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丝绸产业集群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丝绸,吴江鼎盛,达利
  • 发布时间:2015-04-15 15:14

  我国丝绸业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世界的生产中心,规模总量占据世界第一,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业,更是长久以来农民致富的途径。两次APEC会议,国家领导人服装均使用丝绸来定制,足见丝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历史上有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而今,国家又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系统工程,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以丝绸为载体,实现共同繁荣。

  顺应历史变革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自身格局的调整,以及世界经济的影响,丝绸产业的产业结构形成了梯度结构的变化,从沿海到中部、以及中西部地区,如今这一结构变化形成了互补的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变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另外,丝绸产业由传统的原料型为主的产业,变成以终端产品为主的产业。且随着整个产业不断发展变化,丝绸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直至产业呈现更加合理布局。”钱有清谈到,也正是在这一变化调整中,纺织产业呈现出集群式发展,丝绸也不例外,这也是丝绸所形成的一个发展趋势、特色。

  丝绸由过去的以城市为主的生产加工体系,转变为以集群或单个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回顾历史,过去工业生产重点城市如浙江杭州、嘉兴、湖州,江苏苏州、无锡,广东佛山等地方是丝绸产业比较集中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南充,山东淄博、烟台也是如此。“过去我们称之为丝绸工业重要生产城市。随着结构调整,特别是国企三年改革脱困,这些重点城市发生了很大变化。”钱有清说,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转移,由江苏向苏北转移,广东向粤北转移,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随着产业转移,市场经济发挥了更大作用,逐步形成以集群为中心的群体格局。

  优势企业表现突出

  而今,四川南充丝绸、浙江桐乡蚕丝被、嵊州丝针织、广西蚕茧等都是大家朗朗上口的集群代表。

  据了解,四川南充发挥以城市为主导的核心作用,绸缎生产达到3000万米,在国内居于第一位;桐乡的蚕丝被拥有集养蚕、制棉、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蚕丝被产业链,成为中国蚕丝被风向标的产地;嵊州丝针织产品通过过硬的产品品质与最潮流的设计,在世界享有知名度。此外,湖州周边的绸缎加工企业较多,也呈现出了集聚式发展。而从地区分布特点来看,广西蚕茧连续9年蚕茧产量居全国之首,为丝绸企业提供了更多优质蚕茧。

  然而,钱有清表示,与其他纺织产业集群不同,丝绸产业目前依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来组成的特有的发展模式。

  优势企业、集团代表在丝绸产业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近年来,丝绸新品开发成效显著,这些成绩都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努力以及协会的支持。时隔十三年,丝绸华服再次登上APEC峰会历史舞台,吴江鼎盛、达利(浙江)等企业充分发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织造工艺开发高端优质真丝男装和女装面料,制作的“新中装”伴随着各国领导人闪亮登场,赢得了世界的高度关注;浙江嘉欣丝绸、米赛等单位开发的丝针织系列服装,浙江金富春、江苏华佳等公司开发的真丝复合纤维面料,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大大提高了传统丝绸产品的服用性能和产品档次;丝绸之路集团、淄博大染坊、南充伊格尔等企业开发的特宽幅真丝提花家纺面料,成为富安娜、罗莱等大牌家纺企业丝绸面料主要供应商;万事利集团引入法国高端品牌“MARC ROZIER”,并聘请国际高端设计人才,为自主品牌迈向国际化做出了典范。

  钱有清表示,一个好的企业可以带动周边的企业,这样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是符合丝绸依据市场发展的规律所形成的。可以说,这些企业在丝绸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2014年,丝绸产业在新产品开发、营销渠道拓展、科技研发等方面亮点频现。然而,受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等方面影响,丝绸产业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表示,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2015年,丝绸协会在以往基础上,继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为企业解决切实困难,服务好企业。

  市场化发展方向是一个不二的选择,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坚持以产品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并坚持丝绸文化为积淀。杨永元表示,2015年,中国丝绸协会将紧紧围绕行业改革和发展,突出以“坚持服务宗旨、坚持改革发展、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不断创新”为抓手,着力提升协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继续贯彻落实商务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十三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商务部高档标志市场化建设和生丝电子检测国际标准项目实施,开展多层次的行业活动,践行服务宗旨,当好政府部门参谋和助手等。

  典型案例

  活力南充

  南充具有两千多年的丝绸历史,素有“绸都”美称,在中国丝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南充市产桑蚕丝2000吨、丝织品3500万米、服装310万件(套),成为国内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丝绸总量居四川省第一,服装产能居四川省第二,丝织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集原料供应、织造、染整、服装及家纺用品、出口贸易,科研教学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南充通过一系列工作,打造绸都品牌,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无限活力。首先是着力项目建设,强化了交流合作。南充投资50亿元,打造了2.45平方公里航空港都京丝纺服装专业园区,依托园区发展,南充目前已建设成西南地区最大丝纺服装生产基地;二是校地联手谋项目。与苏州大学合作建成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室南充研究中心,目前向国家申报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项目32个。与法国海外事务所签订《南充中法丝纺服装产业联盟意向合作协议》,引导70户规模以上丝纺企业与法国服装设计企业、顶级设计师加强合作等。

  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了产业转型。南充研制出全国首台智能化自动养蚕机和高效节能环保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技术水平、机械结构和智能化调控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市场占有率达到70%。此外果桑发展助农增收。与龙头企业合作,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发展桑叶茶、桑叶粉,桑枝食用菌等,大幅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其中,四川省南充尚好桑茶有限公司一直坚持“科技就是生产力”,积极与四川省蚕研所、西南大学蚕桑产业科技团队寻求合作,并将桑叶与传统制茶工艺有机结合,与茶机制造商共同研发桑茶生产专属设备,已向国家申请“桑叶茶揉捻盘”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桑叶茶杀青”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等五项国家专利。

  狠抓技术改造,培育了系列品牌。近年,南充丝纺服装企业投入近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创建科研平台。国家干茧公正检验南充实验室、国家蚕桑技术体系实施与机械功能研究室、国家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先后落户南充。南充拥有16件丝纺产品获得自主品牌,其中丝绸类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高档丝绸标志产品3个。

  立足国际国内,拓展了发展市场。目前,南充市20户丝绸企业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等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开设南充丝绸专卖店150个,部分丝绸企业在美国、意大利、德国、巴西、印度等地设立营销办事处,每年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型丝绸博览会、交易会50(场)次。25户丝绸企业每年电子商务交易达10亿元。

  创新文化载体,提升了南充形象。先后投入1亿元分别在深圳“中丝园”建设“中国绸都南充丝绸精品馆”展示区,以及“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公园、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景点。打造中国绸都六合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阆中蚕种场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桑博园和蚕桑文化博物馆。依格尔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设集丝绸文化、产品展示、互动体验一体的中国绸都南充“丝绸博物馆”等。

  今年是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美誉十周年,南充市委明确提出“要把南充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的发展目标。南充将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南充“绸都品牌”。

  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1~10月,413家规模以上缫丝绢纺企业丝产量13.6万吨,同比增长7.19%,其中40家绢丝企业绢丝产量0.96万吨,同比下降5.8%;277家规模以上织绸企业绸缎产量5.97亿米,同比下降0.31%;122家蚕丝被企业蚕丝被产量2018万条,同比增长1.37%。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18.28亿元,同比增长7.53%,增速较2013年同期下降6.2个百分点;利润49.32亿元,同比增长6.42%,增速较2013年同期下降了25.1个百分点。行业经济出现了增速放缓的态势。来自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10月,全国真丝绸商品出口25.98亿美元,同比下降12.4%。

  本刊记者_李芳 通讯员_李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