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自己的航向确定目标方位,在抵达目标区域时,应再次与地面引导员共同确认目标后再进行攻击。影片中的美军直升机发现“目标”后就开始扫射,却没有察觉这些“敌军”正向高地前进,而不是背向高地。这样的目标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属于进攻一方的,防御一方一般是在防御工事内。匆忙赶来的直升机忽略了这一切,造成了严重的误伤。
美军在对高地的进攻中,采取了正面进攻和侧面突击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分散越军的兵力和火力。攻击中,美军步兵利用高地前的树木和沟坎作掩护而推进,攻击队形内的榴弹发射器和机枪也能切实掩护攻击。但美军攻击的坚韧性显然要差一些,其在一次攻击中攻占了越军的第一道战壕,在向纵深发展时受阻。此时应就地巩固阵地,使这道战壕成为下一次进攻的依托,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放弃。但美军在攻击失败后就轻易放弃了这道战壕,下一次进攻只能从零开始。
另外,美军在攻击中不注意压制斜切阵地的侧射火力,给进攻部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幸亏越军在斜切阵地中没有配备机枪,否则伤亡会更大。
美军占领对方部分阵地后对清剿残敌也不够重视,结果两名越军从工事中冲出来,其中一人用刺刀刺死了一名美军。如果对占领的阵地加以严密搜索,这样的伤亡是可以避免的。
影片中有一次美军的进攻是在大雨中进行的,这一点使观众感到有些不能理解。本来汉堡高地的地形就比较陡,雨后更是泥泞不堪,进攻部队只能进三步退两步地爬行,行进十分困难。看来也只能用美军想利用雨天掩护达成偷袭效果来解释了。这种情况下,一旦被发现就应该退出战斗,但片中的美军仍继续攻击,只能落得铩羽而归的下场。
越军方面
反观越军方面,其工事构筑则是片中亮点,虽然其中也不无缺失。越军的防御阵地依山势而建,低矮隐蔽,在山下几乎无法发现。正因如此,美军的第一次进攻还没有接近阵地,在不清楚越军阵地位置的情况下就被迫击炮的火力击退。
越军的阵地由若干道战壕、掩蔽部和斜切阵地组成。从影片中来看,越军的掩蔽部呈“A”字形,十分坚固。美军F-4战斗机用凝固汽油弹进行多次攻击,均未对掩蔽部内的越军造成伤亡。躲过轰炸的越军从掩蔽部中出来打击进攻的美军步兵,使其进攻屡屡受挫。但影片中的掩蔽部是顺着战壕的走向而修筑,这是十分危险的。美军飞机肯定要顺着战壕投弹,很容易发现并击中掩蔽部的入口。若掩蔽部与战壕走向呈一定角度,利用战壕对面的壕壁遮掩入口,这样就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后也不易被击中。
越军阵地中设置了两种附加防御设施,即在树木上设置爆炸物以及在阵地内挖有陷阱。前者使猝不及防的美军受到很大杀伤,后者则使美军士兵落入其中丧命。不过影片中的陷阱不是设置在阵地前方可供敌军接近的道路上,而是设在防御阵地内。实际作战中,这非但不能封锁敌军进攻道路,而且还可能使己方人员误入其中。
越军对阵地前的植被也未加处理,使自己的射界没有扫清,难以发现并杀伤进攻的美军。应该在开战前清除阵地前的灌木丛和大部分树木,只保留必要的提供伪装的植被,这样可以使美军最大限度地暴露在己方火力之下。
影片对越军的防御战术表现不多(毕竟本片是从美军角度拍摄的),基本上是消极的正面防御,没有什么积极行动。假如派出1~2个战斗小组(3~6人),配备AK47步枪,依托斜切阵地从侧翼对美军进行反冲击,就会严重杀伤美军,防守高地的时间会更长。
《汉堡高地》一片虽然是以一次美军的胜利为背景的,但其中的反战思想还是很明显的,这与1990年代之后的美国战争片明显不同。也许今天在世界各地到处打仗的美国人更需要这样的反战影片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