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箱柴鸡蛋、12袋栗蘑、20盒草莓,还有4公斤芹菜,再来3公斤黄豆……”3月10日早上5点钟,杨洋就和她的丈夫翁振松钻进了他们在北京市昌平兴寿镇肖村的温室大棚,拿着订货单,开始摘草莓、栗蘑,拔青菜……
卖菜走“私人订制”路线
“一共4户,9点前必须配送到家。”杨洋,地道的北京女子,干活麻利,说话也干脆利索。“每户再免费送1公斤红薯,尝尝咱家的新品种。”
装货、封箱、上车……早上8点,一切安排妥当,夫妻俩快马加鞭将鲜蔬配送到周边别墅区的客户家。
杨洋夫妇经营的“菜园子”不走寻常路,出产的菜一律不进菜市场,而是走“私人订制”路线。
采摘到配送绝不超过6个小时
“我们实行的CSA模式,即时下在国外流行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农场和社区居民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直接把蔬菜送到居民家中。新鲜的蔬菜、水果从大棚采摘到配送至客户家门口,绝不超过6小时。”
“蔬菜、果品,必须保证现摘现送,柴鸡蛋必须是自家林间散放、粗粮喂养的鸡产的,还有各种豆类、花生等作物,也必须是不打农药,自家沤肥生产的。”
“三个必须”让杨洋和翁振松的“菜园子”直接对接到对食材挑剔的高端客户家的餐桌上,同时,定期的农产品检疫报告以及优质的服务也让这些客户成为他们的忠实会员。
别小瞧这“三个必须”,实施起来可不简单,除了新鲜至上的物流流程外,还需要高成本的投入。杨洋用脚使劲跺了跺地,说:“这地里施的肥,都是我们专门买牛粪沤出来的,用这些肥料种出来的作物格外有滋味儿,不吃不知道,一吃就有比较了。”
创业之初就认准了绿色农业
“我们创业是想推广一种健康的理念。”这也是杨洋夫妇当初创业的动机。
杨洋和翁振松都是土生土长的昌平人,杨洋1984年生人,翁振松比她大1岁。他俩都有一个农业梦,因为这份土地情结,2010年,小夫妻决定辞职圆梦。
当年,“农场计划”开始实施,小夫妻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起步投资就140万元。他们包下兴寿镇肖村100多亩土地,“建大棚、买农资、土地改良、改电走水,东拼西凑借来的钱一股脑儿都投了进去……
日子过得很紧张。”翁振松说。刚开始,两个从来没摸过锄头的人“胡子眉毛一把抓”,种药材、买果苗、买菌种……一年下来,手上的茧子倒是磨厚了,可收成却少得可怜。“两亩地的芝麻就收了一捧,不到1公斤;3亩地的黑豆收了两捧,不到2公斤;4亩向日葵、花生都颗粒无收,也就黄豆比较给力。”
勤奋钻研使农场终于步入正轨
没经验不要紧,“80后”青年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就把这些当作实验田,重新开始,实践出真知。”报培训班,请老农指点……2011年,14个温室大棚组成的“菜园子”,全部实现了大丰收,且全部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种植。除此之外,他们还经营了30亩果园以及一个养殖场,农场开始进入正常的生产轨道。
随着农产品生产状态的好转,2012年,杨洋和翁振松对产品质量有了更细致的要求。杨洋告诉笔者,以物流运输为例,产品包装、装卸、堆放,运货车的卫生条件,运送过程中的温度等等,都有严格要求。
除此之外,客户只要办一张会员卡,就可享受“每天鲜蔬配送到家”的服务。同时,他们还定期组织客户亲自到农场体验采摘的乐趣。夫妻俩的绿色农产品和新的销售理念渐渐地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梦想照进现实,专业凝聚力量。杨洋和翁振松这对“80后”夫妻敢于梦想,敢于为梦想迈出坚实的步伐,并用专业的态度继续为未来圆梦。
文/余旺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