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归来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归来,婚姻
  • 发布时间:2014-09-10 08:03

  他们是一对年近百岁的老夫妻,相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过70年风风雨雨的婚姻,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却还不到30年……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什么?

  生死牵挂

  曹越华出身于山东一个书香门第,淳朴、书生气、性格内向,一表人才。王德懿比曹越华大一岁,出身于重庆一个日渐破落的名门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曾先后在4所大学攻读。194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的曹越华因为英语好,被推荐到昆明某炮校担任翻译,在一次聚会上结识了到昆明游玩的王德懿,两人一见钟情。此后,昆明一条条街巷,留下了两人甜蜜的身影。

  1944年的下半年,二战进入反攻阶段,一纸调令,26岁的曹越华便成了“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正在攻读外国文学的他,会四国语言,被选中给美军做翻译官。

  军令如山,曹越华被军车直接送往巫家坝机场,来不及告别亲朋好友,特别是心上人王德懿,他心中百般不舍。沮丧中,他在途中巧遇同学,便慌忙将头探出车窗,留下一句“我到缅甸去了,告诉王德懿”。

  过了几天,得知曹越华参战的消息,王德懿的心情一下跌入谷底,整日都为在前线奋战的恋人担忧。3个月后,她终于收到了曹越华的信件。“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你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你最倾心的微笑……”看着看着,王德懿的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淌。

  这封情书,是曹越华到战场后的第二天,在战壕里写下的。它给了王德懿极大的鼓励,也在以后的风雨中一直温暖着她,成了他们70年爱情的见证。

  在等待中坚强

  1946年,曹越华终于凯旋,与王德懿团聚,不久后,两人组建了家庭,并生了两个女儿。1957年,“反右派”斗争爆发,曹越华这个本分书生,因抗战时为美军做过翻译,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

  丈夫被带走了,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迈公婆的担子都落到王德懿身上。这个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娇小姐,不得不独挑大梁,担负起一家7口的生活。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做饭、伺候孩子们吃喝、抚慰两位老人的情绪、给生病的孩子熬药……5年后,曹越华终于被释放回家时,几乎快认不出她了——当年那个气质清新、亭亭玉立的娇小姐,被生活打磨成了一个坚强、质朴、平凡而勤劳的妇人。

  曹越华心疼不已,决心好好工作,给妻子一个安稳的依靠。在此期间,他们又生了两个儿子。然而,相聚不到3年,曹越华再次被带走。

  为了还丈夫一个清白,王德懿一次次跑到丈夫单位替其申诉。申诉不成,她只得在周末做好饭菜带上儿女,爬坡渡河十几公里,悄悄探望丈夫。

  那时,被隔离的曹越华每每见到妻子,便会像个孩子一样扔下担子,蹒跚着小跑过来与妻儿们拥抱。吃完饭,50多岁的他更像个委屈的孩子,坐下来倚靠在妻子身上,沉默许久,不时抹一把湿润的眼眶。王德懿知道,他心中的苦不比她少,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相信他。好在,同样50多岁的她,还能给他一个不算宽阔却温暖的肩膀。

  回归

  1978年,曹越华终于重获自由。此时,他已59岁,王德懿也年满60,早已没了昔日风华。在丈夫缺席的婚姻里,她一手将4个子女辛苦养育成人,并各自有了归宿。

  60岁,已经是退休年龄,两位老人终于可以生活在一起。然而,当他们收到被单位延聘的邀请时,竟不约而同都接受了。曹越华在城郊工作,平时住单位,只有周末才回家与家人团聚。

  面对子女们的不解,两位老人笑了。长期缺席家庭的曹越华,回家后有诸多不适,于是工作成了他新的寄托。而王德懿接受延聘,只为了感受与丈夫并行的快乐。

  曹越华在复旦大学校友会服务到88岁。年近90,两位老人才算真正相守,过起了朝夕相对的日子。

  2014年5月,97岁的王德懿得了脑梗阻,突然病倒,曹越华慌了神——他被这个娇小姐“罩”了一辈子,要不是她,这个家早垮了,他也早垮了,可当初娶她不是为了宠她一辈子吗?于是,在96岁这个年纪,夫妻俩的角色才真正置换,回到最初的承诺。

  曹越华开始变得有担当了,除了学会关心孩子、家事,还坚持每天照顾老伴儿,吃饭、走路、睡觉,他都形影不离。他还会帮王德懿回忆那封“战地情书”,生怕王德懿忘记自己对她的爱。多年来,在儿女眼里,父亲是个没多少情趣的耄耋老人,始终与家庭氛围格格不入,母亲病倒后,他却开始用心融入家庭。是的,曹越华真的归来了,就像《归来》中的冯婉瑜,她一直不知道每天陪她去车站的人便是苦等的丈夫,现在的王德懿也一样不知道,每天陪伴、照顾她的,便是她用大半辈子等待的丈夫。

  王凤

  (司志政摘自《家人》2014年7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