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新潮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网络,民主,新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05 15:02
还是网络!无数次掀起汹涌的舆论浪潮,将哪些曾经潜藏于社会中的丑陋的、阴暗的、腐败的、虚假的、残暴的、荒谬的事实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周老虎”事件中周正龙的愚顽与利益纠缠、“躲猫猫”事件的荒谬和残忍、“邓玉娇案”背后的腐败疑云、“孙志刚”案蹊跷背后的残暴、张海超“开胸验肺”背后的悲愤与真相。
总是网民!“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中国的3.8亿网民,是无权无势无地位的草根群体,是不折不扣的“草民”,但是,正是这些“草民”,上演了一出出“铁肩担道义”的好戏,从“揭黑”精英到布衣参政,来自社会底层最强烈的民主情绪在互联网得以充分释放,而且,这种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正在急速扩张。
为什么是草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网民来自于民,深知民生疾苦。而互联网给每一个网民嘴边放了一个“麦克风”,可以不加掩饰、不加粉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天,中国网民作为具有舆论能量的“新意见阶层”,正在形成一个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道德失范等问题,中国网民总能仗义执言!
正视草民!民主政治力量借助网络而崛起,在网络民意“倒逼”之下,政府也开始借助网络采纳民意,网民们通过留言、博客或微博等方式参政议政。2月27日,温家宝总理第二次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再次体现出政府“问政于民”的态度,这可以说草民的骄傲!
小心草民!网络舆论也具有另一面,即无责任性和情绪性,以致草民的狂欢也极容易演变成“网民舆论暴力”。“铜须门”、“辱师门”、“史上最毒后妈”、“很黄很暴力”,这一切事件的背后,网络暴力被人痛恨!
又有一名政府官员被拉下马!
3月1日,广西烟草专卖局向媒体承认,“局长香艳日记”的男主角——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韩峰被停职审查。
这源于2月26日,一名局长写的“香艳日记”出现在天涯论坛,一时间被海内外互联网疯狂转载。这名局长以很主流、很前卫的微博方式书写日记,内容却“很黄很腐败”。短短几天,这位名叫韩峰的局长和他的“情人”们就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来,他的“香艳之旅”也就此终结。
这就是网络的力量!
从2008年10月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涉嫌猥亵女童的视频被放到网上而丢官,到辽宁铁岭市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派人到北京抓记者遭曝光,被网络拉下马的官员不在少数,群情激荡的民意将网络民主推向了高潮。
我们不禁想问,民意表达为何会在互联网上迎来巅峰?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2009年的中国社会舆情分析显示,2009年5月,舆情热点时间激增、总舆情指数高企,5月之后,虽然热点舆情的个案数有所减少,但每一个个案的平均舆情指数则以10月为最高。
“如果我们把舆情热点时间的数量比喻成社会‘火药桶’的数量的话,那么,平均舆情指数则是每个‘火药桶’的TNT(三硝基甲苯,烈性炸药)的量。在这种政治紧张度居高不下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亟需从体制机制上构建一个个社会表达与宣泄的‘安全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接受《计算机世界》采访时这样说。
互联网无疑成为民意宣泄最好的“安全阀”。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达到3.38亿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25.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当一种媒体覆盖了25%以上的人群,这种媒体就被称为大众媒体。
当积蓄已久的民意碰上急剧扩张的网络,网络民主就如滚滚洪流喷薄而出,每一个人都能听到来自社会草根最强劲的呐喊。“在传统民主架构相对缺失的中国,体制内无法表达的民意正在通过网络演变成一股汹涌的民主力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互联网扁平化的特性瓦解了金字塔式的民主政治体制,民主政治力量借助网络而崛起,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改变。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杀害,他在临刑前写下了这幅名联。而在今天的网络江湖,草根群体也正在上演一出出“铁肩担道义”的好戏。从“揭黑”精英到布衣参政,来自社会底层最强烈的民主情怀在互联网得以充分释放,而且,这种广度和深度正在急速扩张。
从线上到线下的角力
草根成为中国社会议程的推动者,要从“孙志刚事件”说起。2003年,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在广州市一家收治收容人员的医院死亡,在官方坚称其是正常因病死亡时,《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在深入调查后,发现孙志刚是被毒打致死。后来,官方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查,广州市当局拘捕了乔燕琴等十多名涉案人士,并于同年6月9日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死刑。
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引发了社会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同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它标志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如果说“孙志刚事件”开始将以前被轻视为“一盘散沙”的民意汇集起来,那么,在网络急速扩张的今天,这“盘散沙”已经汇聚成不可抗拒的中坚力量。反腐“揭黑”、惩恶扶弱,是草根群体在网络江湖最直接的体现,而且,这种对“揭黑”的执着已经演变成一种侠义情怀,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恨以及扭转乾坤的决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也就是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在传统媒体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互联网孤军深入,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
“有图有真相”是网络“揭黑”的一大特色,而人肉搜索这一富有争议的揭黑手段也让腐败无处遁形。2009年10月8日,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网上流传着一篇题为《史上“最牛”的团长夫人莫高窟前丑陋一幕现形记》的帖子,曝光了一位团长夫人不满景区讲解员制止其触摸壁画而动手打人。此帖一出,网友迅速展开人肉搜索,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打人者的姓名、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被公布在网络上,连其丈夫的相关信息也被扒出。
4天以后,在无可抵赖的真相面前,“最牛团长夫人”于富琴和丈夫陈伟均被免职,这则消息以落款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办公室”的帖子出现在网上社区,3小时内被数万网友关注,大家无不拍手称快。
从“躲猫猫”事件到湖北巴东县的邓玉娇案,从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再到“最牛团长夫人”打人,草根们为什么对反腐“揭黑”如此执着?
喻国明认为,这是“公权力及公权力行使者的某些不当使用与人民群众日益觉醒的公民意识和维权行为的冲突”。2009年造成中国网络热点事件的原发帖近一半始于市级以下的基层网站、贴吧,它所表达的一个明显事实是,今天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的成长速度要远高于基层官员的民主意识和执政水平,以及公权力机构在机制体制构建方面民主化进程的速度。这种不平衡是造成今天官民冲突最为重要的缘由。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冲突正在从线上走到线下,网民开始走出虚拟空间,在现实世界与公权力公开抗争。邓玉娇案发生后,一些网友纷纷到巴东请求为邓玉娇立“烈女碑”,当地政府感到压力巨大,长江航线巴东码头自抗日战争以来首次停航;在北京,西客站广场附近出现“行为艺术”,一个女青年以纱布层层缠裹自己,身边摆放着几个大字——“谁都可能成为邓玉娇”。
在杭州飙车案中,就在警方宣布肇事车速仅为70码的当晚,不少网友来到车祸地点文二西路,点起蜡烛、献上菊花,表示对遇害者的哀悼和公正办案的诉求。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提到,互联网上的“新意见阶层”已经结成了一个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在这样的“压力集团”下,草根的线下角力也从无声的抗议变成调查真相。
网民“屠夫”就是一位现实版的“蜘蛛侠”。2009年邓玉娇案在网络爆发后,“屠夫”在凯迪网络得到网民的资助后赶到巴东,促成邓家聘请北京律师,到邓玉娇被羁押的精神病院会见了邓玉娇,并在博客里以第一手图片和文字报告案件进展;继邓玉娇案后,“屠夫”又赶到昆明探求“小学生卖淫案”背后的真相。 不管“屠夫”是“网络暴民”还是“网络推手”,不可否认的是,他“用杀猪方式参与社会个案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公民的责任心,推动了网民与官员探究事件真相的“暗战”。
人人都有“麦克风”
2009年10月,正当不少网络论坛炒作“90后女生愿意嫁黄世仁”,正当不少人感慨“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崩溃的一代”时,长江大学17名学生结成“生命之链”抢救落水少年、三名大学生献出宝贵生命的壮举令人动容。“长江大学学生舍身救人”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帖,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显示,该事件在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国内5大网络社区的原帖数达到了6359份,排名2009年度网络热点事件第9位。“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壮丽”、“无论是80后90后,都将挺起民族的脊梁”……网友们把最炽热的赞美献给了这17名勇敢的大学生。
2009年6月,面对职业病鉴定难题,河南省新密市企业工人张海超毅然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胸验肺”,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病情——尘肺三期。“开胸验肺”、“断指自证”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在凯迪网络上,一名网友这样写道:“河南省新密市28岁的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拉开的不只是他的胸膛,还拉开了这个国家职业病防治的一系列隐埋的陷阱。”在强大的话语权下,9月16日,张海超获得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各种赔偿共计61.5万元。
“长江大学学生舍身救人”、“开胸验肺”、“南京徐宝宝事件”,还有今年刚刚发生的“天津女婴小希望事件”,这些高居网络论坛排行前几位的热点事件,无不渗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网民强烈的社会关怀释放着这样信号,民气可用,民怨可畏。
民气可用。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诞生出了以“80”后为代表的“火炬一代”,2008年上半年,因为不满西方媒体在拉萨事件中的不实报道和奥运火炬传递在欧美国家受阻,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反西方的热潮,站在潮头的正是“火炬一代”。23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饶瑾创立了反对CNN网站,仅仅一个月,网站的日点击率就达到500万,“做人不能CNN”也成为2008年的网络流行语。
民怨可畏。如果说2008年接连发生的国家大事掩盖了一些社会事件,那么,在2009年,汹涌的网络民主力量则席卷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将对弱者的关怀,对社会不公的愤恨推上了顶峰。2009年11月,“南京徐宝宝事件”震惊全国,令人关注的是,西祠胡同零距离论坛版主周桂华作为唯一的网民代表参与了调查,调查组的调查完全推翻了南京市儿童医院公布的第一次调查结果。最终,曾三次向医生下跪的母亲得到了公正的说法。
“在互联网世界,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喻国明认为,网络媒介为每一个人的嘴前面加了“麦克风”,它可以让每个人包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根,都能够快速地向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直达的路径,不需要经过别人筛选。在这样一个能够完全裸露自己情感的虚拟世界,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得以充分释放。
特别是有“中国奇观”的博客出现后,网络草根强烈的社会关怀情结再次被放大。据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1.81亿网民开设了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其中1.13亿人平均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次。过去,写博客主要是记述个人生活;2008-2009年上半年,针对“社会现象”发言的作者所占比例达到54.5%,比2007年上升了44.5%。
在草根们抒发强烈的社会关怀同时,一种“群体极化”的网络非理性情绪正在产生。“群体极化”,是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提出来的,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社会关怀演变成“泄愤事件”在2009年也发生了不少,比如,吉林通化钢铁公司股权调整引发职工不满,民营企业派驻的总经理被活活打死事件,新闻跟帖几乎一边倒地赞扬通钢“工人阶级了不起”,并说“打死个把资本家有什么了不起”。
《计算机世界》认为,避免网络非理性的滋生,就是要让更多的草根加入进来,在“有图有真相”的网络世界,真理自然越辩越明。在上个月发生的“天津女婴小希望”事件中,广大网友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纷纷对网民“水妖”强行抱走“小希望”一事发出质疑。在越来越明朗的事实面前,草根们有的是判别是非的能力。
布衣参政不是梦
如果没有互联网,48岁的周蓬安到现在可能还只是芜湖市地税局一名普通的公务员;有了互联网以后,周蓬安还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但是,这名“小小”的公务员却将自己的议案带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一介布衣参政议政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2009年两会前夕,人民网开通“E政广场”栏目,鼓励网友向两会提案。周蓬安一口气连写了12篇文章,其中《加强对“裸体做官”者管理,遏制贪官外逃》,成为32篇被递交两会的文章之一,这是人民网从被审核通过的3500多篇文章中挑选出来的。
随后,在人民网评选的《“E两会”十大牛案》中,周蓬安独占两席,“裸体做官”一文与另一篇文章——《取消个体营业执照,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入选“十大牛案”。
“对我而言,2009年成了名副其实的参政议政年。”周蓬安欣喜地说。可谁又知道,从2003年开始,周蓬安已经走过了7年漫长的参政议政路。
周蓬安承认,自己一直是个“不安分”的人。从2003年开始,周蓬安就开始在芜湖市政府网站“市民心声”里写时评文章。2006年底,安徽省提案委员会通过网络向全省网民征集提案,周蓬安写的关于“房地产发展政府职责要分开”的提案成为200多篇文章中唯一入选芜湖市两会的“议案”。
从此,周蓬安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生活中,周蓬安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公务员,在新华网和强国论坛,他却名声大噪。2008年,周蓬安在蝉联新华论坛十大网友的同时,还获得强国博客十大魅力男博。
周蓬安说,每天晚上坐在电脑前写文章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年的“议政”生涯也让他对时事特别敏感。2008年6月,周蓬安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而其妻儿早在他大权独揽的时候,借助其权势赚了大笔钱财后于2002年就移民加拿大了。
周蓬安将这些妻儿都在国外、独自在境内做官的官员称为“裸体做官”,7月3日,在他自己的博客里写了《还有多少贪官在“裸体”做官》,出差两天回来后,周蓬安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博客点击率爆涨,在百度,“裸体做官”的搜索词条竟达400万条。“裸体做官”就这样成为了网络流行词,并被周蓬安带进了两会。
在今年即将召开的两会上,像周蓬安这样通过网络参政的布衣越来越多,在人民网的“E政广场”中,截止到3月3日,“E提案”已经达到4290条。从反腐“揭黑”到社会关怀,再到布衣参政,草根的民主江湖正在步入一个更高阶段,平民参政——这个在传统时代难以想象的梦想,开始慢慢实现。要知道,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数是2987名,而来自互联网的草根却是3亿人!
“厦门浪”是广东的知名网友,网络问政的特约观察员,2008年、2009年,他两次参加了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网友的见面会,并在见面会上大胆拍砖。和周蓬安不一样,“厦门浪”并不安于“一个人战斗”,他和彭澎等知名网友联名发起成立了“南方民间智库”,目的在于分享信息,汇聚民智,建言建策。“这是我们几个网友在饭桌上提出来的。和个体网民不同,智库可以对公共的话题提出建设性的政策研究和对策,而不是只有批评。”“厦门浪”对媒体这样诠释“智库”的意义。
“智库”在2008年广东的代课老师事件中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在11月1日的广东网民论坛上,一批知名网友集体亮相——“南方民间智库”发起人之一彭澎、深圳民间智库“因特虎”发起人“老亨”、《南粤十一问》的作者“金心异”,他们发帖直陈代课老师“血淋漓”现状,直接引发汪洋四次对代课老师问题作出批示,并直接回复代课老师、网友“龙剑”。
广东历来是网络民主的活跃之地,从网民成立民间组织的新举动,不难窥探出,网络草根的线下组织正在形成。“散漫”、“不成气候的个体”曾是网民的标签,即便是在网上联合发出最强音,网民线下的脆弱也显而易见。而在网络民主快速推动的这两年,网民的线下组织化程度已经大幅度提高。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如“厦门浪”所说的那样,汇聚民智,建言献策,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怀抱布衣参政理想的“周蓬安”们,现实之路一定不会太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