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再穷不能穷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相反,在荷兰,对待孩子,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是“再富不能富孩子”。
荷兰人对孩子其实非常苛刻和吝啬。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穿的都是亲戚朋友家的旧衣服,大人给消消毒、熨一下,整洁就好。小孩上小学后,开始要求有自己的零花钱,一般来说,每个月只能得到相当于自己年龄的零花钱,如九岁孩子每月只能得到九欧元,十五岁的初中孩子十五欧元。十几欧元在欧洲也就能买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或是一个比萨饼。如果孩子再大一点,想买名牌化妆品等,就得靠自己课外打工,如送报纸、发广告、去餐馆洗碗、在超市收银、搬运货物等。
上初中的孩子,无论离家多远,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上学,一年到头,风里雨里,家长有车也不接送。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一律自己带面包当午饭。十八岁以后就离家单住,国家给几百欧元的租房补贴,如果要挣零花钱,就得课外打工。
荷兰家长认为,孩子是社会的,不是私有的,孩子毕竟要走向社会,家长只是在为社会抚养孩子,因此眼光要放长远。如果教养方式不当,将来势必给他人和社会带来麻烦。
在节假日的亲友聚会上,荷兰人最常说的话题,是自己年轻时如何花最少的钱走最多的地方。荷兰有个风俗,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先不忙着找工作,而是先出去看世界,但家长只会资助几百元甚至更少。
有位儿科医生回忆自己独闯天涯的经历。他花了三百二十五欧元,历时一年半走完整个欧洲。当他肩背沉重的旅行袋蓬头垢面地回到家时,家里正在为父亲举行生日宴会。饥肠辘辘的他发现,摆在桌子上的任何一瓶酒都比自己过去一年来一个月的伙食贵。他有点闷闷不乐,对父亲说:“为什么你对我如此吝啬,对自己却如此奢侈?”父亲笑着回答:“孩子,我花的是自己的钱。”
社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