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下午,我一路跟随廖晓义到了山东省曲阜孔子文化园。当晚,和她一起住在园中新建成不久的国学中心书院宿舍里。
第二天早上,书院负责生活的史老师来叫大家吃早餐。她只有5岁大的儿子牛牛也一起跟了过来。牛牛特别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也爱动。
从宿舍去食堂,有一条沿人工湖畔而修的蜿蜒小路。廖晓义选择小跑前进,牛牛也就跟着跑了上去。一老一少两人边跑边笑,其乐融融,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婆孙俩在嬉戏。
“妈妈,廖老师是一个很快乐的人。”待停下来,牛牛一本正经地告诉史老师,惹得廖晓义和一旁的人哈哈大笑。
在食堂,我们见到了书院的王院长。他已经辗转山西、云南、山东各地讲授了20多年儒学。他向我描述了他眼中的廖晓义。
他说:“廖老师表面上看起来和我不识字的母亲一样,是一个农村老太太,但是,和她交谈之后,你会发现,她的格局很大。她是那种扛得起锄头、也上得了国际讲坛的人。”
跟廖晓义进村,见着了村里的大娘、大婶们,见着了廖晓义与她们谈笑风生地拉家常的情景,就知道王院长所言非虚。短发花白,身穿花棉袄,眼前的廖晓义,很难让不知情的人联想到她十五年前站在“苏菲奖”领奖台上的模样—当时,她黑发齐肩,眸如星闪,身着一套西式裙服,端庄优雅。
采访是从村里回到国学中心书院宿舍后做的。她极不喜欢谈论往事,常说着说着就有些不耐烦:“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说来干什么?我关注的是正在做的事情,请你理解我,好吗?”
她是一个直性子的人。在一旁听她和社工通电话,更觉如此。她说话从不绕弯子:“都要打仗了,你还跟我说这不行、那不行,是你自己没听明白??”
“和廖老师一起工作压力会不会特别大?”采访结束后,我发了一条短信给刚刚和廖晓义通过电话的社工。他回答说:“要承受压力,但是,她是个变化体和多面体的交集,跟着她能学到不少东西。”
《廖晓义进村》作者:徐会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