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鼓与呼

  12月3日,国内股票市场创造了一天9149亿元的交易量,平均每1.6秒成交1亿元,创下自股票市场诞生以来单日最高成交量。与之相应的,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也喊出了“卖掉房子买股票”口号。与此同时,高盛、瑞银证券、中金公司、申银万国、东方等一批机构在2015的市场预测中成为坚定的多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花旗银行上周公布的报告显示将进一步下调2014年的CPI和GDP数据,GDP数据甚至下调到了7%左右。汇丰银行刚刚公布的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0%,9月份这一数字为50.3%。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实体经济显然并未从低谷中走出来。海通证券研究人士坦言,自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至今已持续7年,GDP增速从顶峰的14%以上下降一半至7%左右。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何时缓解,仍难预测。

  上游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水泥等价格滑落至近年来的低谷,库存高位震荡。电力耗煤量、发电量也连续处于3年来低点。下游地产行业土地成交面积大幅萎缩,乘用车行业销量增速不断回落,需求疲软,库存高企。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企业也面临销量下滑、库存高的尴尬情况。面对一系列悲观数据,一些机构甚至已经开始用“凛冬将至”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国内实体经济的未来。

  有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也引经据典,从各国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畅谈金融繁荣与实体经济背离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实体产业低落,大家都去买房子、炒股票,这个国家的繁华必然难以为继。目前阶段,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国经济要持续向好,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且务必成功。

  转型升级并不是个新名词,对政府来说,已经谈了很多年了。过去30多年间,依靠我们的成本优势,也就是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环境资源成本,以及政府的各种税务减免优惠政策,创造了一个全球知名的“中国制造”。其间,也完成了三次重大的产业转型。1978年以前,中国是以“军营经济”为主,政府大规模的投资是在军工行业,把很多重大行业放在西部地区,经济是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开展的。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军营经济开始向产业轻型化转型,服装行业开始崛起,食品行业开始崛起,家电行业也开始崛起。

  然后,从1998年到2014年,中国再次完成了一次由轻型化向重型化大规模的转型。因为房地产崛起,城市化建设起来了,房地产和城市化建设要用到钢筋、水泥,带动能源行业的利润大规模增长,产业的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转型又将转向何处呢?应该是经济重新回归“轻”,但是这个“轻”不再是16年前以温饱驱动的“轻”,而是中国的创业者会越来越年轻,中国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年轻,中国的产业将从重型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

  显然,国家对这次转型是重视的。相继出台生物、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软件、平板显示等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新兴产业;启动实施了“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和大型飞机、北斗导航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转型升级的成效也初见苗头。2014年前三个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和10.8%,均快于工业的整体增长速度。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化显著、传统产业规模庞大,要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业完成工业转型升级,依然任重而道远。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关系着国家发展,而且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更是我们杂志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2010年3月10日,《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创刊。在创刊词里,“将瞄准中国工业经济‘调结构、转方式’这一历史进程,关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关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关注中国新经济形态的诞生、成长和壮大”就成为《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报道目标。遵循这一宗旨,在近5年间,总计116期的《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每月两次如约和读者见面。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产业转型升级也进入了更为关键的攻坚期,为了更好地聚焦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将更名为《中国工业评论》。我们将继续为中国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鼓与呼,也希望与读者、作者和客户继续携手共进,为推动中国新经济的发展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