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履男的第三春

  • 来源:汽车杂志
  • 关键字:Passat B8,德国
  • 发布时间:2014-08-13 15:20

  未来数年的中高级轿车标准,仍由Passat B8制定。

  从前,有间来自德国的车厂,名叫Volkswagen,他们在1973年开始每八年左右便推出一款中型家庭轿车,并把其命名为Passat,在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地方,它可能只是一台销量始终无法跟日系对手相匹敌的选手,但Passat并不在乎,因为它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这种统治性的影响力,整整延续了三十年: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名叫桑塔纳,至今还是各大城市的门户窗口;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它摇身一变,成为帕萨特,成功的加长策略从此订立了中国式需求的总纲领;而到了2014年,它以Passat B8脱颖而出,又将要继续把本来订下的标准拉高半级。

  拉高标准,靠什么?

  关于小身材,大空间

  Passat B8居然能高效地利用空间了!这在日系车厂里,并不是新闻,甚至对于擅长MM理念即“机械最小化空间最大化”的Honda来说可能只是老生常谈(他们10年前就做到这一点),可现在,Volkswagen同样也办到了。B8的长宽高分别为4767mm/1882mrn/1456mrn,轴距则是2791mm,只比在欧洲所销售的标准轴距版Magotan(也就是B7)长了12mm,不过,Volkswagen硬是借着MQB平台可以自由变换前后悬的灵活优势,把前轴前移29rnm,后轴后移了17mm,令整台车的轴距增加了79mm。

  以德国人做事刻板不太灵活变通的标准来衡量,挤出这么多空间已算是前无古人的人事,值得鸣锣击鼓来庆祝了,更不用说这车来到国内后几乎笃定的长轴距版本,对后排乘客来说是多么奢侈的待遇。如果空间是衡量级别的唯一标准,B8已经拥有垫高脚尖触及A6的能力了。

  关于85kg

  Passat B8或许并不是刻意地要锻炼自己的身材,而是MQB平台的特性赋予了它比上代更轻的体重,全车减轻85kg。且不说它的实际效果(详细减重节能在后文将有所提及),浅白易懂的效果便是--大家认为新车义要比上一代轻一点,每一代者都在减重,这种后来者的进步往往效果更佳,也让人侧目,这必须是V0lkswagen这类技术为先的车厂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广策略。人家可能忽略了本来就存轻量化上有上佳表现的竞争对手,也未必留意以前的Passat这方面的劣势,而是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Passat B8的先进上。

  关于顺应潮流

  撇除那些让我眼花缭乱的高科技配置(下文将有详述),Passat B8提供了一款捅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可供选择,以纯电动的方式可行驶50km,原理跟其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大同小异,这在2014年7月10日前甚至不是B8车型的亮点,但就在这一天,中国政府宣布在未来三年内对新能源(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提供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后(免购置税),混合动力车型极有可能将是B8的突破口。

  Volkswagen的董事会成员看到全新Passat该放心不少,B8看起来就是一辆为国人度身定做的中高级轿车,Passat车系的B8时代,将再一次存中国找到属于它的春天。

  36

  是竞争,更是合作

  汽车品牌之间的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密切,日产与雷诺结盟,丰田与宝马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还有数不清的眉来眼去,你怎么看汽车品牌之间的合作关系?

  严绍健其实各大车厂间同类项目上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重复,而各个车厂亦有各自擅长的东西,有各自的竞争力,在竞争愈趋激化的状况下,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让其不得不必须缩短技术研发的时间。所以,合作自然产生。资源共享是车厂进行合作的目的,资源共享的结果,是合作双方的竞争力进一步或大步地扩大,甚至改变市场现状。

  这种改变与新的组合我非常期待。

  阮锦程很多年前,三菱EVO有一款发动机是AMG调校的,当年身为小厂的AMG如果没有合作就不能成长为今天的大树。雷诺与奔驰这几年都在合作,雷诺说他们看上的是奔驰的smart小车技术,而奔驰看上的是雷诺商用车的技术。雷诺本身就是一个小车的专家,但他们还是为了smart而这样做,说明smart肯定是有比别人领先得多的技术,技术本质远远不是你表面看得到的这么简单,因此合作也好,独立开发也好,都没有什么坏处的。宝马如果不用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靠白己可能弄到天黑了车还没上市。

  何健峰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人家还是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大家就有了两种想法。

  厂家之间的合作也是这样的道理,在技术交换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进步显然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趋势,哪怕大家用的是同样技术背景下的产物又何妨?大家不正是都在用安卓系统吗?难道世界上就只有一个品牌的安卓手机吗?

  严绍健 互补、双赢就是成功,相互利用之后,大家各自的产品不会形成竞争,相互抢占市场,那么就是双赢局面。

  阮锦程 这个问题应该是厂家去想,或者是由做市场的人去想。从历史上看,当年奔驰和克莱斯勒合并,最后输家是奔驰、赢家是克莱斯勒。没有奔驰的技术和底盘,也就没有今天的300C和大切诺基。

  但有些技术,当你已经是落后太远,选择合作是明智的,例如奔驰的发动机放在英菲尼迪的车型上,宝马拿了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开发新能源车,这都是聪明的做法。

  何连山 取长补短的方法是最可取的,例如丰出最擅长就是混合动力技术,而宝马存汽车性能操控方面的造诣也是首屈一指,两者在技术方面互补出来的车型自然更趋于完善。

  严绍健 参见第一问的回答。合作使得车厂无需花费巨大的研发成本,利用现有的优质资源,却能达到l+l>2的局面,某些新的产品亦可能会产生颠覆性,合作会产生很多可预期的可能性。

  阮锦程 技术合作的根本就是为了分担风险,一项技术单由一个车厂去投资开发,费用太高时间太长划不来,万一输了就非常麻烦,当年三菱就输在缸内直喷GDI技术上。还有一种是双方技术上互补的优势,例如合作成功案例BMW与PSA合作开发的1.6T涡轮增压发动机,宝马有涡轮增压和发动机技术上的优势,PSA有小排量发动机的制造经验,所以才有这一好产品。

  郭正浩 降低成本之后,所迎接的自然就是更强韧的产品竞争力,然后更加好卖。比如说原本雷克萨斯的CT200h你说是日本车我死也不买,等到挂上宝马标之后,就又变成高富帅跟白富美的新欢。反正说来说去就都是为了钱,没什么崇高理想。

  严绍健 人类是完全同质化的,但每个人都是不的。

  阮锦程 这个倒不用担心,同质化这种东西如果它严重,市场不卖账,最终消费者也会不卖账。现在市场的产品选择太多,又不是一定要选择你,对我们来说没什么损失的,不需要担心。

  何连山 汽车在机械上的同质化是无可避免了,但至少,厂家可以在设计和配置上创造差异化出来,这些是更容易让消费者感受到的地方。例如同一个MQB平台的高尔夫和奥迪A3也有不同的驾驶感受和造型配置。

  郭正浩 同质化是绝对没办法抵挡的,这就是像同一块布料拿去给两个不同的裁缝使用,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设计、会有不一样的功能,但穿起来摸起来都会是同样的质感。不过同质化会不会更严重,根本还是要看看车厂的态度,比如说MaCan吧,全世界都知道它源自于Q5,但这车开起来跟Q5 一丝丝相同的地方都没有。身为我们这种极端驾驶者,当然能够希望车子都有个性,但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或许越没有个性的车,才是越适合他们的产品。

  江涛 汽车的零部件大多出自几个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从这个角度米说,汽车的同质化是必然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汽车开起来的感觉会趋于相同,毕竟车厂在造车过程中还是起到主导作用,不同的造车理念出来的车子多少会有些不同。因此,我不认为车厂共用技术会令汽车千篇一律,这就好比人的结构都一样,但性格却大不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