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智能电视系统发展之路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智能电视,移植,五花八门,回归简约
  • 发布时间:2015-04-27 15:01

  坎坷的电视机智能化道路

  智能电视系统的第一阶段:移植

  首先,我们应该对智能电视机下一个定义,所谓智能电视机,在当下是指安装有智能系统的电视机,而我们在众多科幻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可以声控,能够感知用户行为的类似产品也可以被称之为智能电视机,只是那种形态的产品需要攻克的技术那关太多,成本也不菲,因此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下评价一款智能电视机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具备智能化的操作系统。

  按照现在通行的标准,智能电视机所具备的系统必须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使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安装相应的应用,同时还能方便地管理各类资源。由这个标准,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智能”标准,实际上是由PC端的操作系统概念衍生而来的,只是更加开放而已。在并不遥远的过去,PC智能化的道路始于硬件以及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稍后,用于移动设备智能化的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和Palm OS的推出,刺激了Sybiam系统,直到iOS和Andriod操作系统将智能化的进程推向了近乎疯狂的高潮。尤其是Andriod操作系统的出现,让厂商为设备安装操作系统的行为几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似乎装上了这个系统,智能化就能轻松实现一般。我们不评价这种行为的对错,只能说当初有这样想法的厂商把市场看得过于简单了。

  现在我们回到电视机的智能化道路上来,起初电视机智能化的脚步并非是时下的电视机厂商推动的,而是始于微软,当年曾经风风火火的“维纳斯计划”虽然已经偃旗息鼓,但从这个计划中,但闪光点却不少,比如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也紧跟了当时互联网普及的浪潮等等,不过产品的成功最终还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按照笔者的观点,“维纳斯计划”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它身上浓厚的PC基因是最后失败的根本因素,这几乎是无法调和的矛盾,更别提当时的网络带宽不足、视频压缩技术不成熟、硬件性能不足等因素了。正因为如此,稍后与“维纳斯计划”如出一辙的盛大盒子失败也是不足为奇了,哪怕是拉来芯片巨头Intel站台背书,消费者最终不认同也是白搭。

  不过,厂商们占领市场的野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熄灭的,前几年苹果顺iPhone狂扫市场之势,强势推出了自家的Apple TV,严格说来这与之前的“维纳斯计划”非常类似,不过苹果采用了更加小型化的嵌入式处理器,淡化了其身上的PC基因。同时,苹果还引入了自家非常成熟的系统及应用,布局可谓全面完美。不过遗憾的是,这东西在市场上就是叫好不叫座,其中固然有法律法规的问题,但这玩意从硬件层面就游离于电视机产品之外也是消费者最终不“感冒”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近的一个智能电视机“先烈”应该是谷歌旗下的Google TV项目,我们可以先从当前的市场格局倒推一下:时下火热的智能电视机大多采用的是Android操作系统,很多成熟的应用也都在Google TV项目得到了应用,那由此可见,Google TV应该是不错的项目。不过现实很残酷,Google TV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是那么美妙,合作厂商匮乏,内容来源单一,没有高清晰度内容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Google TV,当然,最要命的问题在于一系列人机交互的问题还处于尝试阶段,最终导致了Google TV折戟沉沙,虽然现在还有人偶尔能嫌弃这个产品,不过却是令人唏嘘不已的回忆而已。

  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全面普及,为电视机市场的智能化带来了明显的契机,电视机生产企业纷纷推出了尺寸不一、功能齐全的智能电视机产品。与我们传统认知的电视机产品不同,智能电视带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优势:功能丰富、可自主拓展、内容可定制、具备鲜明的互动性,这些优势代表着,当电视机生产企业从生产传统电视机向生产智能电视机转换时,企业不能再仅仅依靠硬件销售这种单一的营销模式,技术进步的同时,思维方式也需要进步,未来的营销将需要依靠应用商店、开放平台这类与内容紧密相关,与社交营销推广密切配合的互联网模式,而这种模式在国内已经有专业的互联网厂商开始进行尝试,未来传统电视机生产商面临的挑战将是艰苦的。

  “拉郎配”的结合

  智能电视系统的第二阶段:五花八门

  智能电视机这种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因此其发展必然与Internet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关联性。从时间点上看,第一代智能电视机的出现正好与国内掀起互联网普及浪潮的时间相重合。回顾这个时间段,我们可以看到家用宽带开始普及、各种在线视频网站开始上线,对终端消费者来说,过去需要四处耗费精力搜寻并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下载的资源,如今却可以方便地以在线的方式进行观看,这种内容源上的革新,直接导致了年轻用户大量抛弃只能被动收看内容的电视机,因此电视机厂商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卖点以吸引消费者,提升电视机的开机率。由于电视机固有的大屏幕基因,电视机厂商萌生了“何不让电视上网”的念头,于是第一代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也就应运而生。

  第一代智能电视机严格说来是“拉郎配”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应急色彩,这种应急色彩不仅能够在硬件上看到,软件方面的应急色彩也很浓厚。首先是硬件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代智能电视机上配备有齐全的接口,不管有用没用,什么接口都往上塞,USB、VGA、HDMI等接口,你能想到的全都有,当然RJ-45网络接口也是必备的,这也直接导致了有些消费者在装修新家时习惯性的在电视墙部分预留网线接口。

  在软件方面,第一代智能电视机由于上市仓促,根本就没有专门研发针对电视机的操作系统(或者针对电视机的特性进行优化),电视机厂商为了节省研发费用、加快产品上市时间,简单地将当时还存在诸多问题的Android系统移植到电视机上,甚至干脆照搬了一个简化版的Linux系统上来,再设计几个简单的图形界面,就算是交差了。在这样仓促的背景下,第一代智能电视机的操作系统就诞生了。

  以今时今日的标准来看,第一代智能电视机的操作系统是极其粗糙,甚至可以说是“粗暴”的,这种粗糙不仅表现在各个界面上,在功能上的表现也非常明显。举例来说,当用户需要使用电视机自带的播放功能来播放移动存储介质中的资源时,电视机的界面居然是类似DOS时代的显示画面,而且电视机的播放功能只能兼容有限的几种格式,而且无法扩展,这多少会让终端消费者感到失望。浏览网页是第一代智能电视机的主要卖点,但早期的Android操作系统是专为触控操作设计的,简单移植到电视机上的后果是非常糟糕的,这种糟糕几乎可以用“粗暴”来形容,举例来说,一是电视机遥控器在进行文字输入时的糟糕体验,令人怀疑用电视机上网其实就是个噱头;二是没有去掉与电视机无关的功能,甚至还可以在设置菜单看到与通话相关的选项。

  以上种种问题都让用户对智能电视机这种产品的存在产生了怀疑,而幸运的是电视机厂商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于是很快具有专用智能操作系统的第二代智能电视机问世了。

  全能型的演进

  智能电视系统的第三阶段:回归简约

  由于“简单粗暴”的移植,第一代智能电视系统没有针对用户的使用需要和电视机的特点进行优化,因此使用体验相当差,因此快速改进使用体验成为了电视机厂商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所在。与前一代智能电视系统的仓促上马相比,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拥有充足的研发时间,并且在研发之初,电视机厂商们也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目的是弄清电视机究竟需要哪些智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成为全能型选手的结构一点也不令人惊奇。

  对电视机来说,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能够自主安装应用,能够连接Internet这些功能,是智能化的基础,但却并非用户需求的全部。对终端用户来说,便捷的人机交互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才是拉近双方距离的最好工具。关于这两点,我们可以从PC和智能手机上获得答案。在PC上,便捷的人机交互是通过鼠标键盘这样的输入工具达成的,而智能手机则是通过多点触控和APP来完成的,成功的交互设计让用户在小型设备上也可以畅游网络。而为电视机增加输入工具或将电视机屏幕改为触控操作不是不可行,但需要触及的改变太多,终端用户根本无法接受(成本和使用习惯无法改变),因此为用户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但却不增加成本的操作模式是产品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从市场反应来看,人机交互是智能电视机普及的最大技术瓶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使用遥控器进行操作这一原始的操作模式,虽然设备已经脱胎换骨,但不管用户还是厂商,思路却还停留在非智能时代。此外,由于电视机的使用特性,导致其与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场景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也不能原样照搬现在成功的交互模式,因此如何突破人机交互这道难关,需要根据用户体验来进行调整,而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恰恰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专业专用,注重人机交互体验,这就说明电视机厂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加强交互体验,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充分利用了智能系统的特性,开辟了一条适合电视机使用的道路(其实也是拜Android操作系统加入额外交互功能所赐)。首先,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加入了语音控制、手势控制等种操控方式,比如通过特定的语音信号操控电视机进行开机或关机,通过摄像头(电视机自带或扩展配件)捕捉用户的手势来进行频道切换或音量增减等操作,摆脱了用户必须使用遥控器进行操作的尴尬。此外,由于多屏互动功能的扩展,用户不仅能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内容推送到电视机上进行观看,还能够将智能手机这样的小型移动设备作为操控装置,通过专用的APP来对智能电视机进行控制(如索尼就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中预置有全套索尼家电的控制程序)。最后,为了进一步改进人机交互的使用体验部分厂商还在遥控器上加入了触控板,可以直接通过手势操作来对电视机进行控制,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而在用户界面上,由于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都采用了为电视机量身定制的操作系统,因此界面的友好度和美观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比如三星Smart TV三星智能应用中心(Smart Hub)。它是三星推出的整合式电视节目界面,将网络内容、Apps应用程序、AllShare内容、传统电视频道列表等等所有电视机相关的节目内容整合到一个使用界面中。索尼则是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将一个设计简单的“基于内容”的界面融入到了电视中去,让用户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来进行选择和判断。而乐视这样具有浓厚互联网基因的厂商,也专门设计了适用于电视机的应用商店,将适用于电视机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正是由于具备了专用的智能操作系统,因此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数量相对之前有所下降,但每种应用的兼容性却得到了增强,同时各个厂商也纷纷鼓励全球的软件开发者为其电视开发专用的电视软件。

  与第一代智能电视系统相比,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却依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人机交互方面。举例来说,虽然现在有些产品支持中文语音识别,但却只能识别几个简单的中文命令,命令稍微复杂便有可能无法识别。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语音命令必须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发出,语速还要适中,这对部分用户来说也算是一种考验吧。而体感识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采用电视机内置的传感器来进行识别,出于硬件性能的限制,识别率不高会是一个困扰;而当采用高精度的外接配件来完成识别时,额外增加的成本又会成为用户不选择的理由,两难的选择会成为消费者的困扰。而在最后,通过多屏互动来进行操控看来是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的最好选择,但事实却也并非如此。多屏互动的前提是用户需要对家庭网络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每一个设备应该怎么连接,但这也并非是非专业用户的强项,至少有很多用户无无法分辨存在于同一局域网内的设备是该如何向中央报备。正是由于人机交互方面的不成熟,也正逢Android系统开始推出新操作系统,因此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开始出现了。

  虽然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相比第一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旧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在在中文语音识别和体感识别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体验不能令人满意,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于是,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出现了。

  万物互联的启示

  智能电视的发展目标:物联

  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强调的是简单易用和开放,而这也是电视机厂商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只是在过去的产品中,大家都习惯性地将过多的功能堆砌在一起,这也造成了定位目标用户群体不明确,消费者使用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样的状况,电视机厂商推出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也就变得理所应当了。而在这一代智能电视系统中,物联网概念又再次成为了热点。

  首先,我们有必要再次回顾物联网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在当前的普遍认知中,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代表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依然是互联网,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概念实际上就是物联网概念实体化的产物。而在物联网概念中,用户体验始终是其发展的灵魂所在,这也是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需要特别强调的关键所在。

  在物联网中,强调万物互联是一个关键点,这个万物互联其实并不仅仅是指设备的互联互通,而是指在一个整体网络中,设备通过智能的交互来弥补互相之间的功能空白,达到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如果这么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会再度回归到“简单”这个特质上来。因为电视机厂商通过前两代系统的经验教训明白到,智能电视机依旧是电视机,虽然具备了一些传统电视机所不具备的功能特性,但其任务却不是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去抢夺市场份额,只需夺回之前失去的市场份额即可。正因为如此,智能电视机没有必要去提供太多与这些相重合的功能,需要在原有的功能上做一次大的“减法”,只有这样,才能让终端用户真正地从看电视走向用电视。

  在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中,首先进行优化的是用户界面,在前两代系统中,这个用户界面往往是极其复杂的,电视机的所有功能都会被罗列出来,虽然有便捷的图形界面,但过长的菜单一是不方便用户进行查找,二是会拖慢系统的运行速度。众所周知,电视机所采用的嵌入式处理器虽然频率会在主流水准上,但其与主打计算性能的智能手机处理器、PC处理器还是有一些性能差距的。此外,之前由于功能齐全,因此智能电视机的一些功能可能会被隐藏在较深层次的菜单下,因此简化用户界面的重点之一是将这些被隐藏的功能体现到表面来。如此一来,经过简化后的用户界面反而能让终端用户用最简单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同时系统的运行也变得更加流畅,避免了卡顿、延时等不愉快的使用体验。

  既然是基于物联网的设备,那么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交互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拜无线网络协议标准的进步,如今的新智能电视至少在硬件层面上足够满足当前家庭环境中以高清资源为主体的信息交互,剩下的自然是需要在软件层面上将这种交互变得更加快捷。与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仅仅把手机、平板电脑当做电视机遥控器不同,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不仅能将这些设备当作辅助操控工具,还进一步增强了多屏互动的功能,让信息的推送和映射变得更加快捷,终端用户利用APP,可将自己手中的小屏幕变成大屏幕,一键实现高清视频、照片和音乐的推送,这种使用方式一是满足了用户求新的猎奇心理,二是满足了当前用户群体对移动设备的使用习惯,双管齐下的解决方案最终提升了用户对智能电视机的使用体验。

  以酷开智慧屏幕为例,表面上看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显示设备,带有无线模块,机身上甚至只有一个电源借口,之前在智能电视机上常见的接口一概欠奉。但这恰恰是化繁为简的魅力所在。通过智能手机上的APP,用户能将自己喜爱的视频、照片和音乐文件推送到更大屏幕上观看,甚至还能通过微信来实现远程的内容推送。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并不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电视机,但需要注意的是,酷开系统是开源的,只要是采用这个系统的电视机产品,用户都能玩出同样的“花活”来。

  此外,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在当前还有一个意外之中的惊喜,那就是弥补由于大量盒子产品退出市场后造成的内容源空白。在去年,广电总局下达最严封杀令后,大量的盒子产品退出市场,与这一动作同步的是在线视频服务商关闭了TV版APP的通道,这对部分用户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因为这样就无法满足定制和个性化内容的需要。不过好在当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禁止移动端(即手机版)APP的在线视频服务,而借手机屏幕分辨率提升的“东风”,这些移动APP所包含的内容资源都可以无缝地在新一代智能电视机上呈现出来,这也是当下采用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的设备在市场上被业内认识看好的重要因素。

  在物联网概念如火如荼的今天,电视机早已不再是一件简单的耐用消费品,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电器,它是家用电器中最先连上互联网并已经有着较为成熟应用的设备,而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它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新一代的智能电视机通过内置传感器和扩展配件,能够充分感知终端用户的需求,并能充分调动其他设备来为提升用户生活品质所服务。随着智能家居的兴起,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已经在开始为智能家居做准备。

  题外话:关于TVOS 1.0

  在2014年的6月初,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发布了与其他单位联合研发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 1.0,这是广电总局为推动广播电视终端标准化、智能化的试水之作。之前,由于智能电视机所采用的系统具备开放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让用户自行规避现有法规,因此为了实现对内容源头的可管可控制,广电总局开发出了这套操作系统。

  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TVOS 1.0虽然名为智能电视操作系统,但却更多的是面向机顶盒这种设备,出现这样的局面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首先,电视机标准的制定方是工信部,广电总局不大可能将这套操作系统作为强制标准向电视机厂商推广;其次,由于现在的电视机普遍不具备数字机顶盒的功能,因此除非去掉电视机的智能扩展部分,否则这个管理始终都还是存在漏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广电总局推广的TVOS更像是“BOXOS”,因为这套系统现在实际上管理的是数字机顶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