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守望者随经典而行
- 来源:家庭影院技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R,音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1 12:25
——寻找AR穿越的故事
提起Acoustics Research(下称“AR”),记得我父亲在大概20年前曾用过这个牌子的音响。当时我还很小,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一款音箱,更不知道AR是什么样的东西。只知道它是进口货,低音效果很好,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后总会用它播放流行音乐。正因为这款音箱,好友们总是络绎不绝地到我家中听歌,并见识一下这款进口货。大学毕业后,我也受父亲的影响而接触到音响,后来更进入音响行业,我才真正认识AR,同时也知道当时家里那款音箱正是AR的出品。对于我自己而言,虽然我没有用过AR的产品,但我知道AR最有名的是它的气垫式喇叭技术,它能在一个较小的箱体中得到更好的低频响应,可谓业界当中的一个里程碑。AR如同很多老牌音响厂一样,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好几番的转变,每经历一次转变就意味着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而这期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关于AR的故事。
初露锋芒的早年AR
AR辉煌事迹
说起气垫式喇叭,该项技术最早是在1949年由美国的H.01son以及他的伙伴J.preston提出并获得了专利。后来由EdgarVillchur和他的学生Henry Kloss(两位AR的创立人)将该项技术结合到产品并量产化,将产品推向市场。而首款使用气垫式喇叭技术设计的音箱是1956年所推出的一款2路2单元设计的AR-1音箱。第二年又推出AR-2,但这两款音箱的出现并未让AR成名。真正让AR成名的是1957年所推出的AR-3,这款AR-3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体积并不大,但却能重播出能量充盈的低频,而且它的低频很松软、有弹性,这是当时很多音箱所做不到的,很多落地音箱的低频都没它有气势,也没它磅礴。
AR-3推出后,AR不断对其改良,先后推出AR-3ST和AR-3T以及AR-3a这三款后续型号。其中,AR-3a更为AR持续地辉煌了10多年时间。随着AR名气的大增,产品销售量也不断攀升。《IHFM》和《High Fidelity》两本杂志曾经在1966年做了一个统计,指出AR占有了美国音箱市场32.2%的份额,成为了当时市场份额最大的音箱制造商。个中原因,都是因为AR-3的功劳以及当时对业界的影响。
什么是气垫式技术?
到底什么是气垫式技术?采用气垫式技术所设计的音箱为密闭式音箱,其目的是为了在缩小密闭式音箱体积的情况下提高低频输出,并得到更好的低频响应。采用气垫式技术制作的音箱,其重点在于低音单元和箱体内部构造上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实现。首先,低音单元必须是长冲程单元,而且音盆的质量也要相应增加。另外,箱体内部需要填充更多的吸音材料,让音箱内部空气的柔顺性比驱动单元的悬浮柔顺度小三倍以上,这样就称之为气垫式。所以,当用手推压低音单元的音盆时,就会发现音盆有一定的弹性,感觉到音盆被顶回来。这是因为密闭箱体内部的空气被压缩的缘故,这跟篮球运动员所穿的气垫球鞋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要让这些音箱能发出能量充沛的低频还需要搭配大功率的功放,所以说比较难侍候。毕竟AR音箱的箱体体积不大,但单元的振幅却比较大。因此,需要通过大功率功放的配合来挤压箱体内的空气,让空气将音盆“弹”回去,从而得到更快的低频响应速度以及减少失真,又能得到更丰富的低频能量,这就是气垫式技术的特性。
半球形中高音单元的始祖
半球形中高音单元对于现在的音箱来讲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但在那时候并不常见。而AR正是第一个生产和采用半球形中高音单元的厂家,AR从AR-3开始就采用半球形中高音单元。半球形中高音单元的优势在于声波的散射范围大,让皇帝位旁边的位置都能听到宽阔的音场和清晰的声音定位。正因为这样,后来才有不少厂商开始仿效AR的做法。那么AR的半球形中高音单元做得怎样?这个我不得而知,但据我从一些前辈所述得知,MarkLevinson设计的Cello在早期所做的音箱就是向AR订购半球形中高音单元,另外一个瑞士品牌Rowen也曾经向AR订购此单元。对于后者我不太熟悉,但对Cello就不会陌生了,连它都用AR的单元,大家认为AR的半球形中高音单元做得怎样?
充满传奇色彩的AR-3a
在上文中,我们提及到AR-3和AR-3a音箱。它们是AR所推出的产品中充满传奇色彩的音箱,尤其以1967年推出的AR-3a知名度最高。不过,虽然它有着过人的本领,但也有自身的问题。早期推出的AR-3a不能承受太大功率的输入,听大动态的音乐时随时都会把高音单元烧掉。而纸盆低音单元也容易受潮,特别是香港、台湾这些沿海地区的城市因为空气湿度大的关系,AR-3a总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不过,发烧友的圈子往往很奇怪,有些事情总让人怎么想也想不通。AR-3a停产后,老款的AR-3a如同LS 3/5A一样在二手市场上被炒得火热。老一辈的玩家抱着怀旧的心态到处寻觅,而新一代的玩家则希望能一睹“神器”的风采,大家都想找机会搞一对回家。所以,AR-3a再度火爆起来,火爆得连AR厂方也看中了这个商机而重新推出AR-3a。新的AR-3a主要在分频器上进行改良,采用低失真的空心线圈,并对分频点做出调整,以适应数码录音年代的动态和频响。还在背板上增加了高音和中音调整旋钮,可根据空间环境来调整。另外,箱体有所加厚,并对内部进行大量的补强以降低音染,而且密闭性进一步加强。当然,最最重要的是,烧高音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自然比老版本要耐用多了。
意气风发的中期AR
开始横向发展,越做越高端,越做越大胆
AR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67年,它被TELEDYNE公司收购。被收购后的AR,不仅在资金方面更为充裕,而且人员调整后有了新的思路,便开始横向发展,开始推出黑胶唱盘、功放、收音机等电子产品,用于配合他们的音箱以一整套系统的形式来推广。同时,产品也越做越高端,越做越贵。例如,在1978至1981年,AR推出AR-9系列,整个系列共有AR-9、AR-90、AR-91和AR-92四款型号,全部均为高端定位。
不过,真正让AR开始疯狂、大胆起来的是踏入数码年代之后。为什么说它疯狂,说它大胆?举个例子,A R在19 8 6年推出的MGC-1和MGC-2这两款音箱,属于旗舰级别定位。其中,MGC-2为大哥,MGC-1为二哥。在设计上,它们采用电子分频设计,而且还刻意地通过制造反射声来营造空间感和宽阔的音场。其做法是在音箱的侧面安装喇叭单元,摆位时需要把侧面的喇叭单元面向侧墙。同时,侧面的喇叭单元有独立的调整,这样可以根据侧面单元与侧墙的距离进行修正。另一款也是通过反射声来营造空间感的音箱是Holographic(全景)系列,共6个型号,于1990年推出。它在MGC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反射声,除了利用侧墙反射声得到宽广的音场,还利用天花反射声营造音场的高度感。其中,营造天花反射声的发声部分跟现在的全景声音箱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在1992年推出Limited(限量)系列,同样是高端定位且产量不多。该系列有4款型号,包括一套前/后级功放、一款音箱以及一款均衡器。尽管这些产品很好,但遗憾的是当时基本上未曾在内地市场上面卖过,未免有点可惜!
除了音箱和功放,AR针对数码时代而推出了CD机,但AR CD机的定位相比起它的音箱显得大众化很多,而且型号也不多。我有一个朋友就拥有一款它的CD- 07 CD机,用“永远读不死”的Philips CDM-4激光头。他这台CD-07是从二手市场淘回来的,直到现在状态依然很好,读碟过程非常流畅。尽管声音比较轻浮,但作为纯转盘使用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AR的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96年,AR归入Recoton Audio集团旗下。那么AR又有什么新动作呢?答案就是开拓音响线材和配件产品,包括喇叭线、HDMI线、同轴线、RCA信号线等,主要是面向高清视频和家庭影院而推出的。AR将它的线材和配件分为Master系列和Performance系列,前者属于高端,后者是入门级。
多元化的现代AR
AR的第三次转变发生于2003年,当时AR的母公司RecotonAudio集团被美国4大电信零件提供商之一的Audio Vox集团并购,那么AR很自然地归入到Audio Vox集团旗下的品牌。经历了第三次转变的AR,已经彻彻底底地变成一个多元化的影音品牌,同时还把产品更加细化。现时AR的产品类型包括音箱、线材、个人数码以及耳机这4类,每一类产品都有下级分类。例如,音箱有传统的外摆式、嵌入式,甚至有针对三维音效重播进行优化的家庭影院音箱套装,而线材则根据导体材质的不同应用进行分类,也有适合订制安装使用的扁平式线材,而耳机则有入耳式和耳罩式。个人数码类产品则包括随身听播放机,以及针对PC Hi-Fi玩家所推出的DAC/耳放一体机,面向的消费群体从高端玩家一直延伸到普通的年轻消费者。
结语
对于AR这些经典的音响品牌,很多情况下只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跟不上市场的发展而逐渐消亡,并最终惨被淘汰。另一种是历经转变,并顺应市场的发展而一直延续下去。对于AR,它明显属于后者。现在的AR,已经变成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年轻气色的现代化影音品牌,完全地脱胎换骨,让大家对这个经典品牌有了新的认识。
文_展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