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院士”的科普

  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希腊人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916年的时间内,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动的学者,纷纷在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因此,其后的许多学术团体都自称为“Academy”。

  很有些传播度的百度词条解释说:“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Academy’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

  这是一个明显的谬误。

  在中国,“Academy”翻译成中文是“学院”而不是“院士”。在汉语中,院士通常指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的科技顶尖人物、最高学术权威,翻译为英文是“Academician”—虽然仅仅是几个字母之误,但在科学的严谨中,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其实英文中似乎很少使用“院士”这个词。

  按理说“院士”一词来源于英文“Academician”,但是,在英、美,这个词却是很少见,除了某些大学内部使用这一称谓以外,即便使用,也往往与我们所谓的院士相去甚远。大部分情况都使用Member或者Fellow,但是实际情况也是非常混乱,比如美国科学院的Member(成员)就是我们所谓的“院士”,是非常崇高的称谓,但是在ACM,每年只要交60多美金,就可以变成Member了,实际上是“会员”罢了。在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每年交钱就可以成为Member,如果有一定资历、并且每年去开会,就有可能变成Fellow,大致是“专业会员”的意思。

  英美还有无数专业学会,甚至是只要交了会费就可以加入的群众性协会的会员也叫member或fellow,于是就有许多中国人在加入这些组织之后,自称是外国院士了,最常见的是“纽约科学院院士”、“IEEE院士”,这有点类似于国内某某书画院对掏钱入会的所有人员的称呼,他们也被叫做“院士”—书画院里的人士。直白,却能带来一种自欺欺人狐假虎威的效果。

  不过在中国,“院士”还是几乎限指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成员。第一颗原子弹引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培育出杂交水稻和小麦、改良棉花品种;建成雄伟的三峡大坝、令世界惊叹的青藏铁路……奇迹背后,处处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以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无论在一穷二白的艰苦年代,还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一流的研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并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为共和国树立起一座又一座的科技丰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