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检察院创业谋发展、创先求突破、创优争一流,走过了一条从“单项求突破”到“整体上水平”,从“勇当排头兵”到“实现新跨越”的发展之路。该院秉持“务实、真实、平实、详实”院风,大力实施民生检察、品质检察战略,最终荣获了代表基层检察院最高荣誉的“全国模范检察院”荣誉称号。
一是立足于“创”。多年来,该院坚持艰苦创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不动摇,从基础抓起、从弱项抓起,化劣势为优势、积优势为强势,一干就是10年,院领导换了三届,干警一茬接一茬,但“创业、创先、创优”的精神始终没有变。2010年以来,共查办职务犯罪案件99件112人,其中百万元以上大案20件,要案14人,渎职案件14人。集中查处拆迁、教育、水利等民生领域窝串案34件35人,突出查办贪污金额逾7000万元案、法官滥用职权案等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有震动有影响的大要案,2011年办理的林某玩忽职守案件被评为全省“五大优质反渎职侵权侦查案件”。
二是立足于“实”。该院坚持执法为民,通过主动改变模式、提高监督质效,积极查办各类案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四年来,审查批准逮捕2467件3235人、提起公诉2990件4164人,无一错漏。民生大于天,对于损害民生民利的刑事犯罪,该院坚决惩治,绝不手软。先后审查起诉环保局官员玩忽职守造成秦淮河重大污染案、南京首例设置美容陷阱强迫消费者交易案,某诊所三名医生冒充纯中药制剂坑害糖尿病患者的制售假药案等一批有社会影响的民生案件。
该院着力提升监督质效,制定、会签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24项,严格逮捕必要性证明、羁押必要性审查,规范对派出所监督,引导证据收集固定,2013年办理的监督案件被评为“全省十佳”,排除非法证据、防止冤假错案的典型案例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三是立足于“柔”。刚性办案体现了法律的威严,柔性执法展现了为民情怀。2011年,秦淮区检察院成立的以优秀干警李青海名字命名的“海青工作室”,综合运用检调对接,刑事被害人求助,心理疏导等方式,专职化解执法办案中的各类矛盾,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海青工作室”成立三年来,始终坚持真心接待群众,把群众感情拉到位;细心审查案情,把化解方案做到位;诚心弥合裂缝,把法理情融洽到位;公心促成和谐,把执法形象塑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立足于“新”。坚守并不是保守,创新更添前进活力。该院先后打造了“诚爱”青少年成长基地、“民行检察服务弱势群体”、“秦淮特色大案管”、“人民防线社区行动”、“历史文化保护”和“金融检察”等品牌,六大精品全面推进,实现由小院“精致检察”向大院“品质检察”的整体提升。
五是立足于“民”。秦淮区是一个老城区,民生诉求多,社会矛盾突出。该院在全区12个街道、112个社区设立检察工作室(站、点),通过接受群众申诉、提供法律帮助,有效防止8件民转刑案件和3起群体性事件发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国资流失问题开展专项清查,挽回损失6000余万元。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社区行动”,争创廉洁示范社区“5231”工作机制被高检院推介。2011年,曹建明检察长来院视察时讲:“我到这里来看了,觉得很值得。”
六是立足于“硬”。该院领导班子用“向我看齐、从我做起”的实际行动,抓队伍促业务,带领全体干警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勇争先,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政法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全院发展各重大、关键时期,科学研判,驾驭和应对复杂局面;推动经费保障、两房建设、办公办案现代化等重大事项落实,2012年,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计划财务装备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秦淮区检察院打造了“秦淮检苑”交互式学习平台、检校共建平台,推行青年干警导师培养、新进人员社区锻炼、初任检察官部门轮岗等制度,提升干警业务素能和群众工作能力。涌现出52名省市级检察业务专家、兼职教授、专门人才、岗位能手,14人获三等功、嘉奖,42人次受到省市级业务竞赛表彰。
反贪、公诉、民行、案管团队先后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多年的坚守,锤炼了一支坚强的团队;多年的奋斗,迎来了今天成功的辉煌。多年的实干,赢得了一片民心。面对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梦想,秦淮检察人将牢记务实、清廉、为民宗旨,继续践行群众路线,万众一心,奋力前行。
文/夏峰涛 缪凌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