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危与机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业,降息,平安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3 16:02
净息差受到存款成本上升和收入下降的挤压,持续了一年多的不良资产上升趋势仍未缓解,重重危机中的银行业如何破局。
银行陆续公布了2014年年报,正如市场所预测,上市银行整体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大银行甚至滑落至个位数,银行业绩高增长的好时光暂告一段落。根据已披露的银行年报信息,业绩增速较快的是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同比分别增长30%和14.9%),增速相对较低的是中信银行,同比增速仅为3.9%。
对2014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进行归因分析可知:整体规模增速贡献净利润增长8个百分点,利差提升正面贡献1.5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贡献3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的下降贡献3个百分点,而计提的拨备损失增加负面贡献9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在非标资产增长受限的情况下,规模增速虽然贡献度有所下降,但仍是银行净利润增长的最重要的正面因素,也将是未来银行净利润保持正增长的重要支撑;而监管对银行手续费收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消退,成本收入比的改善对银行净利润增速的贡献度在逐步上升。
虽然2014年11月的非对称降息叠加存款上限打开对银行息差影响有限,但两次降息对息差的负面影响将在2015年一季度得以体现。同时,目前宽松的货币市场利率环境,将使银行同业负债的成本出现明显下降,这将抵消部分存款成本上升带来的息差压力。
不良资产较快增长的风险已显露无遗,银行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加大拨备计提,以平滑业绩增长,这是银行业绩增速普遍下滑的重要因素。
2014年上市银行拨备前利润增速为16%,拨备后的净利润仅为7%,主要是各家银行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一方面,不良率尤其是大行的不良率在四季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在四季度加大拨备以做低2014年的基数,从而平滑降息对2015年净利润的冲击。2015年拨备对净利润边际上的负面影响将低于2014年。
净息差小幅上升背后
如果按照生息资产期初期末简单平均估算银行业的净息差,在2014年三季度环比增加4个BP之后,四季度继续呈现4个BP的上行趋势。按照期初期末平均余额的方法对银行息差上行的因素分解来看,主要原因来自于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以及银行生息资产结构的变化。
银行存款端的定期化趋势短期看不可逆转,加上利率市场化的长期趋势,存款成本重回长期上行通道已毋庸置疑。尽管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但2014年全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仍上升3BP,这显示了银行业较强的资产负债调整能力。两次降息对息差的负面影响将在2015年体现出来,有机构预测2015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将收窄12BP-14BP。
银行生息资产出现正增长,主要体现在非标资产的收缩上。2014年非标监管仍然较严格,使得原本表内非标占比较高的银行继续收缩同业资产。由于各家银行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风险偏好度已出现明显分化,主要表现对表内外非标资产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同业资产压缩幅度较大的是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而光大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四季度加大了同业资产的配置。银行表内非标资产占比已从占比较多和较少两个极端,向行业平均水平一致收敛。
在央行流动性实质性宽松和银行信用风险偏高的背景下, 2014年四季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上市银行普遍加大了对债券的配置,其中环比增速较为明显的是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占生息资产的比例较三季度分别提升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同业监管使得部分银行继续将非标资产由同业资产项下向应收款项下腾挪。
另外,监管负面冲击在2014年也得到缓解,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速有所反弹。根据不完全统计,上市银行2014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15%,其中大行增加6%,股份制银行增加39%,增速居前的是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同比增速分别为66%和54%,同期农业银行手续费出现负增长(-4%)。
股份制银行手续费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银行在理财、投行业务领域,因此,投行及非标投资增长明显的股份制银行获得了超越行业的增速。而大银行在下半年受到《商业银行价格管理办法》的影响,其三季度的手续费增长承受到巨大的压力,单季同比下降1.3%。进入四季度,大银行通过大力发展理财、投行业务等措施,手续费监管的负面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四季度大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同比增加7%,其中工商银行增加18%,中国银行增加15%。
在经营业绩压力逐步上升的环境下,银行在2014年明显加大了自身成本管控的力度。四季度行业平均成本收入比为38%,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上市银行中下行最快的是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而交行则出现了5个百分点的上行。在经济和整体行业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未来银行业仍会继续积极主动地管控成本。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下,银行也在加大互联网化的投资,原本成本投入较高、开设周期较慢的综合型物理网点铺设速度明显下降,转变而来的是增加新型的专业化、社区化、直营化的网点,以点带面的同时加大全自助型的机具铺设,以节约人力成本。通过引入更多低成本的新型营业网点、社区银行、直销银行等新业务形态,通过积极触网,实现线下业务线上化,网下业务电子替代率逐年提高,以降低人工成本的投入,提升经营效率,这已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不良生成率仍在高位
2014年银行业不良资产一直呈现加速上行的态势。2014年四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增加10个BP到1.21%,其中大银行的不良率上升超预期,环比增加11BP,农业银行的不良率单季上升25BP。若加回核销及处置的不良资产,我们估算四季度银行业的不良净生成率年化达到122BP,较三季度环比提升41BP。
虽然四季度银行加大了核销转让力度,但由于四季度年化后的信用成本为99BP,远低于当季的不良净生成率122BP,使得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环比仍小幅下降了13个百分点。行业的拨贷比环比略增两个BP到2.69%。
分银行来看,各家银行在2014年四季度不良净生成率年化后虽普遍出现上升,但已经可以看出银行间的分化。大银行不良上升幅度略超预期,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农业银行,不良净生成率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出现一定的分化,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的不良净生成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不良生成率较三季度保持了稳定。
大银行的不良率在四季度超预期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资产压力已经由中小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下半年以来,大银行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率上升幅度远高于上半年,也远高于同期的股份制银行。从我们近期了解的情况来看,2015 年一季度以来,银行真实不良爆发的趋势并未有明显的缓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仍在蔓延和恶化。
除了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余额这两项相对静态的数据,贷款迁徙率则能动态地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数据显示,除了平安银行,其他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都出现了明显上升。
截至2014年年底,光大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同比上升明显,由2013年末的1.77%升至4.08%,增加2.31个百分点,增幅达到130.5%;中信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由2013年末的1.51%升至2014年末的3.21%,同比增长112.58%。此外,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以及其他上市银行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亦出现了不同幅度上升。
由此可见,正常类贷款迁徙率的上升将进一步加大未来一段时间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如果未来经济出现进一步下滑,那么将有更多的正常贷款转为不良贷款,从而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压力加大。在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提升的可持续性将面临考验。
在不良压力挥之不去的背景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数据成为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上市银行2014年末拨备覆盖率普遍下降,为上市银行抵御风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中,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最大,由2013年末的259.74%下降至2014年末的182.20%,下降了77.45个百分点,同比减少29.85%。浦发银行紧跟其后,2014年末的拨备率为249.09%,同比减少22.07%,不过该行拨备覆盖率数据在同业中仍处高位。
近期,银行虽然面临诸多利好,地方债务置换、混业分拆以及流动性改善等主题催化可盘活银行的存量资产,带来价值发现和重估,但在经历两次降息之后,银行在2015年的业绩增速将仍缺乏超预期的可能,而不良资产上行的风险却并未看到拐点。由此,银行股投资重点将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