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聂辉华及其合作者使用2000~2010年国家安监管总局披露的各省月度矿难数据,剔除不产煤及产煤量低的省份,选取18个省份进行研究发现,地方“两会”显著降低了矿难起数和死亡人数,平均降幅分别达到18%和30%。
春节也显著减少了矿难起数和死亡人数,可能是因为公共假日停产,或者它本身也是一个政治敏感期。而全国“两会”、地方党代会等,对地方发生矿难的影响并不显著。
尽管地方“两会”显著降低了矿难起数和死亡人数,但官方主要是通过减少煤炭产量、停产等方式达到目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并未明显降低。这说明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存在“因噎废食”的心理,而非通过采用更严格的生产安全标准、措施或技术来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以上研究还得出一些结论,如在媒体较为发达的省份,矿难对官员仕途的影响更大。此外,因干部任期为5年,主管生产安全的副省长处于任期第4年时,矿难对其晋升的影响较大。不过,矿难对5年一次的换届的影响却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上级不需要等到换届年,就可以调整地方官员的职位。
中国许多有规律的政治事件(如“两会”、党代会、奥运会、全运会等),形成了值得关注的政治周期。这种短周期,与官员短暂任期、“政绩冲动”、公共问责缺失结合,对政治、经济、社会等产生多方面影响。地方开“两会”,矿难就减少,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部分。
聂辉华等建议,政府可以弃用矿难起数或死亡人数,改而采用矿难死亡率来考核安全生产绩效。如是,将对改进行政问责,重塑官员激励机制起到积极作用。
文_马亮 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