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西藏读研,一起研究农牧一体化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西藏,读研,农牧
  • 发布时间:2014-12-19 15:02

  关法春,1976年生,满族。2009年进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工作,201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生态学硕士生导师,园艺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农牧一体化、退化土地恢复及园艺作物栽培研究,首创“农牧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和番茄“超密”栽培理论与技术,发明草浆地膜。三年来发表共中英文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5项,品种授权1个。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在研项目5项,协议经费400余万元。多项科研成果已应用于生产流通领域,部分农产品在市场畅销。

  我首创的“农牧一体化”理论与技术体系,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主要是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农牧生产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实现环境友好、效益倍增的社会目的,“玉米田养鹅”和“玉米+苜蓿+肉牛”是 “农牧一体化” 的两种成型模式。

  “农牧一体化” 是在多学科理论指导下开展生产技术研究的,作为一个新开创的研究领域,从试验设计到统计分析等各个环节几乎都需要从头做起。因此,该项研究对学生身心两方面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能够让学生坚持开展研究并乐在其中,是我教导研究生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玉米田养鹅为何不减产?

  兴趣、毅力,是学生开展“农牧一体化”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对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科研兴趣来说,这个兴趣不一定非得就是对研究内容的深刻理解,也许就是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创新魔力吸引了学生,也许是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现实难题发挥的作用。

  两年前,小沙同学在开学前一个月来我课题组报道。小沙没干过农活,我询问他理想的研究方向,他说不出在研究上的兴趣爱好。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在我这边坚持做下去,而干我们这一行,不会干或干不了农活就很难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鉴于小沙的情况特殊,我没有一开始就让他从“实践”中出发,而是从培养他的科研兴趣入手,给他安排了一个“玉米田养鹅”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实验管理工作。我告诉他,在玉米田内养鹅的同时,玉米还不怎么减产,这种做法不但生产经济效益很高,而且由于鹅粪就地还田还可以肥田,同时除草剂和化肥用量减少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小沙对此很惊讶,一段时间过后,看到自己在玉米产量、肉鹅养殖、玉米植株发育等方面采集到的数据表现如此之好,“玉米田养鹅”的生产效果果然全面优于传统玉米生产,这使得小沙对该项研究开始有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探寻为什么这样的生产方式会产生这样令人惊讶的结果。求知欲旺盛起来后,能值分析、系统生态多样性、养分流动、光能转化等研究内容也随着兴趣而一步步扩展,小沙的学术水平也得到快速提高。有了研究动力,田间试验的辛苦对于小沙已经不在话下了。

  创新性的研究内容是出成果的良好基础,但也需要经过一番精细雕琢才能形成完善的整体。大量阅读文献是我给小沙安排的下一项工作,我让他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假设是他阅读的文献,让他分析文献所述研究方案在本领域的可行性,引导他提出并验证新的想法。小沙在生产实际等多方面推动下产生了很多的思路,没过多久他就与我讨论了有关农田杂草多样性的写作思路,如建立“等级-多度”(Rank-abundance)图,将聚类分析方法引入多样性指标分析等等创新性研究内容,并应用到论文写作中,但论文初稿很多方面并不如人意。此后我晚上常去自习室一段一段地教他修改,一个月后一篇达到基本要求的论文终于成型,但我没有让他马上投出去,而是让他继续整理相关论文和探索更深一步的研究方案,尽管小沙不理解我的用意,但他还是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了。

  一段时间后小沙来找我,说之前他对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理解出了问题,导致文章的分析思路“走偏了”,文章结构也需要完善。这时他才明白了我当时不让他发论文的用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入门很快但深刻理解则需要时间的累积,过快地肯定自己的成果也许只会让自己陷入新的困境,正所谓“大胆假设,小心验证”,做科研不仅要培养创新,还要有耐心。

  在小沙的努力下,在研一阶段他就在《浙江大学学报》《草地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并获得2013年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成为本校唯一一个研一阶段获奖的同学。时至今日,小沙又投了两篇英文论文稿。

  在拉萨河沙滩上

  我的另一名研究生小王同学,是本科毕业三年后考上研究生的。由于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完全不对口,小王刚开始在文献的阅读和试验方案设计等方面进步较缓慢。为了激发其研究积极性,我将我另一个原创性成果“草浆地膜”交给他研究,并一起探讨了该项技术的机理与应用技术。但可能是因为兴趣问题,或者说是对专业还不熟悉,小王在“草浆地膜”领域迟迟没有出成果,意志比较消沉,自信心受到一定打击,平时也很少在研究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西藏气候和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由此孕育了极富特色的植物资源。有一次我偶然发现小王对西藏植被调查有兴趣,于是我就把另一个研究课题“西藏干旱化沙地植被低成本快速恢复技术体系”中,有关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种类和群落特点调查的工作交给他去做。

  拉萨河的沙滩上阳光辐射很强,做植被调查很辛苦,但小王看到运用植被跨越式恢复技术,在河滩沙地上居然能长出成片的草木樨和苜蓿,而且大部分草木樨长得比人都高,他的研究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在田里吃苦耐劳地工作了半个月。由于植被调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种类的植物分类问题,小王还虚心地向试验田附近的中科院地理所达孜站的研究人员和同学请教,晚上空闲时间还要查找植物志,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了宝贵的高原植物分类经验,后来还多次帮别人辨识植物,这些都让他产生了自信。

  经过采样的劳动辛苦,并度过植物分类的难关,小王在2013年8月完成了第一次系统数据的采集,并很快完成了数据处理和论文的撰写。由于该项内容填补了研究空白,加之数据翔实,论文已被《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录用。文章的录用让小王的信心更足,原本沉默的他也开始主动与我交流试验中的细节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来西藏读研适应了

  来西藏读研究生,大多数学生都是不愿意来的,即使我招到了学生,也都是调剂过来的多,由此导致专业跨度太大,学生培养起来也很费工夫。

  作为2013年新生,小张同学刚来课题组时我很担心,因为我课题组的工作很辛苦,实验用的鹅每天都要早放晚收,日常田间农事以及每半月一次的数据采集(每次采集需要至少三天)等等所有工作都要学生动手做,田间管理和试验数据采集工作也比较繁重,我担心这些工作会将他压倒。看到小张和他的小沙师兄很合得来,我就安排小张跟着小沙做试验,希望其能够在师兄的帮传带和鼓励下适应研究工作。经历两个多星期的锻炼,小张初步适应了“玉米田养鹅”试验田的管理工作。

  过了“劳其筋骨”的这一关,接下来便到了“苦其心志”的阶段。

  小张同学基础相对较差,专业跨度较大,针对这个特点,我打算以“农田土壤碳循环机制与过程”为题,通过间歇式写作方式指导他写大综述,逐步培养其正确的研究思维和写作思路。刚开始,由于小张初练习写作,功底较浅,于是我先让他完成文章的基本架构内容,并规范学术用语和格式等;这些完成后,我就让他停止写作,继续开展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大约过了一个月,我又让他重看一下写作的综述,引导他去发现自己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段落的小中心不够明确,论据不足以支撑论点等等,论述中心主线松散等问题,然后再让他再从头至尾对文章中的不足之处修改。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小张在写作上果然得到了进步,并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坚定信心并且坚持研究,采数据、出成果、拿奖金,无疑是一个较为诱人的激励方式。而对于新入学的小张来说,独立设计自己的“农牧一体化”农田系统碳收支实验较为困难,因此我便让在他两位师兄一起来帮他,从小区布点、采样方法、采样内容设置、结果分析等各个方面,查找类似研究的相关资料,并结合他两位师兄对田间情况的熟悉,对实验细节进行探讨,形成方案报给我,不合理的方案我会打回去让他们重新讨论修改,这样经过反复修改,再完善实验方案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

  经过一番努力,在小张完成研一阶段的学习后,他的两篇论文分别被《生物多样性》和《浙江大学学报》录用,同比他上一年所发表的论文,文章质量有了质的飞越。总之,研究兴趣和毅力恒心是学生在读研期间取得成绩的基础,而创新思维方式和良好学习研究习惯的培养是研究生学习的核心。具备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研究生毕业后才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文/关法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