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南:走出省钱平安新模式
-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茂南,省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5 10:31
茂南整合保安力量和监控力量,通过借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社会治安智能化管控的、经济实惠的、独特的“茂南模式”平安之路。
出生在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的小朱,对于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小时候,自己母亲每天都要拎着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出门。塑料袋里,装着的是被层层报纸包裹起来的一小摞用来买菜的钱。
小时候的小朱,对母亲如此小心翼翼出门曾嗤之以鼻。亲身经历了几次被飞车党抢包之后,她也渐渐地习惯和明白:在这样一个治安力量薄弱的城市生活,小心才是最好的保护伞。
如今的茂南,早已不再是当初小朱记忆中那个“危机四伏”的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带有公安标准的标准化安保岗亭和安保灯箱,不再形同虚设的保安巡逻,都在见证着茂南治安环境的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都从茂南区决定打造平安城市开始。
誓破困局
茂南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粤西地区,经济并不是很发达。辖区内有很多跨市、跨区县的城乡结合部,治安环境很差。飞车掠夺、入屋盗窃、打架斗殴在茂南时有发生,城市内人心惶惶。
看到这样严峻的治安环境,初到茂南就职的茂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公安局茂南分局局长李晓强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茂南的治安整顿好。然而,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公安局自己的实力。
因为警力有限,所以警局内的工作任务和警察的人数严重倒挂。经费有限,茂南区公安局的工资福利在整个茂名市排在倒数第二,同城不同待遇,所以茂南区公安局的工作量和工作经费倒挂。由于茂南是茂名市辖区,没有交警,也没有巡警。整个茂南相当于一座不设防的空城。
经济状况差,缺少经费,警力不足,设备陈旧。想要在这样的环境里遏制犯罪发生、维护治安环境、打造平安城市,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晓强不停地询问自己和身边的人:“在这种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怎么来搞治安?”
“光凭我们的警力,是搞不定治安的。”也曾在茂南区分局担任过局长的茂名市公安局副局长周沛洲,为李晓强支了一个招——借力。
怎么借力?向谁借力?李晓强瞄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保安。经过深入的调查,李晓强发现,茂南区很多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都设有保安,但每一个安保的力量也并不足以维护他所守护的那个区域的安全。虽然算下来一共有5000多名保安人员,但所有的保安都好像是一座座孤岛,力量分散、没有连接在一起,很难发挥出遏制犯罪的作用。同样的,公安和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也缺少及时提供的现场情况和信息,一样是单打独斗、孤军
作战。
除了保安,李晓强还“眼红”那些安装在居民小区和部分重要单位内的治安监控设备。虽然这些区域装配了摄像头,但是他们“各自为政”,其范围远远不足以覆盖整个辖区,作用微乎其微。
各方借力
如果能够整合保安的力量和已经装配好的监控力量,把社会上闲置的力量有效利用,就有可能让茂南的治安环境彻底变样。李晓强意识到,只要能借助这两股力量,就能够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用最经济的方式打造出一个平安城市。
2009年11月10日,李晓强说动了57名在茂南区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企业界人士,组织起来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群众组织——茂南区治安促进会。通过茂名市委政法委、治安促进会和媒体的努力,在2010年6月,茂南区设有保安人员的单位参与到治安联防,建立起了一个民用对讲机平台。
5000多名安保人员被整合为106个安保点,各个安保点统一标识,分发对讲机282台,通过统一对讲频道使相邻的安保点成为互助组,与巡防、便衣两大队联勤联动。
就这样,茂南区建起了一个“全城响应和快速反应”的系统。一旦出现事故或者犯罪情况,公安的指挥中心就可以通过民用对讲机平台,调动保安协助观察、传递信息,甚至帮助公安追踪和拦截犯罪分子。
“第一次看到把社会安保力量与资源整合模式。虽然没有运用高科技手段,但是显然效果非常好,把原有的闲置力量发挥出来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学院院长陈刚表示。
保安的问题解决了,李晓强开始思考,怎么让居民区的监控资源共享给公安部门。当他还在焦虑的时候,广东长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动上门。当时的长盈公司正在茂南推广自己的视频监控平台业务,两者一拍
即合。
2011年12月,茂南公安分局、茂南区治安促进会与中国联通茂名分公司、广东长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正式启动了“平安家居 平安茂南”智能安防及视频管理系统
建设。
在李晓强的牵头下,茂南公安分局和区党委、政府负责劝说和动员相关单位和小区参与建设。有条件的家庭、村(居)委、学校、个体商店、企业、事业单位,率先安装带摄像监控的“平安家居”系统;在重要公共道路口、居民区监控顾及不到的区域,由政府出资,补上监控,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全覆盖的有效视频网络。
安装“平安家居”系统的居民区和重要单位,成为长盈公司的客户,由它负责运营和维护监控系统和平台,并将视频资源共享给茂南区的公安部门。整个安装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安装比例是1:25,大大减少了茂南区政府所需要承担的成本。
“小小的杠杆,撬动了大资源。用1份政府投资,25份社会投资,这是非常有特色的、实事求是的。它不追求高大全,结合了茂南经济不是很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有实效。”广东省公安厅信息中心主任罗恒宏向本刊记者如此评价。
一般的家庭和个体商店也能够负担初装的费用。每个监控点不管安装了多少支摄像枪,仅按一个点的价格收取月租,也就是120元。看到了监控对于治安的作用,加上低廉的建设价格,居民也从“要我装”转变成“我要装”。平安家居的系统推广迅速,到2014年底,按照茂名市统一的规划,将完成5400个二类视频监控点的建设任务。
为了最大限度地借力,李晓强的最后目标是茂南区的全体市民。他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敢见义勇为。但是每个人都敢睁大眼睛。因此2011年3月起,在李晓强的领导下,茂南公安分局率先开通了一个全民举报平台,把所有市民都变成了“线人”。
通过这个“全民微博、QQ、手机短信举报违法犯罪信息管理系统”,市民可以利用手机、微信、短信各种方式,举报自己获悉的涉案信息,帮助公安机关破案,并且获得奖励。
“公安的前途在信息化,信息化的前途在隔场作战。”李晓强向记者补充道,“这3个平台,把所有能够聚集起来的资源——安保、小区、市民都聚集到我们身边,无限接近现场。公安不在场,群众在场。这正是我们公安梦寐以求的。”
打造平安
在茂名市西南部郊区的车田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有序的行人。很难想象这个祥和的现代农村过去的
样子。
4年前,这里充斥着打架斗殴、非法盗窃和吸毒活动,基本上每一天都有人向公安机关报案。那时的墙上贴满了邪教组织的小广告,地面上垃圾随处可见。虽然距离茂南市区很近,但是一到夜间,没有一辆出租车司机敢载客进入车田。车田村内的居民到了夜间,也不敢出门。
2010年,柯木坤来到车田村,就任村支部书记。听到了村里群众对治安环境的抱怨,为了让村民在平安方面减轻压力,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柯木坤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会上,大家一致同意进行大规模的整治,“非搞不可”。
经过跟区政府的沟通,车田村建起了一村居一视频的整个视频监控网,做到了三个布局原则:摄像枪与主要路口的并和,做到进出村庄都能够留下影像;摄像枪与重点目标的并和,在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小学等重点目标安装监控;村务职能和视频监控的并和,根据特殊路况和环境,对危险目标、特定区域进行视频监控,便利村务管理。
整个村子设置了20支高清摄像枪,全部光纤接入平安家居系统,所有的视频信号都可以接入公安局的数据库。村内还有两个标准化的安保点岗亭。每一个摄像枪的位置上,都设置了一个“您已进入视频监控区,请注意言行”的提示牌。
在村委会监控中心,还没有一键报警功能。一旦遇到警情,点击按钮报警,报警信号会反馈到茂南区公安分局的指挥中心。在15秒内,报警器旁跟茂南区公安分局联网的电话就会响。确认需要出警后,2分钟内,附近的巡防队员便可以赶到现场,处理纠纷。
“自从安装了监控之后,他们知道我们有监控就不敢来闹事了,我们这里就再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柯木坤告诉记者。
车田村的景象正是目前整个茂南市的缩影。“民力”自建起来的室内安防系统与借助“民力”建立起来的室外安防系统结合起来,覆盖整个社会治安管控的各个环节。既达到了监控的目的,又减轻了政府公共空间视频监控网络建设的压力。
“茂南模式很好地把握了3个结合点,”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长牛晋总结道,“第一,平安城市建设和群众社会对良好社会环境需求、渴求的结合点。第二,系统和业务工作机制的良好结合点。虽然设备和技术不是最先进,但是很管用。第三,建设和运维的结合点。利用企业做建设、维护,发动社区力量,不再是建完之后没人管了。”
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茂南通过借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社会治安智能化管控的、经济实惠的、独特的“茂南模式”平安之路。
本刊记者 刘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