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位在生活、在艺术领域的思考者,沈瑞筠将那些无边无际的印象转化成多样有趣的艺术形态,在国外多年的生活、创作经历促使她大胆运用丰富的材质进行创作,从记忆的片段中使艺术结构得到新生。
时间、空间对于沈瑞筠来说,或许是人生最重要的体验,她从各种地域位置和文化情境中吸收艺术理念与创作题材,寻求人生不同寻常的感悟。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及艺术造诣促使她更善于将艺术语言放入平常生活中,一如她的作品向我们叙述着一个个不同的光景,那些细腻缜密的笔触线条却能给予你最纯粹的艺术感官,富有力量和丰满的可读性,更直接地带领我们阅读她的内心。
此次展览是沈瑞筠为我们构建的一次对时空的探讨。时光在她水墨工笔的清浅中,在绢面油彩的浓重间,在影像装置的流动里刻下光影痕迹,如同日光之下,一段美妙而宁静致远的旋律。黑与白、明与暗的展览空间是当下的存在,也是时光的流转、重叠;是化整为零的无物,却也是达摩禅修的无限世界。
展览中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向我们阐述着关于时间、物件、景致与生活。沈瑞筠用她的创作拼贴出一系列生活时光、生命感悟,赋予那些埋没在内心深处不易被记起的触动一次重生。同时,她对物品的情感使她的创作具有更强烈的观念性,时间的延伸是她艺术观念的见证,如同考古学家般探究人类历史,并以天马行空的超现实风格,引领观众至现代乌托邦。
Q&A对话沈瑞筠
Q=《精品生活购物指南》A=沈瑞筠
Q:你的泼墨作品相较其他作品笔触显得更加细腻,你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这种绘画风格的?
A: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过程。我本科修读的是油画,而我父亲是画国画的,主攻工笔花鸟画,线描是工笔花鸟画的基本功。我从小就看他画画,但我并没有学习国画。当我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当时的导师鼓励我们发展自己个人的兴趣和风格,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时我做了一个尝试就是用勾线笔来描绘自己的想法,作品出来后导师也非常喜欢。我一直觉得油画无论是画具本身还是色彩的运用对于我来说都太重了,但水墨却让我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也更符合我的性格,虽然之前我从没用过毛笔绘画,但我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去勾勒线条也不会觉得沉闷。我才发现这才是最适合我的风格,就开始用这种线条去表达自己。
Q:你在中国接触绘画,到美国学习,现在又回到了中国,东西方在艺术教育上有什么差别?
A:中国更多的是教你技术,会花很多时间在教你如何运用工具,或者把一样东西画好,譬如说画一个人,然后再画另一个人,直到你的技术纯熟。但在西方,就像美国,他们更多的是先让你了解艺术思维,先有想法,技术只是方便你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说哪一种比较好,只能说方式不一样,我自己更偏向西方的教育方式,觉得中国的方式有可能会扼杀一些有想法的艺术家,因为艺术本身就是需要多元性的,这种方式会让这种多元性受到限制。
Q:你说喜欢逵园这样的古旧建筑,对于现在广州古旧建筑陆续被拆除有什么想法?
A:很心痛,因为我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关于古旧建筑的。2008年,我回中国参加一个展览,我去到恩宁路看到全部房子都被拆掉了,因为我在那里长大,感觉自己的回忆被拆除了一样。当时我看到一栋正在被拆的旧楼,里面的工人并不知道这些建筑的价值,以3000块的价钱把一整块地板卖给我,我把每块瓷砖标好号,带到展馆去,并且在上面作画,让参观者可以走在上面看我的画。那是我第一次以古旧建筑为主题所作的展览。
Q:下一次的新展会有什么好玩的主题?
A:明年我应该会有一个个展。作品大都围绕时间和空间来展开,这一次我轻轻地碰触了空间的概念,就是利用逵园的空间来进行一次对话。但下一个项目我会在白盒子的展馆里展示,自己建立一个空间,做一个动画装置。我会用动画虚拟出一个像是丛林一样的空间,利用声音和空间的效果让大家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文_蔡蕾 图_逵园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