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风“疾”雨 谨慎前行

  3月3日,一支小小的青蒿素搅乱了内蒙古平静的夜空,没有这支小小的青蒿素,小刘佳就不能战胜疟疾——这一在中国已消逝很多年的传染病恶魔。

  那什么是疟疾?它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让我们先听听疟疾的罪魁祸首疟原虫的自述。

  我是小小疟原虫

  我是小小疟原虫,但我不是一条虫,虫子多复杂,我只是一个处于生物链最底端的单细胞、寄生原生动物。历经千百万年,我们繁衍出一个很大的家族。其中有四个骁勇善战的大将,分别是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他们不但能寄生在动物体内,还能通过按蚊传播并寄生在人体内,从而导致恶性传染病——疟疾。

  我们的大部队主要在非洲,一小部分在东南亚,其余分布在全球其他地区。中国的云南、海南、贵州、安徽等地也是我们的小根据地。

  我们是怎样让人类饱受疟疾之苦的呢?当我还是一个疟原虫孢子的时候,趁我所寄生的雌性按蚊叮咬人类之机,我就随按蚊的涎液进入人体末梢血液,约经30分钟随血流占领我在人体的第一个地盘——肝细胞。

  在肝细胞这个温暖舒适的安乐窝里,我完成了我“虫生”的第一次繁殖蜕变,此时我有了成千上万的子子孙孙——疟原虫裂殖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终于肝细胞不堪重负而破裂。我便带领子孙们越过巨噬细胞的重重障碍,占领另一片更为肥沃的土地——红细胞。

  在红细胞充足的养分补给下,我们继续裂殖,茁壮成长,最终变成我们在人体内的终极形态——疟原虫雌、雄配子,并撑破红细胞在血液尽情遨游。此时,人类的身体才开始发觉有异物侵入,大量的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引起人体发热。

  当雌性按蚊刺吸我们所在的人类的血液时,在红细胞内发育的各期原虫随血液入蚊胃,仅雌、雄配子体能在蚊胃内继续发育成长为子孢子。当受染蚊再从人体吸血时,子孢子即可随唾液进入人体,又开始在人体内发育,周而复始……

  听完疟原虫的自述,我们对疟疾的认识是不是更深一步了呢?针对疟疾,我们可以实行哪些防治措施呢?

  疟疾的预防

  防止疟疾要抓住隔离传染源、彻底灭按蚊、搞好个人防护、切断传播途径这几个基本环节。隔离传染源,就是隔离病人,使其他人免收疟原虫的侵害。

  彻底灭按蚊需要我们搞好环境卫生,包括清除污水,改革稻田灌溉法,发展池塘、稻田养鱼业,室内、畜棚经常喷洒杀蚊药等。

  就个人防护来说,首先要做到夏天不在室外露宿,睡觉时最好要挂蚊帐;白天外出,要在身体裸露部分涂些避蚊油膏等,以避免蚊叮等等。其次要积极锻炼和接种疫苗,提高抵抗力和免疫能力。

  最后是切断传播途径。相较处于亚热带的中国,疟原虫更青睐温暖潮湿的热带,所以在医学发达的现代中国。疟疾已不足为患。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东南亚、中南美洲一些疟疾高流行地区也常为国人旅游之地。而来自无疟疾地区的无免疫力旅客在感染后病情会特别严重。若进入高疟区,必须在两周前开始服药预防,持续到离开虐区6~8周。

  疟疾的治疗

  要达到“补救”的最佳效果,重中之重就是“快”——“快速发现,快速诊断,快速治疗”。

  要做到快速发现,首先要了解疟疾的症状。4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随后进入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随后温度持续上升达40℃,头痛加剧并持续3~4个小时,此时下丘脑发出发汗的指令以使体内降温,进入发汗期,温度会恢复正常,机体的不适症状也随之消失。最后经过一个短仅数小时、多则几天的间歇期,机体又开始重复上述症状。

  经诊断为疟疾后,需快速治疗。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青蒿素类的药物,被视为是可能解决疟疾难题的利器。其安全性高,作用速度快,而且对于不同阶段的疟原虫都有作用。

  面对疟疾这种生命力如此顽强的敌人,我们要把预防做在前头,把疟疾除在源头,一顶蚊帐,一份在意,远离疟疾。

  撰文/于京艺 绘图/心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