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上)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商业银行,竞争力,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18 08:01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金融创新更加活跃,金融服务提供者更加多元化,金融监管提出新要求,金融脱媒和金融改革发生新情况,行业竞争日趋加剧。经济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于银行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银行业加快改革转型。城商行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但盈利能力下降、不良贷款、流动性风险、收入结构过于集中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城商行需要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积极应对不良贷款以及利率市场化对于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的影响,提高风险治理能力,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拓展资本金补充渠道,改革业务治理体系,大力创新发展社区金融、网络金融等与自身战略定位相一致的经营模式和业务。
城商行财务状况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城商行总数为143家。2013年,城商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略低于上年,但仍然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城商行资产负债规模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继续增长;不良贷款继续“小幅双升”,但资产质量仍保持在较好水平,风险抵偿能力亦保持在较高水平;资本金补充压力较大,流动性风险有所暴露,但资本金和流动性保持充足;盈利水平继续增长,但增幅继续下降,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收入来源仍然以利息净收入为主。
资产负债
2013年,城商行发展速度略低于2012年,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银监会年报(2013)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1.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7.7万亿元,净增长13.3%;负债总额141.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6.2万亿元,净增长13.0%。截至2013年年底,城商行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元,达到15.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增速略低于2012年的23.7%;负债总额超过14万亿元,达到14.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增速略低于上年的23.8%;所有者权益总额接近1万亿元,达到9974亿元,比年初增长23.5%,增速高于2012年的21.6%。
城商行整体在银行业中的地位继续上升。2013年年底,城商行资产总额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占比超过10%,达到10.03%,比2012年年底提高了0.79个百分点。城商行负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比重与资产的情况基本类似,从2012年年底的9.24%增加到10.04%。但与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比较,数量占多数的城商行资产占比和负债占比仍然较低。
从单个银行看,近年来,单家城商行平均规模持续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单个城商行平均资产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47亿元;单个城商行平均负债总额达到978亿元。截至2013年年底,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城商行总数达到43家,比年初增加7家;存款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城商行总数达到26家,比年初增加6家。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仍然是仅有的三家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城商行,它们在资产、负债、存款、贷款四个单项指标排名中位列前三。其中,规模最大的北京银行2013年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34万亿元。
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是影响银行盈利和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国内银行业大约一半的资产都是贷款,贷款不良情况可以讲是影响资产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013年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了2012年以来的“小幅双升”。2013年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2013年年底达到548亿元,比2012年年底增加了30.8%,增速略微高于2012年。从图8看,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的势头仍在继续。
2013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仍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3年年底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增至0.88%,比2012年年底提高了0.07个百分点。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低于同期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00%)和大型银行平均水平(1.00%),但略高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0.86%)。从2014年上半年数据看,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增幅有所加快。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情况看,不同规模区间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各有不同。图10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最高,达到0.95%,尽管仍然低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但高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以及大于2000亿元三个区间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比较接近,均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不良贷款率均值最低的是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为0.84%。
抵偿能力
2013年,城商行信贷风险抵偿能力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银行需要计提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来吸收来自信贷资产方面的损失,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性通过拨备覆盖率来衡量。2013年年底,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为526%。拨备覆盖率均值最高的是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达到717%,最低的是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为298%。
进入2014年,城商行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银监会的统计信息,2014年一季度末,城商行拨备覆盖率的平均水平为290.02%,二季度末为277.74%,均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资本充足性
根据银行业的经营惯例,对于可预期的损失,可以计提损失准备金来吸收,资本金则用于吸收非预期损失。自2013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为了配合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推动和规范银行业开展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创新,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在优先股试点方面,2013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2014年3月21日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2014年4月18日银监会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规范银行业优先股发行,进一步拓展银行业一级资本补充渠道,提升银行业资本质量。
2012年城商行为了赶上“旧版”次级债发行的末班车,积极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但2013年城商行在发行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以及优先股试点方面,鲜有作为。城商行的资本补充仍然主要通过增资扩股和利润留存来实现。
在新资本管理办法下,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更趋严格,比如新增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对合格资本工具采用更严格定义、对信用风险权重进行调整、取消市场风险的计算门槛等因素,按新资本管理办法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总体有所下降。自2013年一季度起,银行业披露的资本充足率相关指标调整为按照新办法计算的数据结果,与历史数据不可直接比较。
城商行的资本充足性均满足了银监会资本要求。2013年年底,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19%,高于A股所有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值(11.50%);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基本一致,略有不同,前者是10.73%,后者是10.75%,均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和A股上市银行的均值。根据银监会统计信息,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从年初的12.19%下降至12.13%,二季度末增至12.40%。一季度末,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为11.90%,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2.56%,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0.55%,二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上升,但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略有下降至11.87%,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2.89%,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0.92%。
从不同规模区间的城商行情况看,资产规模排在中间两个区间的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高于处于两端的城商行,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则是随着资产规模区间的提升而下降。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最低,为11.83%。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该区间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53%。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和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两个区间的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基本是一致的,均为13.1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的情况基本一致,均值随着资产规模区间的提升而减小。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也是最低的,二者均约为9.83%。
流动性状况
银行需要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以及满足正常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尽管2013年两度发生“钱荒”,但总体来看,城商行流动性状况仍然保持在较好水平。
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商业银行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衡量。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比例需要保持在25%以上。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整体流动性比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13年年底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比率下降至44.0%,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1.8个百分点。
从整体上看,2013年城商行流动性比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年底,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平均值为52.4%,比2012年年底略有下降,但高于商业银行整体平均水平。其中,资产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均高于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大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均低于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
从处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来看,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商行保持较低的流动性比率。这个特征与2012年的数据结果保持一致。在四个不同规模区间中,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最低,为47.2%;流动性比率均值最高的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的城商行,为55.6%;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和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分别是54.2%和49.8%。
存贷比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存贷比指标是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用于监控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03年修订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不得高于75%。近几年,银行业存款竞争日趋加剧,存款稳定性有所下降,存款余额波动性日益提高,同时贷款增速仍然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存贷比指标的约束逐步显现。每次季末、年中、年底考核时点,银行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存款总额,存贷比限制无形中成了诱发流动性波动、扰乱正常经营活动的因素。
为进一步完善存贷比监管,2014年6月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明确了计算存贷比时贷款和存款的扣除项。银监会指出,存贷比在管控流动性风险、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存贷比监管也出现了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足,未充分考虑银行各类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从2014年7月1日起,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人民币业务实施存贷比监管考核,对本外币合计和外币业务存贷比实施监测。此次调整还被认为具有引导信贷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定向刺激”效果。
尽管银行业存贷比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城商行存贷比整体水平并不高。截至2013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74.5%,比2012年年底增加了1.01个百分点。同期,城商行存贷比均值只有57.0%,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远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水平。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看,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的存贷比最低,仅55.3%;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存贷比均值最高,为58.7%;资产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存贷比均值分别是57.9%和56.8%。
存款负债比
存款负债比描述的是一般性存款在银行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存款负债比越高,说明对于存款的依赖程度也越高。存款是银行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但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存款波动性越来越高,给银行的经营活动和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截至2013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占总负债的比重为75.8%,比2012年年底增加了接近0.3个百分点。同期,城商行存款负债比均值为79.2%,比2012年年底略微有所下降。从处于不同规模区间的城商行来看,资产规模大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的存款负债比均值低于城商行整体的均值,资产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的存款负债比均值高于城商行整体的均值。具体来看,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的存款负债比均值最低,为71.8%;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存款负债比均值最高,为85.6%;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存款负债比均值分别是80.9%和72.7%。
贷款集中度
城商行普遍面临贷款过于集中的问题,特别是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集中度比较高。贷款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个别客户、行业性和地区性风险。贷款集中度一般通过最大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
2013年城商行贷款集中度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城商行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率均值为5.9%,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0.3个百分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均值为36.3%,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4.8个百分点。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情况看,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商行贷款集中度相对较低一些。资产规模从低到高四个区间的城商行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均值依次下降,分别是6.4%、5.9%、5.5%和5.3%。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均值为25.8%,属四个资产规模区间最低;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均值为44.4%,属四个资产规模区间最高;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和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均值分别是33.6%和36.6%。
盈利状况
盈利水平
近年来,城商行盈利水平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城商行盈利水平继续增长,但增速进一步回落。2013年,城商行实现税后利润1641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0.0%,尽管增速比2012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但仍然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税收利润的增长率15.4%。2013年,城商行税后利润总额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总额中的占比略有上升,由2012年的9.0%增加至9.4%。
盈利能力
从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两个指标变化情况看,2013年银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城商行盈利能力亦有所下降。2013年,城商行资产利润率平均水平为1.19%,比2012年下降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17%,但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33%和商业银行整体的平均水平1.3%。同期,城商行资本利润率平均水平为18.19%,比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9.98%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27%,也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9.2%。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数据看,城商行资产利润率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大而下降。2013年,资产规模从小到大四个区间城商行资产利润率均值依次为1.39%、1.25%、1.15%和1.14%。
从图25所示的资本利润率均值看,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资本利润率均值最高,为19.29%,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但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资本利润率均值最低的是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处于该区间的城商行资本利润率均值仅为17.13%。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和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资本利润率均值分别是18.00%和17.79%。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能力可以通过成本收入比指标来衡量。成本收入比越低,说明银行单位营业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的获利能力越强。2013年,城商行整体成本收入比均值为33.3%,比2012年略有上升。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数据看,成本收入比均值与资产规模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这一关系与2012年的数据是一致的。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成本收入比均值为31.2%,略低于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的31.5%,属于四个资产规模区间最低。成本收入比均值最高的是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达到35.9%。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的城商行成本收入比均值为34.6%。
收入结构
国内银行业长期在稳定的利差环境下经营,对于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近些年,银行业一直致力于拓展收入来源,增加非利息收入,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过于依赖利息收入的收入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在城商行的收入结构中,利息净收入占比高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2013年,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大约为62.1%,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63.6%;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比仅为7.5%,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5.1%;投资收入占比29.7%,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0.4%。2013年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值为81.1%,比2012年略有下降。
从图28所示的数据看,资产规模越高,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就越高。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值高达86.4%,属于四个资产规模区间最高。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的最低,为78.4%。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和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均值分别是80.0%和82.6%。
图29的数据显示,资产规模越高,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越高。2013年,城商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值5.6%,高于2012年的4.2%。四个资产规模区段从高到低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值依次降低,分别是9.8%、8.2%、4.6%和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