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读了一本酣畅淋漓的好书,于是欣喜地推荐给朋友们。
最初,朋友们问我,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我会答:“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追求智慧的书。”发现市场不是很大,后来我修正了策略,说:“这是一本保证你今生会变成一个大富翁的书。”阅读者众。
我于是想到一个相似的典故。天主教日益衰落,信徒们少。如果你贴出下期宣讲内容:“如何让你的心与主更为接近”,估计一大半听众都不来了。某天主教堂的牧师改了个噱头,贴出:“讨论电影《达·芬奇密码》”,结果周日的讲堂爆满。大家也许是奔着《达·芬奇密码》而来,可最终,他们听的还是让心灵与主接近的话题。
在与朋友分享好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聪明和智慧之间,原来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说聪明,总是形容一个小孩儿;而提到智慧,总是与老人相连。所以聪明和智慧之间,至少存在着年龄的障碍。聪明的小孩儿长大了并不见得得到智慧,因为聪明是天生的,而智慧与幸福一样,是需要凭借个人努力去追求的。
比如说,一个孩子没有经过任何教育,就能把魔方整好,或者看迷宫图就能走出迷宫,这就是天生聪慧。天生聪慧的人要走上智慧之路,还需要漫长的修行。你会发现,在马拉松的起点,一群人黑压压地参与,每过5公里,就少几人,而到最后的终点,参与者少了3/4。不是每个人都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大多数人到一定年纪,就放弃了进步的要求。每天使自己向上走一步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反作用力,因为地心引力是向下的,堕落比爬升要快乐。
我的减肥顾问说,人从25岁起,新陈代谢水平每年减少2%,依这个水平计算,到了35岁时,我的代谢水平只有25岁的80%了,如果依旧保持过去的食量,自然会胖,克服这种自然规律的方法就是节制,少吃多运动。然后我想到,依照这个逻辑,人的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候,可能也就是在25岁之前,之后每年递减,你必须抵御并战胜这种身体的衰减,而这本身是反舒适的。所以,这要看你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是否依旧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就好像你过了25岁之后,是否依旧有美丽的愿望。只要你有,所有的反舒适养成了习惯就变成了舒适。坚持个三五十载,你就有可能被冠以智慧老人这样的荣誉称号。
对我这种先天不足的人来说,这是件极其有吸引力的事。因为我生下来显然不被归于天生聪明的一类,不过只要努力,至少最后我能向智慧靠拢。
英达某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帝在送你去人间的时候,在天堂的门口放了两罐沙子,一罐是智慧,一罐是美貌。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愿意将我的双手插入智慧的罐中。”当时,他刚拍完《围城》不久,是个风流倜傥的白马小生。经过十几年不懈的追求,他终于如愿以偿了——智慧日益精进,身形也已是当年的两倍。
英达这个前车之鉴令我陷入两难的选择。如果今年我已65岁,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双手插进智慧之沙里。可毕竟,我只有35岁,对浮华的追求还一息尚存。更重要的是,我以前以为我吸引异性,是因为我的聪慧和性情,最近这个自我安慰被推翻了。有人残酷地告诉我:“女人长得不好看,谁要啊!”所以我痛苦地站在天堂口上犹豫不决。
最终,我决定,将我的左手,插进智慧的罐子里,抓满满一大把沙,把右手也插进智慧的罐子里,抓大半把沙,留点儿缝隙,塞点儿容貌满上。这样,应该智慧、美貌两不误了吧。
六六
(从容摘自《妄谈与疯话》长江文艺出版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