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格局变化在即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云计算,开源,软件定义存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4 14:37
由于云计算、开源、软件定义存储等新技术趋势的出现,存储行业面临挑战甚至颠覆,其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在存储行业,市场领先的五六家厂商从没有遭遇过真正的挑战。不过,未来可能不同了,新技术趋势的出现将使存储格局发生变化。
存储的未来与云计算
存储格局变化的第一个原因归结为云计算,具体指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巨头提供的公共云。公共云的潜在好处众所周知,不再赘述,总之一句话:如果你将工作负载移到云端,只要为实际所需的资源付费。云计算“立即提供”的可扩展性让企业IT变得非常灵活。
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工作负载移到云端,这股潮流看起来可能不会止步。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预测,在未来五年,公共云中运行的工作负载年增长率会达到44%。也正因为如此,Gartner的分析师Arun Chandrasekaran说:“将工作负载移到云端后,存储需求自然减少,所以势必会对存储行业产生影响。”
当然,大多数企业还不会将ERP系统或关键数据库应用系统移到云端,但备份和其他第2层及第3层应用系统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会移到云端。当然,移到云端的那些工作负载仍需要相应的数据存储系统,可对存储厂商来说的坏消息是,用户不会向它们购买存储系统。Chandrasekaran指出,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不是向老牌存储厂商购买存储系统,而是自行构建。
Facebook等大规模互联网公司和开放计算项目等正在推动这类提供商开发大型云级存储系统,许多公司可以利用成本低廉的构建模块(包括大众化磁盘驱动器),自行组装这种存储系统。这些构建模块取代了传统存储厂商的大量产品。
开源、闪存和SDS
存储格局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开源存储解决方案大行其道。Chandrasekaran说:“这些并非新的解决方案,但发生变化的是,一些基础和框架,如OpenStack和Hadoop,现在已准备就绪。”他指出,这些都基于大众化服务器或直接连接存储(DAS),比如Hadoop就主要立足于DAS。
这种大规模可扩展开源存储软件日益应用于生产环境,它势必会取代传统存储厂商的产品。
第三股颠覆力量是基于闪存的存储。现在许多传统厂商积极接受闪存技术,不过,闪存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渗入到大规模存储环境中,比如云服务提供商运营的环境。闪存是颠覆性技术,它可以取代大量使用磁盘的传统方案。Chandrasekaran指出,提供闪存功能常常是传统的存储厂商,“许多闪存由老牌厂商部署,那是由于它们审时度势,积极采取措施,以免受到业界冷落。”
第四个原因归结为软件定义存储(SDS),以及软件结合大众化硬件后功能变得异常强大,再也不需要硬件层智能。英特尔已在x86架构方面进行了创新,让英特尔处理器可以处理所需的繁重任务。Chandrasekaran说:“这催生出一批新的初创企业,它们能致力于软件层,迅速走向市场。”他指出,开发新产品对这类初创企业来说容易得多。“事实上,像红帽或VMware这些厂商在存储方面没有遗留产品,没有老牌厂商创新遇到的困难,因此,很容易通过软件进入到显眼的位置。”
不过,软件定义存储给老牌存储厂商带来了棘手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会导致“性能趋同”(performance convergence)。如果所有存储系统都基于大众化硬件——包括英特尔至强多核处理器,而不是精心研制的专有ASIC,而且所有存储系统都在加入固态硬盘,那么想做出存储性能远胜过竞争对手的产品变得更困难了,这也意味着厂商们更难证明自己销售的系统为何价格要高出一截,除非它们能提供其他厂商所没有的创新、实用的功能特性。
“压缩差异化”影响未来
存储厂商现在还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Chandrasekaran所说的“压缩差异化”(compressed differentiation)。之前,厂商们可以将新功能添加到其存储系统中,然后在竞争对手迎头赶上之前,享受几年的领先优势,而软件越来越重要则意味着,厂商们只能寄希望于三四个月的领先优势,之后竞争对手就会赶上来,推出相似、甚至更出色的功能特性。
如果这样,那么存储用户就没有多大的动力来变换存储供应商,以获得“杀手级”存储功能。他们很可能等待几个月,待他们的供应商迎头赶上来。这一切对老牌存储厂商来说意味着什么呢?ESG分析师Mark Peters说:“传统的SAN前途有限,将大部分数据集中存储在云端需要几年?我们认为不出十年。”
在2014年5月召开的Gartner IT运营和数据中心峰会上,Chandrasekaran概述了存储行业在较长远的未来可能出现的诸多结局,包括:市场份额领头羊丢失的份额最多;产品线齐全的厂商前途不妙;小公司被挤压;小公司变得更灵活,被认为提供了更多的价值。虽然判断这些场景中哪些属实还为时过早,但他对老牌厂商短期内的前途倒是要乐观一些。他说:“我认为,五年内,SAN仍会用于第1层工作负载,许多客户会继续购买SAN。但厂商们想获得高于个位数的增长率很困难;在一些行业领域,增长率会接近零。”
说到非关键任务型工作负载,老牌厂商面临的前景较为黯淡。存储专业人士普遍保守,所以不会很快进行任何转变,不过随着他们对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及其他开源系统越来越有信心,势必会加快由大牌专有系统改用开源和云解决方案的步伐。
对厂商来说的好消息是,客户想退出其生态系统环境将面临障碍,其中有几个原因决定了客户可能会继续选择它们的产品。Chandrasekaran指出:“各大存储厂商与关键的企业独立软件开发商(ISV)有关系,客户购买的很大一部分存储系统归结于工作负载。所以,厂商们会力求通过工作负载层面的差异化,避免被客户冷落。”他说:“系统厂商无法孤立地看待存储,他们需要在存储领域参与竞争,因为要是没有存储解决方案,他们就缺少融合理念或策略。”
沈建苗 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