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沙之“战”

  提到沙漠,大家常会联想到满目荒芜的景象和风卷尘起的沙尘暴,似乎“一无是处”,还常与另一个词“荒漠化”相混淆。其实,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沙漠何处安家

  沙漠,一般是指地表完全或部分被流沙覆盖、植物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五大洲中,其中四大洲都有沙漠分布。受气候影响,沙漠集中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南半球沙漠从大西洋沿岸的卡拉哈里、纳米布沙漠开始,通过印度洋,经澳大利亚沙漠,越过太平洋到达南美的阿塔卡玛沙漠;而北半球沙漠从大西洋沿岸的撒哈拉沙漠开始,越过苏伊士运河,过红海,经阿拉伯沙漠,通过伊朗、阿富汗、印度塔尔沙漠,越过太平洋,到达北美西南部。我国和中亚的沙漠,由于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沙漠分布区北移,集中在北纬35°~50°之间。

  沙尘的功劳

  人们旧的观念中,沙尘暴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其所到之处,往往造成土壤贫瘠,沙化加剧;农田、民居、道路被埋,设施被毁;空气污染,人畜病亡……然而,同样是沙尘暴,也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

  随风飘舞铸就沃土

  早在人类文明出现在地球之前,风孜孜不倦地搬运沙尘,在陆地上造就了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肥壤沃土。中国的黄土高原即是250万年来北半球的西风带搬运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沙漠和戈壁上的沙尘堆积而成的,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随风而行的沙尘中,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2002年3月20~22日,一场特大沙尘暴席卷北京,给北京的土壤带来了大量天然有效的物理肥料和化学肥料,丰富了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钙、镁、硼等元素,改良了日益退化的土壤。

  大漠荒凉之中蕴含着大美

  壮观的沙漠风景有时候会让人叹为观止,心驰神往。譬如有“上帝画下的曲线”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绵连起伏,如同波浪,有雄浑苍凉之美。唐代诗人岑参就曾吟唱沙漠“黄沙西海际,百草北连天”;王维也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塞外沙漠的壮美风光。

  漂洋过海 补给海洋生物

  沙尘漂洋过海时,部分随大气沉降进入海洋,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其中的氮和磷可明显促进海洋初级生产力,高强度的输入则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的暴发性增长。此外,全球海洋面积中,约20%是高营养低叶绿素海区。在这些海区中,铁元素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含有大量铁元素的沙尘气溶胶沉降入海,促进了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被称为沙尘的“铁肥效应”。地球上50%以上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的浮游植物进行的。浮游植物的增加,除了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同时也固定了更多的碳,进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以减轻全球变暖效应。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越过大西洋,为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据科学家最新估算:每年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有约2770万吨被吹到亚马孙盆地,沙尘中所含的磷约22000吨,可大大“滋润”亚马孙雨林的土壤。

  云霄嬉戏 调节气候

  沙尘对气候变化还有其他影响。比如,飘浮在大气中的沙尘,白天像一把巨大的阳伞,遮住阳光,使地面温度降低,减缓气候变暖,此为“阳伞效应”;沙尘气溶胶可作为云的凝结核或冰核,通过与云的相互作用,改变云的物理特性、光学特性、生命周期和云量,增加区域降水,此谓“冰核效应”。

  逢酸必诛 降低污染

  沙尘中携带的碳酸盐和可溶盐是碱性碳库的重要来源,其氢氧根离子可与大气中工业排放的大量酸性离子发生中和作用,减少酸性污染物溶于雨雪形成的酸沉降,此谓沙尘的“中和酸雨效应”。我国南北方的工业酸性污染物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专家分析,北方的沙尘天气功不可没。

  糟糕的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气候和人为等多种营力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机器的助力下,生产力飞速提升,人口暴增,人们改变了对大自然的态度,也任性地重绘着自然的模样。宽容的大自然并未溺爱年幼的人类,而是以事实说话,娓娓地提醒人类规范行为。人类的不当行为加剧了荒漠化,出现了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干旱缺水、气候变暖、灾害加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干旱区的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荒漠化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

  目前,我国的风沙灾害依然严峻,沙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其特点有二:一是基数大、分布广。我国有170多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需要治理,30多万沙化严重土地亟待治理;除香港、澳门、台湾、上海外,其他各省、区、市均有分布。二是程度重、危害深。荒漠化程度超过七成为中度及以上,治理难度巨大;沙埋铁路、公路、灌渠,危及城镇、村屯、草场、农田,沙暴肆虐等灾害常有发生。

  我国防沙治沙措施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近30年来,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1978年)、全国防沙治沙工程(199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0年)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使大约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修复,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过去10年沙化土地呈现出负增长。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具体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

  霾和沙尘有关吗?

  霾中大约有10%的颗粒与沙尘相关,各地有所不同。就治沙而言,如果把沙尘源控制好了,霾也能相对减轻,沙尘暴更能大幅度减轻。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10年间,植被覆被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沙化土地减少了30%;风沙天气明显减少,强沙尘暴天气已极少发生。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沙尘,那我国就没有了黄土高原,也就没有了沃野千里的黄淮海平原;更没有了生生不息的海洋生物和我们每天享用的海鲜;亚马孙雨林更是失去了绿色的光泽。这可真是“以天为本,沙漠有功;以人为本,沙漠有过”!

  撰文/万志红、卢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