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世界第二届佛教论坛:行善包容 众缘和合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6-02 15:00
统筹/吴淑平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郭蔷、熊捷
备受世界佛教界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协会、国际佛光会、香港佛教联合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论坛于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在无锡市开幕、中国台湾省台北市闭幕。
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汇聚第二界佛教论坛,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先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星云大师、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与闭幕式。
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文明、宗教,不同的人群、阶层,共同组成了精彩的世界。文明因多样而呈现丰富,世界于多元中蕴含生机。缘起理论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与基石。“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万物借缘而生灭,佛法依缘而成就。阴阳相合、万物生长;众缘会聚、诸法生起。和谐世界正是基于共同的追求,成于众缘的和合。
论坛背景
我们的世界需要一种“和”的精神与智慧,去化解矛盾、消弭纷争,去营造和谐、维护和平。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本届论坛,主、承办方立意要把她办成一次中华佛教风采的呈现,一次佛教文化魅力的展示,一次世界佛教的因缘际会!
论坛宗旨
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和谐”、“缘”、“和合”几个集中体现东方文化和佛教智慧的理念融于一体,契合佛教经典教义的核心内涵,也符合国际范围内文化对话、交流、合作的潮流。
论坛高见一:
十一世班禅:
佛光永照世界,世界永享太平
首先为我们的世尊导师释迦牟尼佛献上白莲花环般的赞词。今天,从世界各地专程莅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高僧大德以及众位大善之士们在此地云集之时,我能够在此参加感到非常荣幸。
本届论坛是在有着两千多年佛教历史传承的我的祖国——中国举办,这充分证明现今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宗教信仰自由,标志着中国是一个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国家。
本届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众缘和合”是完全符合佛教义理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宗旨。下面,我根据上述主题谈一点个人观点。
现今世界“外物科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而另一方面由此引起的环境恶化、贫富悬殊、金融危机、冲突战乱、恐怖袭击等各种弊端也与日俱增。这些不幸是因为许多人昧于苦乐之源,不知足、无善心等一切人心所致。
我们耳闻目睹的诸多实例充分说明,若以爱他之心善待和帮助贫苦之人,自己也会得到相应的善果;若以爱己之心压制和伤害他人,必将给自己带来相应的种种恶果。唯有发扬心向和善的精神文明,才能使个人言行受到良好引导,从而做到不害人、发慈悲、利众生、护环境;才能使人们享受和谐安乐。通过佛学教典帮助人们纠正和消除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端,完善“内心科学”,这是我们佛教徒在21世纪的光荣任务。
为实现以众缘和合来建设和谐世界,我建议今后多举办类似的论坛。
简介
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1990年2月13日出生。2009年3月,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发表英文演讲。
论坛高见二:
刘长乐:
跨越文化、地域与民族的智慧传播
一朵生命的花朝着天空绽放,雨露折射出它素面的笑颜。佛陀用一枝花朵,一个微笑赢得了世界的注目与尊敬。
佛教从创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为我们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的光芒。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播中,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以下重要贡献:
1、非暴力。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
2、平等心。佛祖的教训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怜天下万物。这是一种对全人类的慈悲、仁恕与谅解,这种开阔的平等主义正是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观。佛教是一种全面关注生命内在真实和内在超越的学说和教育,它改变了近三十亿东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认识。
4、包容性。佛教的平等心决定了其包容性,它大度地接纳别人,也深刻地改变自己。它坚信,包容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5、和谐论。和尚和尚,以和为尚。佛教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内心的和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和谐。
作为世界和东方主要的哲学与智慧,佛教的这些理念应该跨越文化、地域和民族,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以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理解和共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对佛教尚缺乏理解的兴趣,甚至存有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史为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究。
简介
刘长乐,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论坛高见三:
星云大师:和谐,就是人间佛教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处在矛盾之中,小到家人之间的矛盾,大到国家的纷争,我们如何利用佛陀的智慧来化解这些矛盾呢?要营造一个家庭,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爱心,人从哪里来?从爱中来。父母不相爱,我们就不会来到世间,所以对家人要有爱心,要以爱为纽带,化解我们所有的矛盾。
我们要以慈悲为怀,别人欢喜,自己就欢喜,自己就能制造幸福。这就好像工厂,好的工厂就能出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产品?幸福、快乐、欢喜。
开悟,是每个人所要求的,为什么要学习讲话,为什么要增加智慧,人为什么想要好的人生?这个开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悟有大悟小悟。这个事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搞懂了,这就是小悟。不过大彻大悟那是不容易的,大彻大悟要具备一定的力量,我们都是凡人。修道的人不能动心,可是这个心不动很难。
家庭的责任就是心,这个心带动家庭。假如这个心停止不动,又怎么带动家庭呢?悟是什么样的呢?我不太懂,不过我多少体会到动的这种小小的境界。我想这个悟它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很难用语言来说明,这是正的世界。
不论什么宗教,都不能你障碍我,我障碍你,和谐是不会出毛病的,和谐就是人间佛教,和尚以和为尚。
所以我们对人要尊重,不要看不起,我们都是可爱的小机器,我们创造了这个伟大的中华,构造了我们和谐文化的历史。大家都是人,只要大家之间有爱、和谐,国家才会更强大。
简介
星云大师,汉传佛教高僧大德,1957年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后改为佛光出版社。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等。
论坛高见四:
一诚长老:
践行佛教教义中的慈悲济世
作为佛教徒,应以具体行动去实践佛教基本教义中的应有之义。无畏、无我、无私的大乘教义慈悲护世精神。慈悲是佛教的主要精神,是大乘菩萨的根本,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在社会普通民众心目中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和标记。
《普贤行愿品》中说,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所以施予救护众生,使之离苦得乐是作为佛弟子的责任和义务。慈是随时愿意给众生提供快乐和幸福;悲是随时愿意帮助众生脱离苦恼。这种对众生与乐拔苦的精神就是慈悲。它一直贯穿在中国佛教流传过程之中,在古代有长生库、义仓、粥社、茶社等,现在则表现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并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如今中国佛教慈善团体、机构很多,以基金会出现的规模较大,以功德会名义出现的多属于某个寺院,还有一些放生会之类的则是一些松散的民间自发组成的小团体。我觉得,今后应加强对基金会的组织管理,整合资源,使其更有效、更合理地发挥作用。
佛教慈善事业在未来要更加重视对环保、疾病防治、防灾救灾、希望工程的投入力度,要着力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总之,通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回报祖国,服务社会。
作为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宗教,佛教一路走来,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调整自我。当然,佛教应该不只是自我调整,也需要作用、交融于社会生活之中。
简介
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现任会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佛学院院长。
论坛高见五:
楼宇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我认为,在这个知识多元化结构的时代,我们如果明了了各种和我们不同的文化样式、知识体系的情况,那么我们佛教究竟应该定位在什么地方也就会清楚了。佛教应该找出这个与其他文化样式、知识系统不同的东西来定位发展。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文化知识体系绝不仅仅只有科学知识体系一种体系,更不应当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人类最高的一种知识体系。时下科学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状况,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今天佛教做了许多其他的工作,而没有在人的心灵感受上让人获得当下的感受,当下的真现实量,这就偏离了佛教。只有我们明了了这种跟科学的不同,跟其他宗教、文化的不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运用的领域。所以互相取代是完全不可能的,科学跟宗教,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的,同时谁要把谁包括进去,也是不符合时代多元文化精神的。
探讨科学时代下佛教定位的问题,首先要开展科学与佛教的对话。在相互尊重的对话交流中,一定会发现许多思想可以并存的,很多思维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启发的。在现代这样一个多知识、多文化、多元结构上面,怎么样给自己找到一个定位,再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是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知识体系共同面临的课题。
简介
楼宇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宗教研究所所长。
论坛高见六:
惟觉长老: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当今世界人类的问题很多,诸如资源过度的耗费、环境严重的污染与破坏、高度的贫富不均及种族、宗教与文明的冲突等等……然而,全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人心,如觉林菩萨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所以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要从心下手,否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和谐世界必须具足的因缘众多,然举其纲要不外佛法所讲的六和敬。即身和——行为要和合,口和——言语要和合,意和——心意要平和,见和——见解要有共识,戒和——要能克制行为遵守共同的规范,及利和——利益要能共享。只要能做到这六和,不管是小团体或大如国际社会均能达到和谐的目的。
然而要和谐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莫如见和,即正知见的建立与共识的达成。佛法以缘起观察宇宙万象,古德云:“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经春风枝枝新。”因为诸法缘起,所以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亦因缘起所以无我,无我则无争,无争就能与万物和谐共处。尤其“华严宗”阐明的法界缘起,以“十玄无碍”、“六相圆融”,将诸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即多多即一,相即相入;“圆融不碍行布”与“行布不碍圆融”的本质说得最透彻圆满,亦可说将“和谐”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今日不论个人或国家,均须建立与体认“和谐”的观念与智慧,和谐的世界才成为可能。
佛法不论是大乘或小乘,无非是教导众生防非止恶,以致觉悟成佛。所以佛法不管是什么法门都是在净化心灵,而心灵的净化,是和谐世界的根本。因此修习与弘扬佛法,可以说就是净化心灵及和谐社会与世界的实践。
简介
惟觉长老,中台禅寺方丈。台湾佛教界领袖人物之一,他所领导的中台禅寺也是岛内深具影响的佛教教团。
论坛高见七:
素全法师:
平常心心灵环保的良药
人类合理的保护自然界,维护生态平衡,可以让我们远离灾难,远离饥荒;同样,保护好我们人类的心灵空间,则能带给我们自身乃至整个世界以和平安宁,正如法鼓山圣严上人所说:“心安则平安”。自然界的环保,需要我们充分保护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保持一种平等对待世界万物的心,不要仅仅为了满足我们人类自身的欲望和贪婪,向大自然索取太多,从而无休止地破坏生态平衡;而我们人类自身心灵的环保,更多地表现在我们人类内心世界的安宁,不要被烦恼、仇恨、是非所障迷,这更需要我们升起等视众生的心,这种心就叫“平常心”。
佛教修行的本质在于修心。而贯穿中国禅宗思想的一条主线,就是静心,让染污的心回归健康,让健康的心放下解脱,最后清净而无挂碍。
最早提出“平常心是道”思想的是唐代高僧禅宗八祖:马祖道一。印顺大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写到:“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出现之后,以平常心为道,才真正标志着禅学中国化的完成。马祖道一祖师的禅道自然观,充满着中国特色的佛性论”。马祖更多地强调心灵的自然,换句话说就是心灵的环保。胡适先生在《论禅宗史的纲领》中指出:“达摩一宗亦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禅。此项半中半印的禅,隋朝时期尤为盛行。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说是中国禅。中国禅之中,道一家自然主义成分最多,道一门下84员宗匠不久成为正统。‘中国禅’至此完全成立。”。
马祖“即心即佛”,立足当下,恒顺众生,自他无差别的心灵自然观,是中国禅的基本思想,从而建立起等视众生的思想脉络,即平常心是道。众生只有在建立平常心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超越生死,调伏烦恼,实现心灵的和谐与环保。
简介
素全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四川省什邡市马祖罗汉寺住持,2008年曾当选为四川省什邡市十佳抗震英模。
论坛高见八:
惟贤长老:
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间佛教就是太虚大师最早提出来的人生佛教。信仰佛教,首先把人做好,成为一个完人,由完人到超人,再到超超人,就是一个成佛的过程。康有为讲过:佛陀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超超人,是完成人格的第一人。所以人间佛教就是以做人为主。
如何把人做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拿儒家来讲,就是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拿佛家来讲,就是三皈五戒,相信因果;这样做起码就完成人格,就具有道德。
太虚大师讲的人生佛教有四个阶段,第一个人生改善,第二个后世增胜,第三个生死解脱,第四个法界圆明。这四个阶段是一个成佛的阶梯,也是人生佛教的基本理论。首先在人生方面建立道德,就可完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学菩萨,以大悲心救度众生,救度苦厄,这样就把从做人到与做菩萨成佛联系起来了,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人乘趋向佛乘的基本过程。
人生佛教讲做人,其实就是一个“德”字,真正要实现和谐,没有“德”,没有菩萨的悲心,怎么样能够实现和谐呢?这是个根本问题。所以人间佛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个重要论点,有理论根据、有事实依据。如果没有德,世界上大家尔虞我诈,互相斗争,哪能实现和谐呢?
简介
惟贤长老,惟贤长老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国内率先发起慈善救济的宗教界人士。
……
备受世界佛教界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协会、国际佛光会、香港佛教联合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论坛于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在无锡市开幕、中国台湾省台北市闭幕。
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汇聚第二界佛教论坛,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先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星云大师、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与闭幕式。
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文明、宗教,不同的人群、阶层,共同组成了精彩的世界。文明因多样而呈现丰富,世界于多元中蕴含生机。缘起理论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与基石。“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万物借缘而生灭,佛法依缘而成就。阴阳相合、万物生长;众缘会聚、诸法生起。和谐世界正是基于共同的追求,成于众缘的和合。
论坛背景
我们的世界需要一种“和”的精神与智慧,去化解矛盾、消弭纷争,去营造和谐、维护和平。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本届论坛,主、承办方立意要把她办成一次中华佛教风采的呈现,一次佛教文化魅力的展示,一次世界佛教的因缘际会!
论坛宗旨
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和谐”、“缘”、“和合”几个集中体现东方文化和佛教智慧的理念融于一体,契合佛教经典教义的核心内涵,也符合国际范围内文化对话、交流、合作的潮流。
论坛高见一:
十一世班禅:
佛光永照世界,世界永享太平
首先为我们的世尊导师释迦牟尼佛献上白莲花环般的赞词。今天,从世界各地专程莅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高僧大德以及众位大善之士们在此地云集之时,我能够在此参加感到非常荣幸。
本届论坛是在有着两千多年佛教历史传承的我的祖国——中国举办,这充分证明现今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宗教信仰自由,标志着中国是一个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国家。
本届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众缘和合”是完全符合佛教义理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宗旨。下面,我根据上述主题谈一点个人观点。
现今世界“外物科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而另一方面由此引起的环境恶化、贫富悬殊、金融危机、冲突战乱、恐怖袭击等各种弊端也与日俱增。这些不幸是因为许多人昧于苦乐之源,不知足、无善心等一切人心所致。
我们耳闻目睹的诸多实例充分说明,若以爱他之心善待和帮助贫苦之人,自己也会得到相应的善果;若以爱己之心压制和伤害他人,必将给自己带来相应的种种恶果。唯有发扬心向和善的精神文明,才能使个人言行受到良好引导,从而做到不害人、发慈悲、利众生、护环境;才能使人们享受和谐安乐。通过佛学教典帮助人们纠正和消除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端,完善“内心科学”,这是我们佛教徒在21世纪的光荣任务。
为实现以众缘和合来建设和谐世界,我建议今后多举办类似的论坛。
简介
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1990年2月13日出生。2009年3月,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发表英文演讲。
论坛高见二:
刘长乐:
跨越文化、地域与民族的智慧传播
一朵生命的花朝着天空绽放,雨露折射出它素面的笑颜。佛陀用一枝花朵,一个微笑赢得了世界的注目与尊敬。
佛教从创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为我们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的光芒。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播中,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以下重要贡献:
1、非暴力。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
2、平等心。佛祖的教训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怜天下万物。这是一种对全人类的慈悲、仁恕与谅解,这种开阔的平等主义正是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观。佛教是一种全面关注生命内在真实和内在超越的学说和教育,它改变了近三十亿东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认识。
4、包容性。佛教的平等心决定了其包容性,它大度地接纳别人,也深刻地改变自己。它坚信,包容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5、和谐论。和尚和尚,以和为尚。佛教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内心的和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和谐。
作为世界和东方主要的哲学与智慧,佛教的这些理念应该跨越文化、地域和民族,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以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理解和共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对佛教尚缺乏理解的兴趣,甚至存有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史为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究。
简介
刘长乐,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论坛高见三:
星云大师:和谐,就是人间佛教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处在矛盾之中,小到家人之间的矛盾,大到国家的纷争,我们如何利用佛陀的智慧来化解这些矛盾呢?要营造一个家庭,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爱心,人从哪里来?从爱中来。父母不相爱,我们就不会来到世间,所以对家人要有爱心,要以爱为纽带,化解我们所有的矛盾。
我们要以慈悲为怀,别人欢喜,自己就欢喜,自己就能制造幸福。这就好像工厂,好的工厂就能出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产品?幸福、快乐、欢喜。
开悟,是每个人所要求的,为什么要学习讲话,为什么要增加智慧,人为什么想要好的人生?这个开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悟有大悟小悟。这个事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搞懂了,这就是小悟。不过大彻大悟那是不容易的,大彻大悟要具备一定的力量,我们都是凡人。修道的人不能动心,可是这个心不动很难。
家庭的责任就是心,这个心带动家庭。假如这个心停止不动,又怎么带动家庭呢?悟是什么样的呢?我不太懂,不过我多少体会到动的这种小小的境界。我想这个悟它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很难用语言来说明,这是正的世界。
不论什么宗教,都不能你障碍我,我障碍你,和谐是不会出毛病的,和谐就是人间佛教,和尚以和为尚。
所以我们对人要尊重,不要看不起,我们都是可爱的小机器,我们创造了这个伟大的中华,构造了我们和谐文化的历史。大家都是人,只要大家之间有爱、和谐,国家才会更强大。
简介
星云大师,汉传佛教高僧大德,1957年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后改为佛光出版社。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等。
论坛高见四:
一诚长老:
践行佛教教义中的慈悲济世
作为佛教徒,应以具体行动去实践佛教基本教义中的应有之义。无畏、无我、无私的大乘教义慈悲护世精神。慈悲是佛教的主要精神,是大乘菩萨的根本,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在社会普通民众心目中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和标记。
《普贤行愿品》中说,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所以施予救护众生,使之离苦得乐是作为佛弟子的责任和义务。慈是随时愿意给众生提供快乐和幸福;悲是随时愿意帮助众生脱离苦恼。这种对众生与乐拔苦的精神就是慈悲。它一直贯穿在中国佛教流传过程之中,在古代有长生库、义仓、粥社、茶社等,现在则表现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并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如今中国佛教慈善团体、机构很多,以基金会出现的规模较大,以功德会名义出现的多属于某个寺院,还有一些放生会之类的则是一些松散的民间自发组成的小团体。我觉得,今后应加强对基金会的组织管理,整合资源,使其更有效、更合理地发挥作用。
佛教慈善事业在未来要更加重视对环保、疾病防治、防灾救灾、希望工程的投入力度,要着力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总之,通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回报祖国,服务社会。
作为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宗教,佛教一路走来,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调整自我。当然,佛教应该不只是自我调整,也需要作用、交融于社会生活之中。
简介
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现任会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佛学院院长。
论坛高见五:
楼宇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我认为,在这个知识多元化结构的时代,我们如果明了了各种和我们不同的文化样式、知识体系的情况,那么我们佛教究竟应该定位在什么地方也就会清楚了。佛教应该找出这个与其他文化样式、知识系统不同的东西来定位发展。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文化知识体系绝不仅仅只有科学知识体系一种体系,更不应当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人类最高的一种知识体系。时下科学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状况,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今天佛教做了许多其他的工作,而没有在人的心灵感受上让人获得当下的感受,当下的真现实量,这就偏离了佛教。只有我们明了了这种跟科学的不同,跟其他宗教、文化的不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运用的领域。所以互相取代是完全不可能的,科学跟宗教,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的,同时谁要把谁包括进去,也是不符合时代多元文化精神的。
探讨科学时代下佛教定位的问题,首先要开展科学与佛教的对话。在相互尊重的对话交流中,一定会发现许多思想可以并存的,很多思维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启发的。在现代这样一个多知识、多文化、多元结构上面,怎么样给自己找到一个定位,再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是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知识体系共同面临的课题。
简介
楼宇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宗教研究所所长。
论坛高见六:
惟觉长老: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当今世界人类的问题很多,诸如资源过度的耗费、环境严重的污染与破坏、高度的贫富不均及种族、宗教与文明的冲突等等……然而,全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人心,如觉林菩萨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所以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要从心下手,否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和谐世界必须具足的因缘众多,然举其纲要不外佛法所讲的六和敬。即身和——行为要和合,口和——言语要和合,意和——心意要平和,见和——见解要有共识,戒和——要能克制行为遵守共同的规范,及利和——利益要能共享。只要能做到这六和,不管是小团体或大如国际社会均能达到和谐的目的。
然而要和谐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莫如见和,即正知见的建立与共识的达成。佛法以缘起观察宇宙万象,古德云:“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经春风枝枝新。”因为诸法缘起,所以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亦因缘起所以无我,无我则无争,无争就能与万物和谐共处。尤其“华严宗”阐明的法界缘起,以“十玄无碍”、“六相圆融”,将诸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即多多即一,相即相入;“圆融不碍行布”与“行布不碍圆融”的本质说得最透彻圆满,亦可说将“和谐”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今日不论个人或国家,均须建立与体认“和谐”的观念与智慧,和谐的世界才成为可能。
佛法不论是大乘或小乘,无非是教导众生防非止恶,以致觉悟成佛。所以佛法不管是什么法门都是在净化心灵,而心灵的净化,是和谐世界的根本。因此修习与弘扬佛法,可以说就是净化心灵及和谐社会与世界的实践。
简介
惟觉长老,中台禅寺方丈。台湾佛教界领袖人物之一,他所领导的中台禅寺也是岛内深具影响的佛教教团。
论坛高见七:
素全法师:
平常心心灵环保的良药
人类合理的保护自然界,维护生态平衡,可以让我们远离灾难,远离饥荒;同样,保护好我们人类的心灵空间,则能带给我们自身乃至整个世界以和平安宁,正如法鼓山圣严上人所说:“心安则平安”。自然界的环保,需要我们充分保护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保持一种平等对待世界万物的心,不要仅仅为了满足我们人类自身的欲望和贪婪,向大自然索取太多,从而无休止地破坏生态平衡;而我们人类自身心灵的环保,更多地表现在我们人类内心世界的安宁,不要被烦恼、仇恨、是非所障迷,这更需要我们升起等视众生的心,这种心就叫“平常心”。
佛教修行的本质在于修心。而贯穿中国禅宗思想的一条主线,就是静心,让染污的心回归健康,让健康的心放下解脱,最后清净而无挂碍。
最早提出“平常心是道”思想的是唐代高僧禅宗八祖:马祖道一。印顺大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写到:“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出现之后,以平常心为道,才真正标志着禅学中国化的完成。马祖道一祖师的禅道自然观,充满着中国特色的佛性论”。马祖更多地强调心灵的自然,换句话说就是心灵的环保。胡适先生在《论禅宗史的纲领》中指出:“达摩一宗亦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禅。此项半中半印的禅,隋朝时期尤为盛行。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说是中国禅。中国禅之中,道一家自然主义成分最多,道一门下84员宗匠不久成为正统。‘中国禅’至此完全成立。”。
马祖“即心即佛”,立足当下,恒顺众生,自他无差别的心灵自然观,是中国禅的基本思想,从而建立起等视众生的思想脉络,即平常心是道。众生只有在建立平常心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超越生死,调伏烦恼,实现心灵的和谐与环保。
简介
素全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四川省什邡市马祖罗汉寺住持,2008年曾当选为四川省什邡市十佳抗震英模。
论坛高见八:
惟贤长老:
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间佛教就是太虚大师最早提出来的人生佛教。信仰佛教,首先把人做好,成为一个完人,由完人到超人,再到超超人,就是一个成佛的过程。康有为讲过:佛陀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超超人,是完成人格的第一人。所以人间佛教就是以做人为主。
如何把人做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拿儒家来讲,就是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拿佛家来讲,就是三皈五戒,相信因果;这样做起码就完成人格,就具有道德。
太虚大师讲的人生佛教有四个阶段,第一个人生改善,第二个后世增胜,第三个生死解脱,第四个法界圆明。这四个阶段是一个成佛的阶梯,也是人生佛教的基本理论。首先在人生方面建立道德,就可完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学菩萨,以大悲心救度众生,救度苦厄,这样就把从做人到与做菩萨成佛联系起来了,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人乘趋向佛乘的基本过程。
人生佛教讲做人,其实就是一个“德”字,真正要实现和谐,没有“德”,没有菩萨的悲心,怎么样能够实现和谐呢?这是个根本问题。所以人间佛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个重要论点,有理论根据、有事实依据。如果没有德,世界上大家尔虞我诈,互相斗争,哪能实现和谐呢?
简介
惟贤长老,惟贤长老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国内率先发起慈善救济的宗教界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