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该红还是绿? 谈合资股比放开
- 来源:汽车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合资股比,开放股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8 14:03
1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以下简称“目录”)并公开征求意见。新的目录依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精神,进行了19年来最大幅度的修订。不过备受关注的“汽车整车”仍被明确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保持“中方股比不低于50%”的政策“红线”,即暂不放开。
股比放开是狼来了还是趋势?
何健峰 要知道汽车产业并不是一般的制造业那么简单,假如没有掌握主导权,就会沦为普通的加工厂。但我们也要知道的是,开放股比是市场化发展的趋势,这是无论谁都不可以阻止的,或者这也是各大自主品牌所不想看到的一幕。
陈鑫 事实上,股比开放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对于这个问题,在没有找到更佳的答案之前,50qo的“红线”可以实现对等股比,使股东方各自在合资公司利益诉求达到均衡统一,并有利于合资公司的各项决策得以顺利推进。阮锦程这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一方面股比放开可以引来更多的竞争,而竞争对市场总是有好处。另一方面汽车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工业,不让外资占主动权也是可以理解的。
郭正浩 依照政府保护各方产业自主性的惯例,我认为股比不太可能开放,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需要开放。谢翔对股比开放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对自由经济市场的理解有多深,但基于我国的国情,不开放股比该是目前这段时间内相对稳妥且保守的决定。
假如开放股比,对自主品牌将有多大影响?
何健峰 开放股比,对于暂时无论品牌力还是产品力都缺乏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将失去一直可以养尊处优的环境,迎来新一轮的淘汰。当中涉及的政治因素我不懂去评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开放股比,让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都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竞争,这样才能让国内的竞争环境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自主品牌的进步才会更有动力。
陈鑫 有人认为“股比红线”导致无法更好地发展,所以希望放开股比红线。但事实上,放开股比,自主汽车品牌就一定会迅速强大吗?显然,开放股比并不是自主品牌强大的充分条件。不管股比是否限制,自主品牌的危机一直存在,而且车企自我做强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阮锦程 影响肯定会更大,就是某些自主品牌只能老老实实做车,不能靠忽悠过日子了,而一些劣质车厂也将难以生存,竞争的结果会让行业整体水平得到进步。但相对于完全靠市场来规范行业,不如加强监管,或者是制定更科学的监管方法才更有效,例如一些自主品牌无底线的抄袭行为,我们的部门是不是要管一下?一些合资品牌换个logo就当自主品牌卖的行为,我们是不是要继续无视?
郭正浩 开放股比受影响的其实不只自主品牌,一些海外品牌要是心一横来个整厂投入,例如一汽大众变成大众占主要股比,再加上后市场与材料制造端的涌入,影响的不只是自主品牌了,而是整个产业。这种外资大量涌入的现象虽然有助于市场茌技术端上的发展,但相对地对于本土人才或是企业将会起到更严重的打压作用,长远来看非常不好。
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将由谁起主导作用?
何健峰 起到真正主导权的是关注市场发展的企业,真正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汽车企业。入乡随俗、入庙拜神这是一句老俗语,没错,中国汽车市场就是这么一个强势的市场,谁站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头浪尖,谁就能够主导了。
陈鑫 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至少受到市场、能源、环境、交通、经济五个因素的影响。其中,除能源问题以外,其它基本都是有利于汽车发展。目前,汽车领域正处于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更替的时代,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而抓住机会的关键还是自主创新实力。
阮锦程 今天很多合资品牌也推出了自主品牌,但它们却无法成为主流,因为它们在合资过程中日子过得太好,已经失去了竞争能力。相反像长安、奇瑞、吉利这些品牌,虽然经J力过弯路,但却是自主品牌的主流。我们太自信了,其实不虚心向别人学习,是因为差距实在不小。
但如果没有竞争,没有规范的制度,继续允许落后的产品占着市场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最终会后悔的。
何连山 永远都是市场才是主导,政府的控制只会让我们时光倒流回到计划经济的年代。
郭正浩 现在市场已偏向饱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意识更多也更重,同时交易过程也越来越趋向透明化,汽车厂家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忽略消费者、忽略市场反馈。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中国车市虽然还是以汽车厂家为主导发展方向,但跟消费者之间的角力已趋向平衡,未来则会越来越侧重于消费者这端。
重新审视这二十多年的发展经过,市场换技术的做法有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何健峰 市场是否真的能够换到技术?核心技术依然是遥不可及,只不过是让各大自主品牌认识到造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个庞大体系的结晶品,是一件没有捷径可走的事而已。至于合资自主品牌获取技术,没错,这是一种说法,但脱离了外企的技术支持后还能够做出什么花样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市场换技术某种程度上只是在白欺欺人。
陈鑫 “以市场换技术”无法解决最重要的自主创新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自然会导致国际竞争力薄弱。表面上蓬勃的发展造成了社会浮躁,很少人愿意老老实实在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和制度建设上下工夫。虽然这些见效慢,但那才是真正的底子。
阮锦程 最初几年来看,这个政策是对的,因为我们完全不懂,合资是得到技术的唯一途径。但后来的发展变了味道,我们合资企业日子过得太好了,完全没想学习的问题,只是关注如何在合资中赚钱。相反当时的我们却对自主品牌进行打压,错过了让自主品牌成长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