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超常视角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世界杯,周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5 10:16
一场足球比赛踢出了47比0,这确实耐人寻味……
发生在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男足丙组海淀队同房山队较量中的惊人一幕,不仅引发了各式各样的议论,而且在真相水落石出前,猜测性论断也接踵而至。
事实果真如此?
当北京市足协对“47比0”作出官方解释后,人们发现,真相与一些媒体最初的主观判断出入很大,甚至有的大相径庭──那些被“认定”超龄的球员,其实早在北京市运动会举行前就因规程变化获得了参赛资格。按照规定,相关部门还对有关事项进行了7天公示,且在公示期间没有人提出异议。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又对47比0如此大惊小怪?不可否认,足球比赛出现如此悬殊的分差,的确罕见。但是,媒体的责任不仅是使受众知其然,还要说明所以然。
一方面,马后炮式的“问责”源于对信息缺乏全面的掌握与了解,对47比0产生疑惑时,只听取了单方面的“信息”,而且出于制造爆炸性新闻和哗众取宠的心态,没有多方求证,从而误导了公众;另一方面,处于超常视角“监控”中的中国足球,无论大事小情,总是先被质疑的目光上下打量一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特殊的惯性思维,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一些事物的正常判别,以致扭曲了不少人正常的思考。
超常视角的形成由来已久,它在某些特定时段的确发挥过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事关中国足球的反思方面,涌现过一些独到见解。然而,当超常成为一种习惯,并常态化后,其弊病也随之暴露。对于相关决定在未及弄清缘由之前心存质疑,原本无可厚非,但迫不及待地以揣度的心态妄加评论,无形中便走入了不正常乃至反常的死胡同。
对47比0的妄评,仅仅是在超常视角下形成惯性思维的一个缩影,因为之前在青少年的比赛中,确实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且在当时被定性为弄虚作假,于是,以当初的“经验”检测现在这一特殊比分,结论显然“罪不可赦”。其实,如果将视线延展,会发现类似的超常视角不仅在中国足球界并不稀奇,即便放之中国体育界也为数不少。
几个月前,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周洋冬奥会女子1500米卫冕后的感言被部分网民和媒体过度解读,以至于有人认为周洋变得油滑了。从温哥华到索契,伴随着岁月的悄然流逝,周洋逐渐成熟起来,这是非常自然的,相形之下,她与生俱来的质朴本色却没有过多改变,她的索契感言也是发自内心。然而,对于周洋的实话实说,有人更愿意从言外之意的角度进行超常的理解,把原本非常单纯的事情变得复杂化,将主观臆断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进而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
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必须遵从事实,如果背离事实妄自想象,十有八九会与真相背道而驰,就算出发点是善意的,结果却极有可能事与愿违。此时回想围绕周洋的索契感言引发的各种超常议论,其做法恐怕很难说是与人为善。
相对于对正面事实的冷漠,有些人更热衷于对负面事件刨根问底,并“善于”在持续发酵中语出惊人。如果以冷静、理智的眼光审视这种现象,不难发现,其背后正是“惟恐天下不乱”的浮躁心态。他们仅仅关注事件的表象,看似言之凿凿,其实并未对深层次原因作细致思考,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在求得一个热闹非凡的场面后,不顾任何后果便独自扬长而去。
来自足球王国的巴西队都能在世界杯半决赛中以1比7负于德国队,在实力悬殊的青少年比赛中打出47比0又何足为怪?显然,不良的心态与视角驱使有些人把后者无限放大,甚至不惜以夸大来达到轰动效应。
从起初的莫衷一是到最终的真相大白,围绕47比0前前后后发生的一切,理应促使人们反思、反省审视事物的视角,尤其对超常视角与惯性思维当有更清醒的判别,是非曲直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想象得那样复杂,它往往是一目了然的,只不过有时把它想得太过神秘……
文 李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