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兴亡系于董事长值得反思

  • 来源:孕婴童微报
  • 关键字:黄光裕,民营企业,万科,王石
  • 发布时间:2015-01-06 13:59

  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都懂得及时放权,淡化企业家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并通过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去规范公司的运作,才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

  因为一则未证实的“黄光裕出狱”的传言,中关村周一上涨10.06%,收盘涨至7.66元,总成交量为2,758.74万股,成交额20,445万元。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得以完善。但是,对于非公企业而言,仍然存在这么一个普遍现象,即企业的生死存亡,完全系于作为企业负责人的董事长之身。董事长个人如果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则企业便会迅速发展,比如资本市场特别欣赏黄光裕的个人能力,因此便在其即将重返江湖之际,纷纷抢购其关联企业股票,从而追求投资利润最大化;反之,企业则会陷进困境,甚至倒闭。

  今年来,有关企业因董事长出现意外导致危机的事件,可谓接二连三。比如,重庆某地产企业董事长因卷入华润宋林案,在离开公司协助调查的短短半年时间内,其运作便陷进了困难,为套现自救,只好出售了上海5栋写字楼,平均单价仅为2.8万元/平方米,而周边写字楼散卖价格则高达3.5万—4万元/平方米。无独有偶,广东某知名地产公司在负责人被刑拘后,企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缺钱裁员,转让项目。类似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

  但是,对于国有独资企业来说,不管领导人如何变更,却都极少出现倒闭等现象。比如宋林案发后,华润并没有因此而出现重大经营问题甚至倒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在于华润的最终所有权不归董事长所有,而归于国家。代表国家来管理华润的,则是担当股东代表大会角色的国资委,其所任命的董事长继任者,也因此能够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可以说,国企之所以不会由于董事长个人命运变化,而出现较大的经营波动,就在于拥有较为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

  但是,纵观当今中国的民营企业,由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气候,目前普遍都是由股东直接控制着企业,与美国等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谓大相径庭。由于股东和董事长都是同一个人,董事长往往处于无人监督的独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往往顺理成章地只把关注的焦点投在董事长身上,而不会去关注其他职位的高层管理者。正是由于民营企业控治权高度集中,结果就出现了当今盛行的企业管理通病,董事长们对下属不放权、不放手、不放心。离开了董事长,企业根本就很难转得动。当董事长出现意外后,继任者即使拥有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也很难在短期内赢得市场和内部员工的充分认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企业走下坡路,直到倒闭。

  其实,董事长高度集权,虽然在企业发展初期,员工较少时,会产生较为积极的领导激励作用。但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都懂得及时放权,淡化企业家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并通过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去规范公司的运作,才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正如万科董事长王石所言,“我的成功是别人不再需要我”。事实也证明,王石放权之后,万科仍然取得了高速发展,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导者地位。

  文|郑楚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