他们提供奢华的生活条件,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原载2013年第7期《青年教师》】

  湖北省襄阳 雪茹荐

  罗日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