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居所 创意人的迷你宅

  • 来源:精品生活
  • 关键字:创意,房屋,石头
  • 发布时间:2014-08-11 14:19

  “家”,不仅提供物理舒适,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空间。行色匆匆的我们频繁迁徙,或许总是忙着如何布置“住家”(House),深谙新潮的家居装潢之道,却不一定能回归内心对“家”(Home)的期盼。最近在“微型居所”展中,新锐亚洲设计师们逆行大众,把“家”的设计归根到最原始的情感里,开启与精神空间的对话。

  挪威的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中提到,“有意义的场所”即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结构特质为人所知。其实,硬件的家居产品与产品中所体现的人类情感永远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二元问题。落地到我们的平日家居生活,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住房空间是怎样体现我们精神价值的,能不能勾起我们对“家”的美好想象。我们太习惯于去计较家居单品的款式、品牌,有条件的不惜重金打造整体的装潢格调,硬件环境固然不可缺,但一个家最重要的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引导消费的本质也应是以人为本。当一个个透明的亚克力箱作为住宅载体被送到设计师们的手中时,我们看看这些迷你宅经过艺术之手又能衍生出哪些故事来。

  设计师:王佩瑄

  毕业于美国Macalester College和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目前生活工作在台北。

  就地取材的自然之道

  如果不听设计师亲自讲述,我们一定很难想象用不规则石头堆砌成的宝塔和“家”又能有什么关系。追溯到久远的历史岁月里,由于化学科技和远程交通没有出现,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建造。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虽然创造了更多材质,对于房屋的天然性却逐渐疏远。不同的建材除了可以创造出不同质感的家居环境,通过触摸其纹理,仿佛成就了与历史的隔空对话,与自然之神的心灵感应。海浪拍打的石头、热带岛屿的椰壳和棕榈树皮、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的棉麻,以及所有自然界中阳光赐予的万物,都是一部厚重的建筑史。

  设计师:刘小康

  1958年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现为“靳刘高设计”的合伙人。其“椅子戏”系列最为人熟悉,曾于多个地方展出,如香港、日本、北京和台湾。

  三把椅子托起一个“家”

  熟悉刘小康作品的人都知道,他一直都在探索与椅子有关的构思,在创意中突破繁忙的设计工作。我们从这一次“家”的命题设计中也能看出他的椅子戏法的影子。简单的直木条经过几何与物理方式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家”的概念。三把椅子承托起一座房子,在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下,三把椅子代表的是家人,房子指代整个家庭,可以想到的是一家人在共同维护和承托起一个“家”,但凡少了一把椅子,房子都会不稳。之所以选择椅子代表家人,除了小康多年来对习惯元素的运用,还有就是椅子其实是最具生活气息的家具,椅子因有坐它的人而拥有完整的意义。

  设计师:刘景雯(Wendy Lau)

  产品设计专业,香港设计品牌UUENDY LAU创始人,以手工皮革动物作为代表创作风格。

  动物森林派对

  绿色草皮作底,这诠释着“席地而坐”的自然趣味。设计师Wendy打破常规思路,把“森林”彻底地搬进了“家”,自然界的大型动物化身为室内的各种家具,实现着Wendy从小对家居环境的想象。麋鹿首立体墙饰、长颈鹿剪影造型的挂架、还有精通“分身术”的牧场奶牛以身为桌,以首作为书架,这一切都被和谐地布置在了居室里。设计师的巧手将纸皮、木料、皮革应用于作品设计中,重现出自己脑海中长久以来对“家”的幻想。谁又能想象在四墙之内还有一群动物们在举行狂欢派对?

  其实不只是设计师本人,我们每个人童年时都会对自己梦中的家园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赤子之心很有可能会和自然界的生灵产生联系。此时,“家”的意义就是暂忘成人世界中的游戏规则,来一次返璞归真的“闹腾”。

  设计师:李果桦

  毕业于台北科计大学工业设计科家具设计组,1997年荣获台湾家具设计比赛佳作奖,2005年被《LaVie漂亮家居》杂志评选为台湾百大设计师之一。

  “家”就是屋宇之下有“猪”

  现今房子的样貌,在现代主义的滥觞下,帷幕墙、落地窗、大面玻璃的大量使用,使空间变得明亮而涣散,“里”与“外”被模糊了,人们对神秘的空间唯恐避之不及,那让人感受亲密专注的空间,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因此,尽管创作载体是一个透明房子,设计师还是用其细腻的笔触在四面绘刻出了一栋两层小别墅的模样。巧克力状的木门、高窗、一楼的落地灯、小书柜经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温馨的家的基本形态,沿着室内楼梯上到二层,是主人休息的床。而主角其实是那两只水晶猪,代表着六畜兴旺的富足。

  作为资深的家具设计师,李果桦平时却喜欢利用废弃的旧木料创作家具,希望从制式工业材料中跳脱出来。正如他向来倡导“家饰是生活的延伸”,建筑界定空间,家饰则界定生活。一般人对所住的房子样式无能为力,建筑商怎么盖我们就怎么住,但是我们可以自由选购家饰。

  设计师:许乔彦

  1990年生于嘉义,现就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2012年获“101年新北市美展”复合媒材全国组优选,2011及2012年分别举办过“野餐计划”个展和“累加”个展。

  留白的记忆载体

  在封闭的盒内铺上一片绿意盎然的草皮,中央是白纸制成的简单的房屋模型,这景象带给观者对于未来的期许蓝图,然而这一切美好的风景被封存在盒子里,将我们对过去美好的记忆也约束在内,看似完美却无喘息空间。艺术家在这层无法穿透的盒上透过涂画,利用外在自然光,使图像淡淡映照在模型屋上,顿时,小屋成了美好的记忆载体。

  虽说我们透过乔彦的作品看不到具体可感的家居形态,但或许正是这种对“家”的抽象表达才和他的设计初衷如此贴切。又回到我们自己,我不敢说这些艺术设计能实在地落地到家居环境中,只是这会让我们对“留白”的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万物归一的宁静,还是极简主义的戏法,有时候,“无”才是最有故事的。

  设计师:杨瀚桥

  领域涉及装置艺术和舞台或建筑场景, 利用生活对象, 如纸箱等创造空间传达个人情境与心情。

  埋藏在墙壁里的岁月

  厚厚的墙体内是十分有张力的人物绘画作装潢,而埋藏在墙壁背面的,平日生活中我们的视野所不及之处,却布满了各种旧时的海报、文艺卡片,这些代表着创作者的知识、回忆,也是曾经吸收的养分。重复的堆栈建立起的高墙成为承载家的回忆,从堆栈而成的空间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家”的内部装潢,更可以看到墙壁外,逐渐累积的历史痕迹。对于我们来说,“家”是一座封存着无数记忆的城堡,无论装潢得如何引人注目,也不及粉漆背后深藏着的回忆。

  文_李思琪 图_方所文化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