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衣叙事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嫁衣,叙事,礼服
  • 发布时间:2014-07-08 10:09

  嫁衣叙事

  记得小时候看父母挂在墙上的结婚照总是很羡慕,因为母亲一提起到处借婚纱来拍照的经历,总能讲出长长的故事。虽然因为当时婚纱价格昂贵而没能真正拥有一件婚纱,但穿上婚纱的酸甜苦辣却永远留在母亲心里。如今再去问一位新娘穿婚纱的感受,她可能先要反问你:“你指哪一件?”毫无疑问,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人们对婚纱的选择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欧式、中式、韩式、日式……各来拍一套,结婚当天亦是一套换完又一套,分别用于迎宾、举行仪式、敬酒等等,从此穿婚纱也成了体力活。等到儿女问起结婚的感受,大概只能回答“累死了”。如果再问起婚纱,或许就是一脸茫然了。于是,翻开相册,能看到的只是那天自己忙碌的身影。至于婚纱,也许又被租给别人了吧。甚至这么多年了,早该废物回收了吧。

  一生只穿一次的婚纱,或许实用价值有所欠缺,但却是开启新娘一生幸福的纪念。当纪念品在人们心里不断贬值的时候,英国V&A博物馆将80多位新娘的婚礼纪念收集到一起,构成“Wedding Dresses 1775-2014(结婚礼服1775-2014)”展览。

  最终所有礼服散发着各自的光芒安静地伫立在宽敞的展厅里,用一种庄重的气氛向参观者讲述每一件嫁衣背后的故事。没有太多的导览,只有简单的附注和穿着礼服的新娘影像、照片以及结婚地点的图样,让参观者可以静静感受,沉醉在朦胧灯光下的浪漫迷雾里。

  如果婚姻源自于爱情,那么嫁衣就是爱情的信物;如果婚姻要做爱情的坟墓,那么嫁衣就是爱情的陪葬。不管嫁衣要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它都应该能够经得起记住美好,或是伴随一生的考验,而不是用完即丢的降解产品。

  嫁衣是陪伴新娘带着原本的幸福与新郎携手创造新生活的纪念。有时候嫁衣会被稍作修改,以便适应日常穿着,就像是将那天的美好融入了每一天;有时候嫁衣只想穿一次,每次看到都会忆起那日的喜上眉梢;有时候嫁衣要传给下一辈来穿,一并也把积攒了几辈的幸福传递下去。

  政治旗帜下的嫁衣

  每一个新娘都想在自己的大日子光彩照人,希望自己的嫁衣美丽别致,将这美好时刻铭记于心,皇室新娘也不例外。只不过中世纪至20世纪,皇室婚礼多为政治联姻,关系着两国之间的结盟。1554年,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与西班牙王子菲利普仅相识2天就结婚了。皇室新娘装扮惊艳,是为了彰显她的国家威信,同时打动准新郎的心,让他心甘情愿地把他的国家财富给她。同时,她的珠宝也是两国谈判的砝码,作为她嫁妆的一部分。为此,皇室总是使用最昂贵的,也尽可能多的各种材料来制作婚纱,天鹅绒、丝绸、锦缎、毛皮齐齐上阵,还要用黄金和白银做的线缝制起来,在今天看来,颇有些土豪加身的意味。所有的面料都是手工制作,根据当时的潮流,婚纱款式大多都是上身紧身,袖子长及地面,裙摆拖地几十米。颜色也要采用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昂贵的红色、紫色以及黑色染料或是价格不菲的天然绿色。此外,婚纱上还要大量地使用宝石和钻石,各式各样的蓝宝石、红宝石和珍珠等等让新娘不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灯光下都闪闪发光。某些情况下,婚纱甚至会因为镶了厚厚的珠宝而看不到本来面目。如宝藏般耀眼的礼服讲述的是如何玩好国际政治的这场盛大游戏的规则。婚纱在此时仍是高高在上,让普罗大众望而兴叹的事物,但这样的两极距离终是要被社会发展拉近。1816年夏洛特公主与英王乔治四世结婚时穿的银线编织的婚纱,成为由此类材料制作的最后一件皇家婚纱礼服。这件现今保存完好的盛大、昂贵的礼服,成为一个婚纱时代结束的标志。

  维多利亚女王开启了白色婚纱时代。与历史上的其他公主君王不同,同样是皇室婚姻,维多利亚女王并没有将自己的婚姻作为政权交易的砝码,还同时为婚姻赋予了“爱情”的涵义。或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她在与阿尔伯特王子的婚礼上一反传统,身穿一袭由苏格兰艺术家William Dyce设计的象牙白真丝长裙,拖尾长达18英尺,搭配一条短披纱。在此之前,皇室新娘皆是头戴宝石皇冠,维多利亚女王佩戴的则是橙花编成的源于西班牙古风的花冠。这在当时惊世骇俗的装扮,迅速引领了一场全新的社会风尚,新娘在婚礼上头戴花环、披上面纱、身穿白色婚纱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

  白色礼服非常不易打理,不仅容易脏,而且依照当时简陋的洗衣方式,意味着婚纱只能穿一次,因此白色礼服虽然盛行,但仍是有钱人家或贵族女儿才能拥有,比如一件1903年前后设计的米白色婚纱,其造价就相当于当时一个侍女一整年收入的四分之三,相当昂贵。较富裕的平民一般穿淡色或白色的婚纱,这就形成了一种所处的社会地位越底,身穿婚纱的颜色越重的等级观念。不过,披上面纱和佩戴花冠却是平民也可以仿效的,买不起或买不到新鲜橙花的新娘们同样可以用蜡编制花冠来期许如维多利亚女王一般的美好爱情。

  1947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与菲利普亲王的婚礼,是第一次通过电视向全国直播的皇室婚礼。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婚纱,出自Norman Hartnell爵士之手,他从佛罗伦萨画家波提切利的名画“Allegory of Painting(绘画的寓言)”获取灵感,用高贵雅致的珍珠与晶莹剔透的水晶做成小花,装饰在公主的婚礼服上衬托公主尊贵典雅的形象。这款以文艺复兴概念设计的传统婚纱,手工缝缀了一万颗珍珠。象牙色的锦缎配上珍珠及水晶的缝纫手法和精细繁复的手工刺绣,充分显示了“日不落帝国”的尊贵与华丽。对于战后经济还没复苏的英国来说,这样的奢华礼服也饱含政治意味。公主选择战后立即结婚是为了鼓舞士气,告知人们美好的生活即将重新开始,而Norman Hartnell通过在礼裙上绣上花环,传达了民族复兴的信息,暗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一个更好的时代即将到来。

  皇室特产世纪婚礼

  1981年7月29日举行的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的婚礼是300多年来第一位英国王储和英国贵族小姐的结合,这场婚礼因为灰姑娘的故事从童话国度照进了现实而被称为“世纪婚礼”。媒体的愈加发达让这场婚礼在举行之前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皇室婚礼的保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直在引领婚纱风尚的皇室婚纱更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地方,近代每一次的皇室婚礼都能引发人们对于新娘婚纱无边无际的猜测。为戴安娜王妃设计并制作婚纱的设计师夫妇——戴维·伊曼纽尔和伊丽莎白·伊曼纽尔,为了躲避全球媒体的蜂拥而至,将他们工作室里大大小小的窗户都安上了窗帘。即使有人偷拍,也只能拍到外墙和窗帘。他们还购置了昂贵的保险箱,用来存放设计稿及成品。此外,他们还平生头一遭雇佣了保安。有时,他们故意让助手从工作室的门缝里往外塞彩色线头,或是将与婚纱无关的废布料,丢弃在工作室外的垃圾桶里。这些毫无例外都登上了报纸头条,记者根据线头、布料的颜色和质地,天马行空猜度一番,最夸张的推断是,王妃将穿粉色婚纱登场!好在直到婚礼开场,还没有一家媒体获得与婚纱有关的任何正确信息。

  戴安娜王妃的婚纱设计通过对数十套包含王室新娘婚纱在内油画雕刻,以及包括维多利亚女王、多位首相夫人在内的名人肖像的研究,筛选出最具王室与权威特征的装饰要素和演变趋势。最终的设计方向确定为在婚纱上尽量多地使用蕾丝,同时加上当时流行的时尚元素。蕾丝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玛丽女王时期,通过与原料供应厂商“沃特森·蕾丝”的合作,开发出一系列宜古宜今的花纹图案。同时用手工将闪光珠片绣到蕾丝和婚纱布料上,再耗费几周的时间缝制长达25英尺(约合7.62米)的超长裙摆。最终这件象牙白塔夫绸婚纱,用夸张的泡泡袖、蓬松的轮廓和波浪般起伏的裙摆完美匹配了圣保罗大教堂恢弘与庄严,见证了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世纪婚礼”。婚礼之后,爱德华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重新影响婚礼服饰,大大的垫肩和公主风格的造型因此回归。

  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的婚礼因为与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之间结合有些异曲同工,被人们期待为新一场“世纪婚礼”。同样的保密严格,就连缝纫这件婚纱的团队也是在公开确认的不久前才得知礼服的设计者是Sarah Burton。这些年龄在19到80岁之间的缝纫工匠们每隔30分钟便会洗手一次,以保持蕾丝花边原有的颜色与形态。同时每三小时便会更换一次针线,目的是保持针头的锋利。设计师所采用的一些蕾丝花边只有五便士的大小,这样的蕾丝图案每分钟只能缝纫两到三厘米。婚纱的设计不仅带有Mc Queen的风格,也同样注入了蕾丝浪漫元素。不过凯特王妃的婚纱比以往的皇室婚纱更容易获得,婚纱曝光的24小时之内,全球购物网站上与其相似设计的婚纱销量即刻飙升。

  定制嫁衣

  20世纪一股新娘礼服新风潮随着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应运而生,人们无需再像战争期间那样节衣缩食,普通新娘也开始只为自己的大日子定制嫁衣。1957年Laurel Heath即将迈入她的第二次婚姻,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她幸运地收到了Norman Hartnell为她设计的结婚礼服。要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结婚礼服、加冕礼服都出自Norman Hartnell之手。这是Laurel第一次亲身体验Norman Hartnell的高超技艺和精益求精。Laurel不想让自己像初婚新娘那样因为曳地长裙而手忙脚乱,所以Norman Hartnell为她制作的裙子只到小腿中间,裙子是圆形的,完全采用了芭蕾舞裙的制作方法。这种剪裁方式在那时候十分时髦,同年上映的Audrey Hepburn(奥黛丽·赫本)的电影VISION Funny Face(《甜姐儿》)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款式。经典的紧身上衣搭配圆阔裙摆,再加上一点性感的蕾丝和趣味的串珠,这件礼服与战后50年代后期优雅回归、充满魅力的时代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展示令她兴奋又幸福的黑白相间珍珠婚戒,Laurel不想在婚礼上戴手套。不过为了尊重传统,她请设计师设计了长至手部中间的袖长。在袖口部分,蕾丝被剪裁成了精致的斜边,这样的设计恰好露出她的手指。定制设计使得Laurel的故事跟礼服一起留存了下来,每当看到这件礼服时,她都能再次体会到婚礼那天礼服的重量和幸福的感觉。

  定制婚纱改变了人们对于婚纱就是那种白色紧身大摆连衣裙的观念,作为新娘与设计师合作的作品,是设计师对新娘婚礼期许的艺术表达,融入了新娘的独特味道。超模Kate Moss(凯特·莫丝)在和摇滚乐手Jamie Hince(杰米·辛斯)的婚礼上,穿的就是John Galliano为她设计的波西米亚风格象牙白婚纱,裙摆采用透视效果,新娘的双腿在凤尾装饰下若隐若现。当时正值John Galliano因发表反犹太言论而遭封杀的低潮期,Kate依然请他为自己设计婚纱,因为Kate走的第一场秀就是Galliano的,她的21岁、30岁生日礼服裙也都是John Galliano为她设计的,这件婚纱不仅意味着新婚的期许,也串起了Kate Moss和John Galliano之间的美好往事。脱衣舞娘Ditavon Teese(黛塔·范·提丝)在与Marilyn Manson(玛丽莲·曼森)的婚礼上穿的是Vivenne Westwood设计的紫色低胸婚纱,这样妖娆的色彩被Dita von Teese穿得复古感十足,性感却不显轻佻,但裙摆下同色吊袜带透露了Dita的情色本真。名媛模特玛丽·查特利斯(Mary Charteris)身穿Pam Hogg的设计,婚纱非常贴身,仅有一些布料覆盖胸部和腹部,再配上大薄纱裙,或许有人觉得不够庄重,但Mary Charteris穿上恰如其分地凸显了她的独特魅力。Katie Shillingford穿着Gareth Pugh颇具争议的灰色雪纺婚纱,粉色头发和脸部藏在细长的面纱下,这位兼具未来主义、哥特和后现代风格的异类新娘,引发了走向两个极端的好恶评论,不过她看起来很幸福。

  在相对发达的今天,一件定制的礼服并不难得,但人们更加倾向于唾手可得,不再去享受获得嫁衣的过程和只为自己而来的心情,只想“收货”不管“收获”。廉价婚纱虽然让更广泛的人群获得了拥有自己的婚纱的机会,但也在不知不觉中消费着婚姻的价值。人们沉迷于婚礼当天的吵闹喧嚣和更换礼服款式的频率,不再注重裹在面纱下的期许和缝进针脚里的寓意,在快餐文化中把自己的幸福匆忙吞咽,来不及品尝个中的美好滋味。

  文Article>董菲 图Picture>V&A博物馆 编辑:九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