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那屋顶上的时光
- 来源:37°女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帕克那屋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08 15:35
这样的小镇,让我感觉安然、舒适。
因为不喜欢热闹,我选择了一家名叫帕克那的旅馆住宿,我喜欢它的木质房子、露天茶馆里氤氲的香气,以及老艺人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夜晚,在院子里仰起头,便可看见天井里那几颗调皮的星星。
这样的静谧,让我彻底远离了尘世喧嚣,也让我终于有机会沉下心来,思索过往、净化心灵。
吃过晚饭,我叫了一杯菊花普洱,便沿着木制楼梯来到屋顶上。在那里,我可以和夜空中的星星距离更近一些。看着澄澈的夜空,我心里异常安静,静得似乎可以听到远在玉龙雪山的冰川融化成雪水的声音。
正当我沉醉其中时,木制楼梯“嘎嘎”地响了起来,接着,走上来一个40岁左右的外国男人。他手里抱着一把吉他,与我相视一笑,而后就坐到了对面的屋顶上,低头拨动着吉他。
瞬间,帕克那的屋顶上,吉他声悠扬且充满诗意。那是一首我从没听过的曲子,外国男人不知疲倦地弹了又弹。
我不敢轻易打扰他,所以没有叫服务员,自己轻手蹑脚地下楼要了一杯菊花普洱,又轻手蹑脚地来到屋顶上,端着茶杯向他走去。
“您好,冒昧地问一下,这是什么曲子?我以前从来没听过。”我用蹩脚的英语搭讪。
外国男人淡然一笑,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对我说:“在别的地方,您肯定是听不到的,这首歌是我妈妈的原创。45年前,在这个屋顶上,她用这把吉他作出了这首曲子。”
“您的母亲45年前就来过这里?”我惊讶地望着外国男人。
外国男人接过我送的茶,道谢后,邀请我坐下来。而后,他打开了话匣子——
是的,45年前,我妈妈一个人来到中国,在这家旅馆与一个名叫布朗的男人相遇并相爱了。布朗是个画家,来束河写生。妈妈的吉他弹得很好,他就是顺着吉他声走进了妈妈的世界。他们在束河玩儿了整整半个月,直到他们的钱只够买返程的票。
布朗是威尔士人,家境一般,靠给装饰公司画一些艺术装帧图为生。尽管这样,回家后妈妈还是冲破重重阻力,和他结婚了。
婚后,他们约定每年来一次束河,一方面为了方便布朗写生,另一方面也可以追忆旧日时光。每次他们来,必定住这家旅馆,而且都会在这个屋顶上依偎着坐一坐。
某天,夕阳西下时,妈妈看着余晖中的布朗,写下了我刚才弹奏的那首歌曲,曲名就叫《帕克那屋顶上的时光》。
两年后,布朗终于有机会去伦敦开画展,主题也是《帕克那屋顶上的时光》。布朗的画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所有画作瞬间被抢购一空。
有钱后,布朗在威尔士郊区买了一套房子给妈妈。地点是妈妈选的,她说那里远离市区,幽静安宁,像极了束河的帕克那旅馆。
后来,布朗的画越来越值钱,他便和妈妈在威尔士郊区捐建了一座希望小学,小学的名字叫“帕克那小学”。布朗还想让妈妈做音乐老师,教会学校里的孩子们唱《帕克那屋顶上的时光》。
筹建小学的日子很辛苦,布朗和妈妈前前后后忙了将近一年。期间,他们几乎卖光了家里所有的画,还费尽周折贷了很多款。小学竣工时,布朗昏倒在工地上——因过度劳累,他心脏病复发,最后因心脏衰竭离开了人世。
布朗是微笑着离开的,临终前,他让妈妈答应他两件事:一是再弹一遍《帕克那屋顶上的时光》给他听;二是找一个有爱心且爱妈妈的男人结婚,把帕克那小学继续办下去。
后来,妈妈结婚,然后有了我。我22岁时,被妈妈送到中国留学。那些在中国学习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来到丽江,来到束河,却始终不知道,45年前的玉龙雪山下,曾经发生过那样一段浪漫的故事。直到上个月,妈妈在帕克那小学后院的躺椅上,沐浴着阳光给我讲述了当年那段美好的恋情,她告诉我,等她去世后,我一定要到束河来,找到帕克那旅馆,代她在这里多弹几遍《帕克那屋顶上的时光》。她说,当我弹奏时,远在天堂的她和布朗一定都能听得到。两周前,妈妈沉睡着离开了人世。我真的希望,我的琴声,他们都听得到……
故事讲完了,月亮已经悄悄升起。皎洁的月光下,我看到,外国男人的眼里有泪花在闪烁。那一刻,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恳请他:“能不能再给我弹一遍《帕克那屋顶上的时光》?”
(孟宪忠摘自《博爱》欣生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