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套利模式孕育更多投资机会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双向套利模式 孕育 投资机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7 14:49
在经历了2007年的暴涨和2008年的暴跌行情后,投资者对风险对冲机制的需求变得强烈起来。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做空机制,大家要把做空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只限于固有的做多惯性。走惯了“红盘赚钱路线”的中国股民,要开始习惯在“绿盘子”上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股指期货与股票、债券相比,具有专业性强、杠杆高、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客观上就要求参与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经济实力与风险承受能力。50万元的资金门槛;80分以上的“考试成绩”;10个交易日、20笔以上的仿真交易经验;70分以上的综合评估等要求,无疑限制了绝大多数股民的入场资格。
作为一种衍生投资工具,股指期货的推出并不会扭转股票市场的走势,其意义主要是在于撬动资本市场的规模。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股指期货推出时机多在股指横盘期间,而股指期货对流动性和投机性的刺激作用将放大股票和期货本身的交易量,因此在单边上涨或单边下跌时期推出,会出现助涨助跌的局面。
有了股指期货之后,“价值投资”理念将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股票投资者可以专心研究个股的基本面和个股相对优势,而不必关心大盘涨跌,因为可以通过买入个股,同时卖出代表大盘的期指,把大盘的不利变化对冲为零,结果是无论大盘是涨是跌,只要个股表现好于大盘,投资者均能稳定获利。
但“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我们在憧憬股指期货带来机会的同时,也要多考虑一下期货交易的风险。对于很多中国股民来说,炒股史就基本是一个“被套+解套”过程循环的历史。由于国内股市有涨跌幅限制,同时投资杠杆率没有被放大,很多股民感觉可以把钱放在市场里“睡大觉”,往往是过了几天甚至几个月后才去打理。而这一套在期货市场就行不通了。
中国资本市场缺乏对冲机制一直是国内机构投资者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做空工具,仅靠单边做多的投资操作必然面临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加上机构排名压力、投资仓位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投资管理人要做出领先的、独立的判断也变得举步维艰,这也导致了国内机构投资者选时能力的普遍缺失,随波逐流、抱团取暖成为投资管理人明哲保身的潜在规则。一旦股指期货推出,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运作中引入股指期货套保,将有效抑制市场泡沫,降低系统性风险,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引导A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回归。
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我们的投资观念应随之调整,既要会做多,也要学会做空。但股指期货跟股票市场是不同的,投资者应该更加注重指数和投资组合。所以,股指期货并不是适合所有投资者参与的金融产品。
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股指期货是个全新的概念,光涉及的一些名词,如熔断机制、持仓限额、最低交易保证金标准等,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部搞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的投资者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客观评估自己是否达到参与股指期货的标准,进而确定是否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如果投资者未完全掌握相关知识和规定,还是观望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