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绵 正在盛开的聚酯仿棉之花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逸绵,低碳,环保,仿棉
  • 发布时间:2015-06-25 13:20

  作为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及其产品的总品牌,现如今,“逸绵”正在被整个纺织行业所认同,并被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所知晓。

  其实,自2011年8月由中国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启动以来,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研发有序推进,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近两年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与中国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出的“逸绵”,已经成为整个纺织行业纤维品牌建设的典范,为企业建设纤维品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逸绵”从无到有,再到家喻户晓,联盟作用功不可没。在联盟的推动下,四年来,“逸绵”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在发展中继续壮大,而属于“逸绵”的故事还在继续……

  产业显微镜

  奔跑吧,逸绵

  今年3月,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在上海如期举行,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时尚的纤维产品在此亮相,业界的目光也聚焦于此。就是在这场年度盛会上,“逸绵”作为新一代仿棉聚酯纤维的革新产品再次亮相,并在整个展会上占据了一片专门的展出区域,以“绿色”、“低碳”、“环保”为宗旨,以“简约”、“舒适”、“互动”为设计理念,将“逸绵”产品的高品质、高功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特性进行了整体展示。

  在同期举办的“2015/2016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上,“逸绵”相关产品也成功入围。

  “还记得在今年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上有现场染色的展示,在用‘逸绵’重要品种——‘仪纶’纤维织造的面料上,用普通涤纶绣花线绣上‘逸绵’二字,然后将样品投入分散染料染液进行常压沸染,染后普通涤纶绣花线基本不上色,而‘仪纶’面料颜色鲜亮,且色牢度好,这种极佳的常压染色性能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负责“逸绵”相关工作的廉志军教授这样告诉《纺织服装周刊》记者。

  谈现在

  “逸绵”又有新变化

  廉志军表示,截至目前,经“逸绵”认证的国内化纤生产企业已达7家,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纤维新材料分院)、江阴市华宏化纤有限公司、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泓信特种纤维有限公司、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这些业界知名企业都赫然在列。

  今年,“逸绵”纤维产品线也不断丰富,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各种功能型、差异化产品不断推出,在传统长丝、短纤基础上植入复合功能、异截面等元素,仪征化纤还根据不同用户进行产品细分,推出机织用仪纶和针织用仪纶,深受客户好评。

  “在纱线供应方面,经过近两年的市场磨合,现如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供应体系,南通双弘、泰州泰达、安徽华茂、福建德力等公司已经将‘逸绵’纱线作为成熟产品供应市场。此外,‘逸绵’纤维生产企业还对下游有纺纱能力的客户提供直接的技术指导,保障客户能纺出优质的纱线产品。”廉志军说。

  目前,“逸绵”终端产品已经应用于几乎所有传统聚酯纤维所涉及的服用领域,特别是在高品质运动服、工装等纯聚酯、聚酯/棉混纺产品应用较多的领域中,“逸绵”产品以良好的手感、良好的吸湿速干性、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性、出色的仿棉效果得到了各大运动品牌、中国石化等大客户的认可。尤其是在穿着舒适性方面,“逸绵”产品和传统聚酯产品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真正体现了仿棉的特点,“逸绵”作为传统聚酯升级换代产品的理念已经逐步得到市场认同。

  除了常规服用领域外,“逸绵”的重要品种——仪纶还受到革基布生产商的追捧,和常规的纯棉革基布相比,仪纶革基布由于纤维高度均一、基本无棉结等纱疵,手感更加柔软,品质更好、价格更优,客户非常认可。

  看未来

  标准、品牌更待新突破

  随着“逸绵”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的加快推进,要进一步提高“逸绵”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还必须加强标准制定、质量监督认证、舒适性评价等工作,保障新产品市场推广的科学规范化、品牌化,引导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中国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了这一系列工作,形成了超聚酯仿棉纤维品牌理念,完成“逸绵”商标注册,并在2013年3月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上推出“逸绵”品牌,向公众解读超仿棉概念。

  与此同时,还紧紧围绕仿棉技术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开展标准研究工作,多次组织项目承担单位、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对聚酯仿棉纤维及其制品标准体系的构建和标准的制定进行专题研讨。经过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对研究开发的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纱线和面料系统地进行性能分析,并召集有关生产企业、用户及专家,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吸湿速干型仿棉聚酯低弹丝》、《易染型仿棉聚酯低弹丝》等6项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标准,并在前两年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上进行了公布。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标准的工作还远未结束。对于“逸绵”而言,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都在不断改变和拓展,标准工作也在一步步地进行改进,后续的标准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在品牌影响力的塑造方面,“逸绵”各相关单位一方面积极宣传引导,另一方面规范品牌的管理。目前依据超聚酯仿棉纤维标准,已经制定了逸绵纤维的认证流程、认证方式、逸绵吊牌的发放原则、流程和管理方法等认证和吊牌工作,并在逐步建立仿棉产品的准入制度,规范仿棉纤维及纺织品市场,保证新一代仿棉聚酯在市场上的良好信誉度。

  在品牌的宣传推广方面,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组织下,成立了以化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为主体的产品联盟,开展逸绵纤维的认证、吊牌工作,利用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国内外展览会专题展览等多种手段,持续宣传推广打造“逸绵”品牌,加深人们对仿棉聚酯的高品质、高功能、低能耗、低排放特点的理解,引导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

  在去年3月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中国纤维馆内,“逸绵”的主题展示如期举行。同期由国内著名时装设计师武学凯、武学伟兄弟倾力打造的“盛虹·中国纤维(逸绵)创意时尚汇2014”活动更是掀起了“逸绵”的造势高潮。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技术开发3年来取得的各项成果,通过静态展、视频短片、T台走秀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诠释聚酯仿棉纤维融入科技、走入生活的和谐与品质。

  今年3月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逸绵”相关单位的再次集中展示,以及“2015/2016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上“逸绵”相关产品的成功入围,也向世人再次证明了“逸绵”作为国内聚酯仿棉纤维的总品牌,其功能性和品牌影响力的日趋壮大。属于“逸绵”的未来还在同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道前行。

  企业一线观

  逸绵开启非棉篇章

  作为超仿棉聚酯纤维的总品牌,“逸绵”在业内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红人”。

  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特别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以及新疆等产棉区都在进一步缩减。据国家统计局称,今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将同比缩减11.2%。另一方面,则是棉花价格过高导致一些纺纱企业降低了棉花的使用比例,转而采用一些仿棉纤维产品。特别是随着化纤产业的发展,一些仿棉甚至是超仿棉产品出现,民用领域用棉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它们所替代,“逸绵”作为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产品的代表,也开始彰显出其特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下游开发如火如荼

  实际上,自2011年8月由中国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启动以来,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研发就一直在有序推进,标准体系也在逐步构建,如今,“逸绵”的品牌推广影响越来越大,其下游产品研发也进入了崭新阶段。

  四年来,聚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攻关,已完成新一代聚酯(仿棉)产品体系图,其评价体系、标准工作也均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各联盟企业也陆续向市场推出了其“逸绵”产品。

  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在采访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就了解到,目前,盛虹公司已经加大了对“逸绵”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力度。该公司总工程师梅锋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所开发的“逸绵”产品主要用于男装、轻薄类羽绒服、泳装及家纺等领域,“逸绵”的上机使用、染色、性能指标等均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则在对“逸绵”产品的开发中创立了“逸绵”的子品牌——“仪纶”。据悉,目前仪征化纤的“逸绵”生产线已具备了每年生产7万吨的能力,其“逸绵”产品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也将在今年6月份改造完毕。

  可以说,逸绵产业联盟项目启动四年来,联盟企业都因“逸绵”的成长而带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不断将这种社会及经济效益向下游传导。

  江阴市华宏化纤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江波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目前,华宏对“逸绵”的研发已经形成了产品系列,比如亲水柔软型、吸湿快干型、抗紫外型等。“下游企业普遍认为‘逸绵’产品手感柔软舒适,亲肤性比普通涤纶产品有较大改善,同时,其亲水、吸湿快干性能具有长效性,并能够实现常压染色,大大降低染色能耗,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纺织原料。”张江波说道。

  联盟合力助推“逸绵”成长

  实际上,“逸绵”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市场认知率,与其“联盟”式发展密不可分。在技术开发阶段,联盟内27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密切配合,开展技术攻关。企业间通过联盟这一产学研横向结合、产业链上下游纵向配合的组织形式,有力地推动了技术攻关的进度。而在产品推广阶段,联盟的形式同样存在很大的优势。

  例如,联盟内企业集中力量共同打造同一品牌,在各种资源配置上都有相当的优势。此外,在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通过联盟这一纽带,可以做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密切配合进行市场推广,有效地加快了市场推广速度。同时,联盟内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推广中为纤维生产企业及终端纤维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又增加了市场推广的深度。

  谈到联盟的优势,梅锋对记者说道:“当下,聚酯纤维的生产成本优势逐渐减小,单纯依靠数量和价格竞争的方式将逐渐被淘汰,公司要立足市场,就要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树立品牌。产业联盟是一种新型的协同创新方式,在研发过程中涵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有利于推广产品,树立品牌。”

  仪征化纤科技部化纤专家、教授级高工薛峰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联盟在“逸绵”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不仅会在各种行业会议上宣传,一些重要展会上也都能看到“逸绵”品牌的身影,这是凝聚力所起到的效果。“仪征非常感谢联盟所做的工作。”薛峰说道。

  对于逸绵产业联盟目前的发展现状,张江波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当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产业联盟这种方式理念非常好,其优势是联动整个产业链进行产品开发,正是针对我们单个企业以往产品开发面临的困惑。但由于该项目是产业联盟成立后的首个项目,目前整个运作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沟通、政策引导、利益一体化等等,整个运作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无论是提出赞扬还是指出问题,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逸绵”能在联盟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走向更远、更大的市场。而我们也始终坚信,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在27家联盟企业的攻关下,在下游用户企业的配合下,“逸绵”终将会走出一片更宽、更广的天地。

  生产企业

  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逸绵产品将向家纺领域延伸

  盛虹,不仅是“逸绵”的生产者,更是其有力的倡导者。

  在今年3月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盛虹以T台走秀的形式亮相上海,展示其“逸绵”创新性纤维产品,而这种以终端为载体的“跨界”行为,则被业界看成是盛虹“最有力量”展示“逸绵”的设计潜力的手段。

  近日,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梅锋接受了《纺织服装周刊》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与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出的‘逸绵’,成功打造了‘新一代仿棉聚酯纤维及其产品’的品牌,为企业建设纤维品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盛虹将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谈及盛虹对“逸绵”产品的生产情况,梅锋介绍称其主要开发了全消光类、仿棉、CEY(弹力复合纤维)等产品。提及盛虹在生产“逸绵”产品方面所存在的优劣势,梅锋直言,目前盛虹拥有25万吨/年的熔体直纺全消光聚酯纤维生产线,并突破了全消光聚酯纤维熔体直纺关键技术,在聚酯熔体合成过程中采用了酯化全流程物料平衡设计,保证了全消光聚酯熔体良好的酯化反应效果。因此,公司在生产“逸绵”产品方面应该说有着娴熟的技术和经验。

  与此同时,梅锋还向记者介绍起了其“逸绵”产品的下游市场应用情况:“目前,公司在‘逸绵’产品营销方面,已由原来的产品营销模式变为品牌营销模式,不但与品牌客户常熟启弘、远纺工业等强强联合,还与一些知名服装品牌建立合作,比如李宁、迪卡侬、阿迪达斯等。目前,‘逸绵’的产能、销售额、客户数量以及战略合作客户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梅锋认为,盛虹的“逸绵”产品能得到下游品牌企业的认可,并最终得到消费者市场认可,展现了盛虹品牌和技术实力,增强了公司的影响力。而目前,盛虹更是意识到“逸绵”产品在家纺领域市场空间较大,为此,公司将逐步扩大“逸绵”产品在家纺中的应用领域,生产毛毯、窗帘、床单、被罩等家纺用纤维。

  江阴市华宏化纤有限公司

  提升性能,力求大批量生产

  两年前,华宏化纤有限公司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发的亲水抗紫外短纤一经推出就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如今,华宏在“逸绵”的开发上又有了哪些新的进展?

  华宏高级工程师张江波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采访时表示,华宏对逸绵产品的开发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其开发了应用于服装面料、家纺等领域的“逸绵”产品,不过,他们也遇到了一些研发难题。

  他说,目前来看,由于“逸绵”在生产技术上有一些改性组分的加入,给生产过程带来了一些困难,但他同时表示:“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尤其是经过多次生产调整、优化完善后,将会越来越成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市场推广进度较慢。以现有的市场需求状况,在我们的万吨级示范线上生产,就需要经常在‘逸绵’和其它产品间来回切换,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此外,我们对目前产品的亲水性还不满足,产品性能还有上升的空间。”

  张江波觉得,“逸绵”产品应该是具有一定先进性、前瞻性的产品,所以公司对“逸绵”产品的研发也始终着眼于它的先进和前瞻性方面。张江波还谈到,对“逸绵”产品的开发,使得华宏的品牌影响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不过他也坦言,目前“逸绵”相关产品的市场推广进度相对缓慢,公司在效益上还没有明显的体现。

  下一步,华宏对“逸绵”的生产将有哪些打算?对此,张江波表示,华宏将继续着力“逸绵”产品的市场推广,力求实现较大批量的生产。同时继续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等项目支撑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开发,进一步提升“逸绵”产品的性能,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

  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仪纶”瞄准针织市场

  2014年6月27日,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仪征化纤“仪纶”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今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又颁布了聚酰胺脂纤维“仪纶”的协会标准。

  “仪纶”在首次亮相2014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后,今年又有了什么新的动向?仪征化纤科技部化纤专家、教授级高工薛峰对此接受了《纺织服装周刊》记者的采访。

  他表示,目前“仪纶”的下游应用才刚刚开始,主要应用于针织领域。说起为什么起名为“仪纶”,他还向记者做了详细的阐述。“‘逸绵’品牌下游的很多产品,大多都经过化学改性,因此这些产品的应用方面完全不同,特别是后道染整。仪征用聚酯和聚酰胺进行共聚,形成了聚酰胺脂,我们将这种聚酰胺脂取名为‘仪纶’是为了让下游用户更好地了解其纤维属性,方便其后道染整等工艺的顺利进行。”据悉,目前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已经颁布了聚酰胺脂纤维的协会标准,仪征化纤也正在启动聚酰胺脂纤维作为一种新的化学纤维的成分标注。

  说起在针织领域“仪纶”的优势,他向记者做了进一步的介绍:“首先,其手感比棉还要柔软,这是它的显著特点;其次是其分散染料常压染色,100℃就可以;第三,其抗起毛起球性能优异,在一些抗起球测试中已经达到4级;第四,吸湿快干,回潮率是涤纶的两倍。”

  谈到“仪纶”的下游应用情况,薛峰认为,从纤维到服装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进入终端市场最快也需要近两年时间。“实际上,从2012年就开始有下游企业开始试用我们的产品,现在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效益,我们和下游企业一样,都处在一种研发和实验阶段,我们很多都是在给下游企业免费试用,研发的量也比较小,下游企业可能会在今后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实现效益。”

  下游话逸绵

  渐进的产业化之路

  产业化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新产品发展的必由之路,“逸绵”作为新一代仿棉聚酯纤维被赋予了新的特性,其良好的性能也被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及下游公司看好。但在“逸绵”产业化的道路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对此,《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了几家联盟内的下游应用企业负责人,请他们围绕着“逸绵”面料生产、下游产品开发应用、市场需求及产品推广、产业联盟建设等方面分析了近几年“逸绵”的产业化进程,并对下一步市场发展做出预测。

  受访人

  鲁泰集团鲁丰织染有限公司研发科科长 齐元章

  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吴玉峰

  江阴福汇纺织有限公司染厂技术部经理 朱润民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吉宜军

  特性优良看好未来市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逸绵”下游应用企业都具有良好的生产和研发实力,并尤其看重“逸绵”优质的特性和强大的功能性特征。对于他们而言,纤维研发、面料生产、终端产品的开发这三者不可割裂,只有从源头进行把控,才能很好引导产品发展,培育未来市场。

  TAweekly:请介绍一下目前企业对“逸绵”产品的研发生产情况。

  齐元章:鲁泰是一家拥有从棉花育种、种植,到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以及双线品牌营销全产业链的国际化纺织服装企业,作为集团子公司,鲁丰织染有限公司在“逸绵”这个产品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克服了“逸绵”由于改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吸湿排汗、色泽鲜艳等特点,该产品打破了传统涤棉产品的概念,为消费者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消费理念。

  吴玉峰:“逸绵”纤维是一种新型涤纶改性纤维,主要特性是具有棉纤维的特性,同时通过技术方法增加了棉纤维不具有的吸湿速干、抗菌等功能性。北京铜牛在面料研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会根据“逸绵”纤维的特点,经过跟踪、对比试验,逐步摸索,最后确定织造、染整加工工艺。

  朱润民:江阴福汇是一家重视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纺织企业,“逸绵”作为一种新的仿棉纤维,同时也建立了一种非常好的产业联盟模式。虽然新品研发之路比较辛苦,但我们不会惧怕,而是会同上游“逸绵”生产企业更好地合作,做好下游应用工作。

  吉宜军:目前,南通双弘的“逸绵”产品主要是纱线,我们目前最大的订单为15吨。现在,整个产品还处于试样、磨合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特别大的市场,有待继续拓展、开发。我们看好整个“逸绵”产业链的发展,相信未来肯定会大有作为。

  TAweekly:企业对“逸绵”重点研发的终端产品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优良特性?

  齐元章:我们的主打产品是高档免烫印染面料,它具有以下几点优良特性:首先,它采用绿色环保整理方式,面料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其次,它保留了天然纤维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第三,面料属于低甲醛面料,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和洗可穿性;最后,它还具有较好的耐洗涤性和较强的日晒牢度。

  吴玉峰:从生产工艺来说,“逸绵”产品经过改性后,染整工艺流程更简单、工时缩短,有明显的节水、节汽、节电、省人工等多方面的节能减排效应。同时,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使纤维具有不同的功能性,在纺织市场的应用潜力巨大,特别是在针织领域,可以应用于内衣、运动、休闲等多方面。

  吉宜军:对于南通双弘而言,“逸绵”的终端产品目前在下游客户那里做,大约有100家客户在打样做逸绵的终端产品。这些产品吸热、柔软、可常温下染色,低碳又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目前,虽然品牌还没有形成,但产品已经推向了市场。

  终端产品应用专而精

  近两年,“逸绵”应用企业所生产和研发的内衣、休闲、运动、户外、时装等一系列终端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其产品应用范畴也有扩大趋势,功能性持续增强、销售渠道多元化、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已经成为“逸绵”应用企业市场开拓的着力点。

  TAweekly:目前,“逸绵”产品的市场及消费者反馈如何?

  齐元章:公司的“逸绵”产品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销售量递增,尤其是在工装市场引起众多消费者的热捧。

  吴玉峰:北京铜牛的“逸绵”产品涉及品类比较广,例如内衣、休闲、运动、学生装等领域都有涉猎。其中,我们生产的休闲、运动类面料在具有良好的棉触感外观的同时,增加了功能性,其透气性、舒适性较之普通的聚酯纤维面料有很大的提高,很受市场欢迎。

  朱润民:从目前情况而言,不少消费者已经认同了“逸绵”的优异产品性能,但对“逸绵”产品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如何利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产品特性和功能向消费者介绍清楚,我认为这是接下来整个逸绵产业联盟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吉宜军:从消费者试穿“逸绵”终端产品来看,消费者反响不错,普遍认为功能较多。舒适、环保、功能,这些都得到了消费者广泛认同,市场发展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但是也必须承认,终端消费者目前对“逸绵”品牌认识不足,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TAweekly:目前,公司产品的销售采用何种渠道,产品推广又是如何开展的?

  齐元章:我们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销售,现在,正在构建面料网上展销信息平台,尝试互联网营销模式。产品的推广主要是通过网络策划、参加展会、制作宣传单页、电子相册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朱润民:纺织领域内的产品推广,莱卡、莱赛尔、莫代尔、COTTONUSA等都是较好的成功案例。它们也同样不是终端产品,这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吉宜军:下一步工作任重道远,我认为“逸绵”产品的市场推广需要借助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以及逸绵产业联盟各个成员单位的合力,仅仅依靠一家企业肯定行不通。市场渠道的建设和市场推广需要借助各种国内外专业展会的契机,扩大“逸绵”品牌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树立标准培育品牌需合力

  一直以来,宣传“逸绵”纤维产品、推动“逸绵”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市场规模应用都是联盟的重点工作,在采访中,不少企业向记者表示,为了规范市场上的“超仿棉”产品,联盟近两年开展了大量的标准化和市场推广工作,但归根到底,标准的树立、品牌的培育都需要联盟成员合力推动。

  TAweekly:自加盟了产业联盟以来,公司在“逸绵”产品的市

  场开拓方面有哪些收获,又做了哪些调整?

  齐元章:作为联盟的一员,鲁泰在“逸绵”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对于公司把握流行趋势、了解纤维前沿信息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联盟对我们下游企业在应用新纤维上给予指导,我们也在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毕竟,企业有了品牌就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品牌的建设培育了消费者的信誉认知度,企业的产品才有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吴玉峰:铜牛感受最深的是来自于联盟的技术支持,我们会将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联盟反馈到各个环节,再通过产学研合作让上下游企业及时了解到各种信息,从而迅速解决问题,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产品各个环节的研发时间,还提高了项目完成的效率。

  朱润民:联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染色、后整理没有前道工序做不了;前道工序如果同后道工序缺乏沟通,也会产生各种问题。自从企业加入“逸绵”联盟,我们就经常同上游一起做各种实验,同下游终端品牌合作开发产品,显然,这已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

  吉宜军:合力肯定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发展起来之后,“逸绵”的相关企业需要意识到吊牌的重要作用,要用吊牌来提高产品辨识度,增加消费者对“逸绵”产品的信任度,这是开拓市场的重中之重。

  TAweekly:对于产业联盟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

  齐元章:“逸绵”是个好产品,前景大家有目共睹,所以要进一步提高“逸绵”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我建议可以加强品牌宣导,形成严格的申报流程。特别是在制定“逸绵”产品的行业标准时,可申请行业认可的产品吊牌,这是我们目前最迫切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来提高“逸绵”品质,联合推广“逸绵”产品,建立起关系密切的固定客户群,共同树立和推广“逸绵”品牌。

  吴玉峰:联盟的形式符合了现代市场需求,对整个产业链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这个平台能更好地整合产业链,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帮助像铜牛这样的老品牌走向世界。

  朱润民:在技术上,联盟内要通力合作,解决现在还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在推广上,联盟内要形成统一标准,统一的吊牌,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消费者的认知度。同时,要借助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最重要的是,要把技术转变为市场,产品要从实验室到市场上去,到消费者家中,否则终究不是成功的产品和发展模式。

  吉宜军:产业联盟的形式非常好,这种产业链合作的模式,正是国外成功纤维的推广模式。对于联盟未来的发展,我的建议是,要以点带面,一步步走,不能混乱,在这方面,应该多向奥地利兰精集团学习。联盟内的每一家企业都要有自己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不能永远依靠别人。

  本刊记者_邵蔚 徐长杰 许檬檬/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