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前的“观察哨”,现在的“鬼扯”,一直是个很受欢迎的栏目,家长里短,男欢女爱,往往是嬉笑怒骂间让人啼笑皆非。之所以在最后一期选取这三篇文章,一则是这三位作者之前发稿较多;二则想借着这三篇文章说一声,节日去死,我们却永远不死,即便在改版前夕,也能狂欢“放纵”一场,最后,大家的生活全都“红”起来!
如果有“节日去死去死团”,我想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加入。你瞧,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满大街的橱窗上就都贴满了红的绿的彩纸,其实我一直觉得应该在门槛上都贴上喜钱和对联才合适。外国人的东西,引进来的倒是不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被商家添油加醋,统统搞得不伦不类,只顾用来赚钱了。如果说“新年快乐”、“中秋节快乐”这些无可厚非,“端午节”这个纪念跳江诗人的节日在后面加上“快乐”两个字就有些别扭,还是清明节最清净,至少不会有人发短信给你说“清明节快乐”,以至塞爆收件箱。
节日这种东西,不被重视固然是丢了传统,弄不好就被棒子抢了先。太重视也不是什么好现象,车票买不到,火车上挤得人两脚都离地了,大街上到处是人,商场购物不是买的而是抢的,超市里面人多得就好像东西随便拿不要钱,连吃个饭都要排队等上半个小时……
前年的圣诞节就是,室友跟她的未婚夫确定关系,那男的千里迢迢从哈尔滨跑到南方来,在本市最豪华的餐厅订了位子,豪华二人套餐,1988元人民币。虽然室友回来后甜得连话都不会说了,但半夜还是被饿醒忍不住起来煮了方便面吃。而去年,两人已经见过父母订过婚板上钉钉了,男的就在路边买了枝玫瑰,6块钱。我还义愤填膺为室友打抱不平,她倒好,数落我不会过日子,花几千块吃顿饭不是头脑被门夹过了,就是刚生下来被驴踢过了。
所以我想,今年,也许他们俩各自在自己的城市吃碗面条就算了,日子嘛,可不能因为几个节日,就变成另外一种样子。节日过完了,一切依然。
说到圣诞节,我就会想到它的标志性音乐,顺带地我还会想起曾经的一个同事,男的,黑而瘦,人不坏,就是有一个毛病,到哪儿都愿意显示他学识渊博的样子。就像天涯上面的那个帖子,油条得叫“Oil tiao”,六神得叫“sixgod”,这样才有范儿。有一次他过生日,请大家吃饭,在许愿之后,大家要求他表演一个节目。他想了想郑重地说,好吧,那我就给大家唱首英文版的苏格兰民歌。
那时候我刚毕业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看谁都觉得高深莫测。听到他这么说,内心顿时对他充满了崇拜,苏格兰民歌都会唱,还英文版,好高深,果然见多识广啊!
于是他就开始唱了,“Jingle bells,jingle bells,Jingle all the way……”我跟另外一个同事一口可乐差点没喷出来,原来这就是苏格兰民歌啊,我一直以为它的名字就叫《圣诞歌》,歌词就是“铃儿响叮当”的!
当然,到现在我也没有去证实那首歌到底是不是苏格兰民歌,但是却由此对圣诞节产生了抵抗力,不过相比起后来国内对于圣诞节的追捧,苏格兰民歌神马的那可都是浮云啊!
文/Apple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