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世博的科学新城市仿佛置身未来世界

  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会开幕。这个最初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世界。

  回顾历史,1 8 5 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大功率蒸汽机、自动链式精纺机、高速汽轮船等大型机械凝聚着人类的灵感。随后,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轮流坐庄世博会,15分钟内制作出一双皮鞋的制鞋机、留声机和留声筒等生活发明告诉人们,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科学将满足人们各种物质需求。

  直至1962年,美国西雅图举办的世博会带来了“太空时代的人类”,它预示着,科技将带领人类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中探索。

  时至今日, 世博会不再仅仅局限于展示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应用领域,而是逐渐出现了一种对世界的反思。本次世博会上,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描绘,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变化,科技怎样才会让人感觉不到冰冷和陌生,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保持和谐……正如以色列馆,这座由石头和玻璃两座流线型建筑体组成的场馆,好像是环抱在一起的双手。它象征着地球、历史和我们生活的联系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而采用透明PVC及玻璃材料的光之厅象征着科技、透明、轻盈和未来。

  4月27日,上海的天气放了晴。记者早早就乘坐地铁来到世博园的大门口。在经过一道严密的安检后,记者从浦东展区的6号门开始沿着中轴路前行。眼前的世博园,被全世界的设计师披上了五颜六色的外衣,各种展馆好似不同形状的宝石,镶嵌在占地58公顷的土地上,并被黄浦江一分为二。

  走在世博园的各种建筑中,记者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

  “以后我们住的房子会不会这个样子?”一个小女孩天真地问。在她眼中,世博园里的房子不再是方形、圆形的固有外表,它们好像被人们轻易拿捏的魔方,突然变身为飞船、贝壳、蒲公英等物体。

  走进“ 亚洲区” , 日本馆——一座淡紫色的庞然大物映入眼帘。“它好像一个长了三个鼻孔的水怪。”;“它看起来像游乐场的充气床。”在议论声中,日本馆发言人上草小姐给出了答案:欢迎来到日本馆,这里是紫蚕岛,它是一座“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的建筑。”

  别小瞧这个占地6 0 0 0平方米的建筑,日本设计师特意为它穿上了紫色的外衣,象征着“高贵”,而蚕茧制成的丝绢化身为中日文化连接的象征。上草小姐解释说,其实,紫蚕岛的外衣隐藏着很多学问。它采用了一种叫做ETEE的新型材料,两张ETEE薄膜组成一个枕头状的单位结构,其内部经过充气后可以成为外部构造的“砖块”。这样的外衣,体现着“呼吸”的理念,因为ETEE薄膜有很强的透光性,每个“枕头”充气后,内部的非晶体太阳能电池就可以吸取阳光的“养分”,对馆内进行发电。“ 那它怎么呼吸呢? ” 原来,记者看到的3个鼻孔,被命名为“循环呼吸柱”,是钢架结构搭建的球状主体。上草小姐告诉记者,“循环呼吸柱”上有很大的孔,从球状体的顶部一直贯穿到最底层的冷却塔,将看起来封闭的场馆与外部空间紧密联系。而坐落在天井上的排风系统,用来帮助呼吸柱形成完整的自然换气。

  在循环呼吸柱内,提供空气交换呼吸的部分叫做“烟突”,它就好像人体的肺,可以使建筑周围的空气形成上升气流,并冷却外部空气,然后徐徐地送入馆内。在完成整个呼吸运动后,就能降低室内空调的使用。

  无论是发电, 还是控制空调的使用,建筑不再只拥有花哨的外壳,而被人们设置了各种节能的机关。除了循环呼吸柱的呼吸本领,当自然光通过循环呼吸柱导入场馆下层时,也发挥了电灯照明的功能,实现了建筑物中央部分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此外,循环呼吸柱利用降雨承担起整个建筑的清洁降温工作。在阴雨天气,呼吸柱将收集雨水进行储存,使蓄下的雨水可以随时从屋顶洒落,不但可以清洁建筑物的外观,也能帮助建筑在高温天气降温。

  在建筑上做“学问”的,不只是日本馆一家。德国馆处处都在展示着“工业”二字。但是,它描绘的未来生活图景,不再是浓烟滚滚和机械轰鸣。

  德国馆银色的主体外观代表了未来工业气质,绿色草坪形成的坡道把自然的清新带入其中。

  展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自然景区表面的草坪种植着一种特殊的草,在整个世博会期间,将会根据季节变化从绿变红,反映出整个展期的季节。

  记者在阴天看到的银色主体,实际上是由一层透明的薄膜包裹的幕墙,这种特殊的织物白天可以降低太阳的直射,夜晚还可以照明。工作人员介绍说,展馆还会因天气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有时像未经雕琢的水晶,有时会透出馆内的景象。

  未来生活不仅仅是充满人性和科技的建筑。走进展馆,等待记者的是科技营造的种种“惊喜”。

  在日本馆中,记者看到了三个活泼的水箱,正在解决缺水国家的未来用水之道。日本虽然处在亚洲季风带,年降水量约是世界平均数的两倍,但是狭小的国土和稠密的人口使该国人均总降水仅为世界平均数的五分之一。

  因此,日本人开动脑筋发明了一套节水技术。

  水的魔术正在上演

  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将混浊发黄的污水,经过4级处理系统,变成能够直接入口饮用的干净水。在最初处理时,处理系统第一个水箱内的蓝色微生物可以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消化,将污水送入下一个水箱,这时的污水通过活性污泥处理技术,将刚刚吃掉的有机物微生物过滤出去。

  接下来,臭氧处理和生物活性炭处理将水中残存的有机物分解或吸附。随后,活性炭中的微生物继续将它们消化。刚刚还是污浊不堪的水,经过净化处理后,流入到水箱中的水已经变得清澈透明。

  离开了水箱, 大家的注意力很快瞄准了2 0块正方形的地板。很多人都在地板上跳来跳去。“跳一下将会发生什么?”

  带着好奇心,记者使劲儿蹦跶了两下,大屏幕上的电子格中,开始发生变化。原来,看似普通的地板有着敏感的触觉,人们只要走在地板上,行走的能量就会转化为电能。截至到4月27日,发电地板在世博会的总发电量为6 8 . 4 6 4瓦,二氧化碳的削减量(以杉木换算)为9.062瓦。日本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发电地板将替代人们目前使用的木制地板,普及到家家户户。“人类的任何运动都将为未来的日本带来能源储备,为电能的可持续利用支上一招。”

  果然,日本人正在竭尽全力地服务于未来。在一座大约30平米左右的小屋中,上演着一幕2020年的生活。

  解说员贝贝和小宇带领大家走进了未来之家。家中的墙壁已经不再使用木头,而是宽度10米,全球最大的152寸LED屏幕。首先,解说员贝贝挑选了白色的墙壁,随手一拉,墙壁轻而易举地落了下来。这时,小宇用手轻轻一点,电视节目浮现在墙壁上,并随着人体开始移动。小宇看着墙壁,摇摇头,似乎对墙壁的颜色不太满意。于是,立刻做出双手向下拉的动作,背景墙切换成了清新的绿色草墙。

  跟随着画面, 记者又被带入日本养老院中,机器人ROBET正在清理老奶奶的房间,准备将衣服送到洗衣机清洗。孙子永泰的头像显示在奶奶居住的房间墙壁中央。老奶奶轻点一下,双方开始了愉快的可视对话。就在此时,解说员贝贝向ROBET发出了邀请, ROBET拿着一把小提琴走到舞台的中央。他身高大约在1米65以上,一身白衣,礼貌地跟台下的参观者打着招呼。贝贝解释说,目前,全球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试图开发机器人帮手,帮助繁忙的人们“看护老人”,进行“医疗援助”、以及“家政援助”等。

  眼前这款机器人, 双腿行走,通过高度的控制技术可以调节隐藏于机器人双手及双腕的关节,使机器人手部及手腕部份的活动灵活细致,且不亚于人类。

  在贝贝的介绍下,机器人ROBET娴熟地将小提琴架到肩膀上,深情款款地拉起了一首《茉莉花》。记者发现,人类未来的生活,连汽车都已经变成座椅式的环保车,LED屏幕成为人们家中万能的墙壁,除了观看电视、接听电话以外,也成为孩子们浏览书籍的最佳场所。

  跟日本人相比,德国人的焦点停留在“家用品”身上。今天的德国,城市的建设中离不开一股清新的“绿色”。据统计,工业国家大约50%的能源是建筑物产生的。因此,从2009年开始,德国禁止建造没有配备隔热设施或者没有配备再生能源利用物。

  在德国的席立尔山社区,59幢太阳能居民房以及一幢大型商住两用房全年生产用于电力及供暖的能量,大大超过了用户本身的生活需求。因此,多余的电量将被输送到公共电网,继续为公共设施提供服务。

  在展品的罗列中, 记者找到了德国人在用微型焦距丈量着人们未来生活的舒适度。彩色再生纸不再只是文具用品,它已经变身为孩子手中玩耍的拼图和积木组件;汽车配置中的智能导航仪能够清晰地辨别不同的指令声音,并根据日期与时间确定精准的路线;连木制的儿童助步车都在玩乐中赋予了控制身体平衡的学问。

  真正吸引记者的就是一场“动力之源”的表演在德国馆的环形舞台上,人们的呐喊让金属球拥有了“移动”的生命。参观者被分散到围绕大厅的三层回廊上,可以清晰看到大厅的中心元素:金属球体。金属球的表面是LED发光板,好像变了形的电视机。它直径三米,表面安装了400.000多根发光二极管。

  在大家几十秒地喊叫下,金属球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眼睛,它聪明地辨别着声音的高度,最终锁定了声音最洪亮的方向。随后,操作间里播放出动感的音乐,人们开始有节奏的鼓掌。金属球在听到掌声后,也开始缓缓移动起来。随着声音的加大,金属球的摆动幅度也越来越大,LED屏的画面内容里陆续出现节日的图片。看来,声音成为了德国人想要塑造未来生活的动力之源。

  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场馆,日本馆、以色列馆和德国馆都在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畅想着未来生活。而随后开放的各个场馆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西班牙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建筑,外墙由藤条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支撑,呈现波浪起伏的流线型,阳光可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既环保又节能;澳大利亚馆不仅外墙釆用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并在4800平方米的国家展馆内展示城市未来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南非馆的主题则定为新颖独到的“凤凰涅磐”,旨在呼吁人来创造一个消除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创建平等和谐的世界;而中国馆,也将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融合,给参观者提供畅想未来城市的机会,寻找中国的城市未来在哪里…… 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作为全球三大顶级盛事永远吸引着世界所有人的眼球。而世博会与其他两项盛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还肩负着教育众人的目的,通过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文明程度,而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首次拿到了世博会的主办权,而上海也为成功筹划2010年的世博会整整准备了六年的时间。迎接它的是源源不断的世界各国人士。无数绚烂的演出,美轮美奂的场景,在经过184天的持续公演之后,留给人们的又是什么呢?

  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任青山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世博会集聚了各个国家的进步成果,这为人们对各国的城市建设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存物质条件是空气、水和食品安全,上海划拨了5.28平方公里作为世博园区,是历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而在之前,这片区域是上海的重型污染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呼吸到的也只是工厂的浓烟,现在通过搬迁和治理,这些污染区消失了。这些措施可以为上海市民带来一片洁净的天空,使上海变得更加干净,整齐。任青山告诉记者,世博会的举办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国家形象,它可以带来政治和社会的双重意义。而世博会上所展示的各项科技成果以及环保产品,也会使人们对环保等理念有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在任青山看来, 世博会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一种交流。通过交流,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得到充分的沟通与融合。北京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告诉记者,在世博会上,各个国家都通过建造形态各异的场馆建筑来吸引人们前来驻足观看,从而进一步促进科技、信息、生活方式的传递。

  历届世博会的主题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大家所共同关注的议题,比如1992年意大利的热那亚的主题是“哥伦布-船与海”,2000年德国汉诺威的世博主题为“人类-自然-科技-发展”,2 0 0 5 年日本爱知世博的“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此次上海世博也不例外,它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确定每届世博会主题的时候,主办方都力求自己的主题与众不同,而如今人们都在经历城市化的进程,如何能让城市——这个人类居住的场所变的更加美好,宜人,宜居也就成了各国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所以此次世博会也确定了类似的主题,让各国的人们聚集于此,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李迪华表示,但是我们并不能单纯的期盼一次世博会就能为人们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变,至少仅仅通过一次世博会的举办还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只能从世博会上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的成就实力等,比如拿我国来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历了农村迁移到城市化的进程,这其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以及我国自身对文明的理解,而这些都可以体现在世博园区的中国馆以及地方馆里,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来了解我国对于城市发展的认识。

  事实上,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就是通过举办了几次世界性的活动而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法国巴黎所举办世博会的区域最终也成为了巴黎最为繁华、活跃的地方。

  在世博园区,大大小小陈列了几百家场馆,这些场馆都代表了各国自己的文化,但在世博会结束以后,这些风靡全球的建筑场馆也很可能会成为我国各个城市、地区所竞相描摹的对象。因为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而建筑无异就是最大的亮点,为了攀比,扮靓,他们很可能会脱离本地实际,盲目追求时尚,刻意打造世博园区的建筑形态,以夺人眼球。而这不仅会浪费资金,增加建筑成本,劳民伤财,还可能会破坏本市的乡土文化。这些是我们欢迎世博会的同时也要预防的可能消极影响。

  “世界在进步,从1 8 5 1年在伦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开始,迄今为止世博会已经在世界上13个国家和24个城市中举行过,每一届世博会带给人们的都是新的收获,比如科技亮点,新的建筑风格以及文化艺术成果等,而只有把历届世博会叠加在一起,才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改变,也才能体现出世博会的意义。”李迪华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