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并非『反孔非儒』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新文化,运动
  • 发布时间:2015-06-17 08:09

  徐萧《新文化运动并非「反孔非儒」,反倒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型》

  一百年前,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狂飙,即“新文化运动”。普遍说法是,这场运动在倡导“科学”与“民主”的同时,主要内涵是“反孔非儒”。近些年,随着儒学的复兴,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了中国人与传统的联系,应予以否定。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不认同此种观点。在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对象中,三个概念出现的频率很高,即“儒教”“孔教”“礼教”。其中“儒教”大致上包括了“孔教”和“礼教”两层概念。关于“孔教”,更多是特指康有为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孔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君主专制复辟势力。彼时,是康有为等倡立孔教活动的活跃期,他们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第19条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争论;后来这一争论由国会发展到思想文化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

  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礼教”,基本上也只是集中在儒学的“礼”的层面,即社会规范及制度层面,而少涉及“仁”“义”等概念,其矛头所向,基本是秦汉以后的家族皇权时代的制度规范。

  实际上,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恰恰有不少的尊孔言论。如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胡适也认为,孔子“基本上是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