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理解 女儿打父母怎么办?

  Q 我女儿叫小薇,今年18岁,她一直是我们夫妻二人的骄傲。我们管她很严,但从小她就一直很乖,学习很努力,始终是班级里的佼佼者,后来她考上了重点高中。这些年,为了能让她学习,我们不让她干一点家务活,连衣服都不让她洗。为了能让她成才,我们对她的教育也许有些过于严格了,比如有时她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动手打她,或罚她跪。今年高考她的成绩不够理想,我们很失望,又动手打了她。然而,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她突然发疯似地向我们冲过来……她竟然动手使劲打我们!真不知该怎样教育她?

  A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为“中心”,从小对孩子放松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对家长出言不逊、语言顶撞,甚至大打出手,“升级”为极端的暴力事件。孩子由任性而发展到打骂父母,应该说是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娇惯造成的恶果。

  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说:“子不教,父之过。”孩子胆敢在家庭内施暴,如果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缘故,一般来说,根源在于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放纵溺爱或“棍棒教育”。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和“问题家庭”。“问题孩子”的产生,是从父母的管教方式发展而来的。

  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人们急功近利,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选择“智力优先”的原则,只要学习成绩是“一百分”,就能“遮百丑”。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无论是合理的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要求,并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处处宽容,甚至孩子随意打骂父母,父母也认为是孩子一时任性。有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稍有不满就伸手打父母,父母却从来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指头。孩子和家长玩游戏时,孩子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想方设法送到他们的身边……渐渐地孩子从小在家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变得自私欲膨胀,丝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现在网络游戏、宣扬暴力的图书、影视等的不良影响,还没有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以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此外,有的家长对孩子管得过严,经常打骂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材”。传统亲情观中的暴力因子并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弭,反而有点“历久弥新”。据广州妇联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打孩子不算家庭暴力。

  打骂式的体罚教育之所以在中国不少父母的意识中根深蒂固,旧有教育观念作祟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则应归因于某种“经济理性”。耐心细致的教育,需要时间,也需要一定的能力。很多家长有“本领恐慌”,一没空,二不会,工作一忙、压力一大,打骂显得成本最低:省事、省时、省力,不用经过用心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几分“一打就灵”的意思。他们未必不知道粗暴教育的坏处,只不过“经济理性”给了他们一个似乎过得去的理由。

  但是,不管信奉“打字诀”的父母正视与否,伤害就在那里,不消不灭。伤害将直接导致管理成本“叠加式”的上升。所谓“经济理性”实际上变成了“经济惰性”。惩戒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错在何处,但犯错误的原因是多元的,需要耐心细致的分析。打骂看似节省了“分析成本”,但与冷漠相伴,不但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需要另外的管理进行干预,而且很可能让孩子对为何犯错不明就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再次犯错的可能性增加,于是针对同一种错误的管理出现反复,成本不减反增。

  孩子长期压抑,情绪没有出口,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以暴力的形式爆发出来。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很可能模仿家长,反过来施暴于家长;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这些家庭的条件往往都不错,为了让孩子成才,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而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除了学习,与人交往、自立能力等其它各方面均不如别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旦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学习上遇到挫折,就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孩子认为自己的“无能”及所有的缺点都是父母造成的,于是就仇恨父母,进而对父母拳脚相向。

  除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种新型家庭暴力的发生还与孩子的性格、气质特征有关,此外,父母婚姻结构也是不可忽视重要因素。

  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就不难应对和预防这种现象。父母也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习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长应该学会“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们想问题。

  首先,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现实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很少会想孩子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一方面是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他们不能宽恕孩子所犯的大小错误。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又表现出过分的溺爱,如果孩子们按照父母的要求,如考试得了一百分,钢琴过了几级,父母就会在一些生活小事上袒护孩子的种种缺点,包括喜欢动手打人,辱骂别人。天长日久,孩子的心理就会扭曲,从而觉得自己做的都是理所应当的,更加为所欲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当孩子试图用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者发泄内心的焦虑、愤怒时,父母必须尽快制止其暴力行为。你可以用平和但坚决的态度告诉他:虽然我们能理解你现在的愤怒,但是,我们不能接受你企图以动武解决问题的方式。记住:你的话语要尽可能简洁,语气虽然不瘟不火,但是态度要坚决,让孩子有冷静的空间,平复此刻激动的情绪。倘若孩子变本加厉,继续使用武力,你可以抓住孩子的双手,重复告诉他:“只要你能安静下来,我便会放手。”父母必须坚决拒绝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否则,孩子使用武力的情况只会变本加厉。

  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方式,不要打骂孩子。美国一位儿科医生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对2岁至9岁的孩子进行认知测试,结果发现,挨过打的孩子智力发展水平要低于没挨过打的孩子。经常挨打,还容易让孩子形成撒谎的恶习,甚至种下暴力犯罪的种子,可谓后患无穷,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真正为了孩子好,不能动辄就挥起棍棒、一味从外在施压,关键是要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言传身教、入脑入心。

  另外,父母可以教导孩子,除了使用武力以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发泄情绪、表达不满呢?例如,打枕头、在无人的房间里大声喊叫,在户外跑步,或进行其它体育运动,或找人倾诉等等。写情绪日记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让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活动、喜怒哀乐写出来,自己与自己进行心灵的交流,可以缓解压力,平和心态。我们也要提醒家长,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对象。

  父母要自我反省,自己日常是否也容易以武力来发泄情绪或表达不满?孩子其实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家长的问题,因此家长也应处处检点自己的行为,不要为孩子提供消极的示范作用。

  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