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一座活的盐史博物馆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盐史博物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4 13:47
1938年,电影人孙明经拍摄了一组名为《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的作品。就是这些被誉为“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的黑白组图让世界初识了这个天车林立、笕管密布的小城。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古时分属巴国和蜀国,北周武帝时初设建制。自贡以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闻名遐迩。该项技术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自贡地区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业中心,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1939由于本地川盐济楚的重要性,因盐立自贡市,市名取自自流井和贡井。半城青山半城楼的自贡有“盐之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的美誉。1986年,自贡获准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自贡与“盐巴”相依而生,所产“盐巴”久负盛名。早在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主要在今天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居民开始从事矿盐提炼工艺。我国的盐资源大体分为三类: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为海盐;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为湖盐;采自地下天然卤水或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称为井矿盐。目前我国盐产量中,井矿盐几与海盐平分秋色。自贡地区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的发源地。从1887年至清末,这里的井盐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0万吨左右,占四川产额的十分之六。时至今日,自贡矿盐产量依然可观,占四川产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市场份额达到50% 。
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
在古代,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巴人就是一个为了盐可以拼死征战的古老民族。汉代以后,四川先民发明了通过打井寻找地下盐藏之法——这就是享誉世界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汲盐技术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煎盐等工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就是其中的顿钻井技艺,也叫冲击式钻井技艺,是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使钻头破碎岩石,向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达到获取盐卤资源目的的一种钻井技术。包括凿井、测井及纠斜、补腔、打捞、修治木柱等工序。顿钻井技术在井盐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自贡早在清朝就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
我国井矿盐开凿技术从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发展到宋代卓筒井,再到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历经1900多年逐渐成熟。以1835年深度为1001.42米的燊海井为代表之作,同期世界上的钻井平均深度还不足300米。盐井井口大致30厘米左右,井深几百甚至上千米,全凭人工凿成。古时开凿盐井如同博弈,内行一眼洞穿千米深的井下盐藏,再由凿井工人用老祖先传下来的古老而又耐用的工具一层层的挖下去,挖穿泥层、岩石层,凭着三分的眼力、七分的运气一层层的坚持下去,一年、两年、五年、甚至几十年,直到卤水冒出来。
从盐井里汲水用的是一种特制的竹筒,用打通了节的粗竹竿相连而成,一般有一二十米。竹筒下端用一块圆形牛皮代替筒底。当水筒浸入井底,在水的压力下,牛皮活板就被冲开上浮,水就从筒底进入竹筒。筒上提,筒里的水压将活板压在底端。等筒提到地面,再用铁钩在底端将活板向上一顶,盐水就流出来了。每个盐井上都搭着一个高高的木架子,这就是所谓的天车,用以支撑提升钻具锉井和汲卤筒采汲地下盐卤。天车正中央绑着一个细长的蔑笼。当竹筒从井里升起来之后,上端便穿进蔑笼里,以保证竹筒不倒。每一个盐井的上面便会有一架天车,从北宋年间开始,在自贡这片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便开始天车密布。盐井业最为发达的民国时期,小城曾经天车林立,井灶密布。据记载,1949年以前,自贡最高的天车有52米。1960年加高至113米的达德井天车,是自贡历史上最高的天车。从井里汲起来的盐水经过煮沸豆浆过滤之后,放到锅子里昼夜不息的熬制,至少一天一夜方能出盐。
技艺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真空制盐技术逐步推广,传统制盐工艺也逐渐萎缩,随着盐井报废和先进采卤工艺的使用,被称为东方的埃菲尔铁塔的天车逐渐失去“用武之地”。与自贡相生相伴一千多年的天车,不得不停转、破落、坍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盐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车逐渐从自贡世人眼中消失,自贡如今仅存天车18座。但是,让自贡人魂牵梦绕的卓筒井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自贡市申请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推进了对天车维护和汲盐工艺继承工作的展开。燊海井、东源井和小桥井已分别被作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得到妥善保护。随着卓筒井古镇改造工程的完工、燊海井的制盐工艺展示、中国盐业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古老的制盐工艺开始向世人显示自己并不神秘的一面。
天车可以从封存的照片及仿真的模型中探得昔日的风采,但2000年的汲盐技术却面临失传窘境。出生于1928年的严昌武是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45代传承人。随着时光流逝,熟练掌握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全套技术的人已经绝无仅有。年过八旬的严昌武如今依旧守着大英县大顺灶井场为游人展示传统井盐技艺。严昌武老人怎么也没想到,曾经为了养家糊口掌握的一门实用手艺,现在会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文化项目。自贡人历来老实、低调,自贡人的性格也正如虽斑驳陆离但矗立天空的天车——历经沧桑、质朴实在。自贡连乡带市输卤竹视满山蜿蜒,古朴凹陷的青石板穿梭于迷离的古街古巷,空气里也仿佛弥漫着淡淡的盐卤气息。
LINKS
盐商会所
自贡盐商从一开始就没有扬州盐商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自贡盐商筚路蓝缕,艰难打拼,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清末民国两次“川盐济楚”的历史机遇,使得商贾云集,富甲巴蜀,步入鼎盛。因盐致富的本地宦绅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以来,或为防抵义军,或为挥霍享受,先后修建寨堡,如大安寨、三多寨,另有张园、罗园、侯园以及天禄堂、胡元和等私家园林宅第、厅堂馆舍、水榭亭台,这些寨堡现在多开发为旅游文娱项目对外开放,极具观赏娱乐价值。较具特色的有罗园、涵院、贡井天禄堂、王家大院旅游开发建设项目。
燊海井
燊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凿成于1835年,深1001.42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米深井。至今仍保留着19世纪初的布局和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燊海井主要生产天然气和黑卤物质,原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和黑卤14立方米,现日产天然气只有1000多立方米。燊海井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复原性维修,1988年,国务院还将其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对外开放。燊海井门票为20元/人,讲解费用为40元;军人、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参观,学生凭证半价。交通便利,市内乘3路、5路、31路、35路均可到达,也可以乘坐由自贡火车站到长堰塘的专线车,无人售票,车费1元。
TIPS
交通、旅游:
自贡境内有内昆铁路,可从成都、广州、贵阳、昆明、宜宾、重庆、昭通等地转车。公路四通八达,与成都、重庆、宜宾有高速公路相连。自贡以盐业遗址著称于世,另有恐龙化石、灯会等好去处。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燊海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荣县大佛、荣县军政府旧址、吴玉章故居、富顺文庙、刘光第墓、大山铺恐龙化石及遗址、王爷庙、夏洞寺、桫椤自然保护区、青山岭森林公园、高石梯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更是是风景怡人。
美食:自贡地区以盐帮菜著称,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由于本地产盐,盐价低廉以及劳动人民(盐工和农民)重劳动出汗多再加上气候潮湿,菜肴偏重咸辣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由于古时制盐用牛做劳力,所以本地人多食牛肉。火边子牛肉:火边子牛肉先选牛后腿上的“股二,股四牛肉”,由熟练工人切成寸厚的肉片,再将肉钉在斜倚墙壁的木板上,以奇绝的刀功片出极薄的肉片,然后在上面抹上少许的盐和酱油,悬于通风处晾干,再摊在通气的篾巴上,用牛屎巴或干木灰徽火慢炕,做成后的火边子牛肉,红亮透明,文字图案隔肉可见,最后涮上辣椒红油即成。另外还有水煮牛肉、菊花牛肉、粉蒸牛肉、钻子卤牛肉、金丝牛肉等等。
豆制品:自贡地区盛产黄豆,城乡人民历来爱吃豆花、糍粑。另外还有豆腐脑水粉值得一品。
……
自贡与“盐巴”相依而生,所产“盐巴”久负盛名。早在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主要在今天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居民开始从事矿盐提炼工艺。我国的盐资源大体分为三类: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为海盐;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为湖盐;采自地下天然卤水或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称为井矿盐。目前我国盐产量中,井矿盐几与海盐平分秋色。自贡地区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的发源地。从1887年至清末,这里的井盐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0万吨左右,占四川产额的十分之六。时至今日,自贡矿盐产量依然可观,占四川产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市场份额达到50% 。
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
在古代,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巴人就是一个为了盐可以拼死征战的古老民族。汉代以后,四川先民发明了通过打井寻找地下盐藏之法——这就是享誉世界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汲盐技术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煎盐等工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就是其中的顿钻井技艺,也叫冲击式钻井技艺,是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使钻头破碎岩石,向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达到获取盐卤资源目的的一种钻井技术。包括凿井、测井及纠斜、补腔、打捞、修治木柱等工序。顿钻井技术在井盐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自贡早在清朝就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
我国井矿盐开凿技术从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发展到宋代卓筒井,再到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历经1900多年逐渐成熟。以1835年深度为1001.42米的燊海井为代表之作,同期世界上的钻井平均深度还不足300米。盐井井口大致30厘米左右,井深几百甚至上千米,全凭人工凿成。古时开凿盐井如同博弈,内行一眼洞穿千米深的井下盐藏,再由凿井工人用老祖先传下来的古老而又耐用的工具一层层的挖下去,挖穿泥层、岩石层,凭着三分的眼力、七分的运气一层层的坚持下去,一年、两年、五年、甚至几十年,直到卤水冒出来。
从盐井里汲水用的是一种特制的竹筒,用打通了节的粗竹竿相连而成,一般有一二十米。竹筒下端用一块圆形牛皮代替筒底。当水筒浸入井底,在水的压力下,牛皮活板就被冲开上浮,水就从筒底进入竹筒。筒上提,筒里的水压将活板压在底端。等筒提到地面,再用铁钩在底端将活板向上一顶,盐水就流出来了。每个盐井上都搭着一个高高的木架子,这就是所谓的天车,用以支撑提升钻具锉井和汲卤筒采汲地下盐卤。天车正中央绑着一个细长的蔑笼。当竹筒从井里升起来之后,上端便穿进蔑笼里,以保证竹筒不倒。每一个盐井的上面便会有一架天车,从北宋年间开始,在自贡这片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便开始天车密布。盐井业最为发达的民国时期,小城曾经天车林立,井灶密布。据记载,1949年以前,自贡最高的天车有52米。1960年加高至113米的达德井天车,是自贡历史上最高的天车。从井里汲起来的盐水经过煮沸豆浆过滤之后,放到锅子里昼夜不息的熬制,至少一天一夜方能出盐。
技艺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真空制盐技术逐步推广,传统制盐工艺也逐渐萎缩,随着盐井报废和先进采卤工艺的使用,被称为东方的埃菲尔铁塔的天车逐渐失去“用武之地”。与自贡相生相伴一千多年的天车,不得不停转、破落、坍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盐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车逐渐从自贡世人眼中消失,自贡如今仅存天车18座。但是,让自贡人魂牵梦绕的卓筒井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自贡市申请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推进了对天车维护和汲盐工艺继承工作的展开。燊海井、东源井和小桥井已分别被作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得到妥善保护。随着卓筒井古镇改造工程的完工、燊海井的制盐工艺展示、中国盐业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古老的制盐工艺开始向世人显示自己并不神秘的一面。
天车可以从封存的照片及仿真的模型中探得昔日的风采,但2000年的汲盐技术却面临失传窘境。出生于1928年的严昌武是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45代传承人。随着时光流逝,熟练掌握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全套技术的人已经绝无仅有。年过八旬的严昌武如今依旧守着大英县大顺灶井场为游人展示传统井盐技艺。严昌武老人怎么也没想到,曾经为了养家糊口掌握的一门实用手艺,现在会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文化项目。自贡人历来老实、低调,自贡人的性格也正如虽斑驳陆离但矗立天空的天车——历经沧桑、质朴实在。自贡连乡带市输卤竹视满山蜿蜒,古朴凹陷的青石板穿梭于迷离的古街古巷,空气里也仿佛弥漫着淡淡的盐卤气息。
LINKS
盐商会所
自贡盐商从一开始就没有扬州盐商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自贡盐商筚路蓝缕,艰难打拼,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清末民国两次“川盐济楚”的历史机遇,使得商贾云集,富甲巴蜀,步入鼎盛。因盐致富的本地宦绅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以来,或为防抵义军,或为挥霍享受,先后修建寨堡,如大安寨、三多寨,另有张园、罗园、侯园以及天禄堂、胡元和等私家园林宅第、厅堂馆舍、水榭亭台,这些寨堡现在多开发为旅游文娱项目对外开放,极具观赏娱乐价值。较具特色的有罗园、涵院、贡井天禄堂、王家大院旅游开发建设项目。
燊海井
燊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凿成于1835年,深1001.42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米深井。至今仍保留着19世纪初的布局和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燊海井主要生产天然气和黑卤物质,原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和黑卤14立方米,现日产天然气只有1000多立方米。燊海井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复原性维修,1988年,国务院还将其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对外开放。燊海井门票为20元/人,讲解费用为40元;军人、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参观,学生凭证半价。交通便利,市内乘3路、5路、31路、35路均可到达,也可以乘坐由自贡火车站到长堰塘的专线车,无人售票,车费1元。
TIPS
交通、旅游:
自贡境内有内昆铁路,可从成都、广州、贵阳、昆明、宜宾、重庆、昭通等地转车。公路四通八达,与成都、重庆、宜宾有高速公路相连。自贡以盐业遗址著称于世,另有恐龙化石、灯会等好去处。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燊海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荣县大佛、荣县军政府旧址、吴玉章故居、富顺文庙、刘光第墓、大山铺恐龙化石及遗址、王爷庙、夏洞寺、桫椤自然保护区、青山岭森林公园、高石梯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更是是风景怡人。
美食:自贡地区以盐帮菜著称,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由于本地产盐,盐价低廉以及劳动人民(盐工和农民)重劳动出汗多再加上气候潮湿,菜肴偏重咸辣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由于古时制盐用牛做劳力,所以本地人多食牛肉。火边子牛肉:火边子牛肉先选牛后腿上的“股二,股四牛肉”,由熟练工人切成寸厚的肉片,再将肉钉在斜倚墙壁的木板上,以奇绝的刀功片出极薄的肉片,然后在上面抹上少许的盐和酱油,悬于通风处晾干,再摊在通气的篾巴上,用牛屎巴或干木灰徽火慢炕,做成后的火边子牛肉,红亮透明,文字图案隔肉可见,最后涮上辣椒红油即成。另外还有水煮牛肉、菊花牛肉、粉蒸牛肉、钻子卤牛肉、金丝牛肉等等。
豆制品:自贡地区盛产黄豆,城乡人民历来爱吃豆花、糍粑。另外还有豆腐脑水粉值得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